在这个社会上,暴露自己的隐私,撕破自己的伤疤,都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情,所以我们在开口说话时,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即使要提也一定要注意场合和时机。不去提及他人认为弱点的地方,尤其是身体上的缺陷,千万别用侮辱性的语言攻击,只有这样才算得上一个聪明人。
比如家长教育孩子,在语言上更要注意这一点。有时家长批评孩子,本身并没有错,但错在时机和场合不对。别看孩子很小,其实他们也是有自尊心的。有些家长经常当着亲戚朋友的面损自己的孩子,说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特别是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指出孩子的许多问题,殊不知,这样就给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教育孩子要特别注意时机和场合,比如在单独的场合,或在孩子比较高兴的时候,再平心静气地给他指出一些问题。“响鼓不用重槌敲”,你一说他就会明白。
生活在这个社会上,我们每一个人的这一生中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伤疤”,古话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告诉我们不要随意去揭人家的伤疤。尤其是当你在情绪不佳、暴怒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克制和忍耐。特别是作为老板或管理者,因为他们有人事材料掌握在手里,对下属们的“历史问题”非常的清楚,所以在生气的时候,难免会有口不择言的情况,但绝对不能说一些诸如“你不要认为你从前的事情没有一个人知晓”或者类似的言语。这样的话一说出口,常常会造成不可挽回的结局。
同样,对于一些他人不愿让别人知道的事情,不要一味地去问,即使你已经知道了,也要装作不知道的样子。切忌当着众人的面,讲关于他人的一些缺点或毛病。一个人喜欢揭开别人的伤疤,是非常可悲的,更是可恨的。可悲的是,他的一生中不会有真正的好朋友;可恨的是,揭人伤疤让人勾起一段不快乐的回忆,会使人感到伤心事情都已经过去了,如今还抓住不放,太过分了。在这种人的手下工作,恐怕一生都不会有出头之日。
如果一位上司揭下属的伤疤,除了令被揭伤疤的人寒心之外,在旁边的人肯定也不会感到舒服。毕竟,伤疤是每一个人都有的,只是大小不同而已。一旦见到同事鲜血淋漓的伤疤,只要不是幸灾乐祸的人,谁都会有一种“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感觉。
因此,我们平时要杜绝揭人伤疤的行为,除了要知晓利害、学会自我控制之外,还要养成及时处理问题的好习惯。不要将事情放在一边,置之不理,每一个问题都要及时的去解决,已经有了结论以后,以前的往事就不要再提出来了。
切忌哪壶不开提哪壶,我们要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人总是有长处和短处的,我们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势,给他们以充分的肯定,让他们觉得自己行,充满必胜的信心,这样才可以激起大家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如果眼睛只盯着他人的短处,经常批评或责怪,而对优势又忽略不计,那么就容易触伤他人的自尊心,使他人感到生活和工作给他们带来的是苦痛而不是乐趣,久而久之,容易使人们产生仇怨心理,不利于正常的社会交际。
近年,网络乃至一些报刊上,频频出现“毒舌”一词。它讲的是年轻人反感于别人对他们的某些询问,诸如“谈朋友了没有,什么时候结婚?”“月薪多少,买房了没有?”“吃的什么,长得这么胖?”等等。春节期间,伴着走亲访友活动的增多,这样的询问更是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由于这些问题是被问者不愿触及或极力想回避的,因而被称为“毒舌”。
前不久,网上出现一张《亲戚聚会发言大纲列表》,列举了过年时亲朋提出的各种“毒舌”问题。把这种关心的问询看成是“毒舌”并非妥当,但从这种现象里我们不难悟出,说话一定要多加注意,哪怕你是出自善意,如果提到了别人不愿“提”的那“壶”,也会被人误解而不受欢迎的。
在中国素有所谓“逆鳞”之说,即使再驯良的龙,也不可掉以轻心。龙的喉部之下约30厘米的部分上有“逆鳞”,全身只有这个部位的鳞是反向生长的,如果不小心触到这一“逆鳞”,必会被激怒的龙所杀。其他的部位任你如何抚摸或敲打都没关系,只有这一片逆鳞无论如何也接近不得,即使轻轻抚摸一下也犯了大忌。
无论人格多高尚多伟大的人,身上都有“逆鳞”存在。只要我们不触及对方的“逆鳞”就不会惹祸上身。所谓的“逆鳞”就是我们所说的痛处,也就是我们不该去“提”的那“壶”。而这一“壶”,往往是被别人视为最大的隐私或伤疤,一旦你揭人疮疤,就是犯了人与人相处的大忌,会让你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