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时的沉默有魅力,更有威力(1 / 1)

人们总说沉默是金,而我们主张要开口说话,发挥口才,不能总是沉默。在这样的社会里,总是保持沉默是不合时宜的,毕竟只有通过语言表达,你才能将自己的才华展现出来,让自己的性格魅力散发光彩,让别人通过你的谈吐来了解你、欣赏你。不过,凡事都要有度。如果以为沉默是金不合适,而偏偏要矫枉过正,不论什么场合、什么地点,一律张扬,肆意表现自己,滔滔不绝,也不是理想的状态。

正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就再也收不回来了。情绪一激动就口无遮拦,中伤别人,打击别人的自尊心,让别人下不来台,或者喧宾夺主,夸夸其谈,把真正的主角晾在一边,都是错误的做法。

人与人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往往一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的话,就不知不觉对别人造成了伤害;即使你本意并不想伤害别人,却总是处处显示自己,让别人陷入被动、尴尬的局面,那就糟糕了。更何况,在错综复杂的交际网中,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无时不隐藏着危机,有“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先例,更有祸从口出、引火上身的酒桌之言。无心之言、戏言都随时可能带给你这样或那样的结果,造成上下级间的关系紧张、夫妻间的关系不和、朋友间的误会、邻里间的矛盾等。所以,言多必失,聪明人都懂得这个道理,绝不会将自己的精力浪费在说废话上。

爱因斯坦在研究出相对论之前,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小镇上生活着,过着深居简出的日子。他一心投入在理论的研究中,从不会为了自己的头发长短或者衣服的搭配而浪费时间。有一天,他在街上遇到了一位久违的朋友,朋友看见他不修边幅的样子十分吃惊,劝他注意一下形象,不要再穿得随随便便就出门。谁知爱因斯坦却回答道:“这有什么关系?反正这里的人都不认识我。”

他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之后,一夜成名:可他还是和从前一个样子,宁可把时间花在读书、拉小提琴上,也不愿意修饰一下自己的穿着,仍和从前一样随便、简单。一天,他又遇到了那位老朋友,老朋友看见他这副样子更加惊讶,劝他好好打理一下头发,换两件衣服,改变一下形象。可爱因斯坦却说:“这有什么关系?反正这里的人已经都认识我了。”

想想看,如果爱因斯坦不是这么平静地回答朋友的提问,而是一大篇的废话,那么出名之前,人家可能会觉得这个人不安分,总是抱怨现状、想入非非;出名后,人家肯定以为他目中无人、自以为很了不起。所以,与其话太多给人留下把柄,不如沉默下来,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避免授人以柄。

话太多会招致别人的反感,也会招致别人的嫉妒。也许有时候你的话无伤大雅,可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处处张扬的人,会给人华而不实、聒噪肤浅的感觉。滔滔不绝把自己的优点、缺点全部暴露,可能也算是实在、算是一个优点,但对那些不熟悉的人、无关紧要的人,表达得过分了,也就失去了神秘感。让人一眼就能看穿,显得内涵不够,让人怀疑你腹中空空。

有些话可能有些庸俗,但细细想来却是不变的真理:“做人留三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过于张扬,开口便喧宾夺主、口若悬河,即使你有真才实学,也难免令人反感。你不如适当保持沉默,让人感觉你高深莫测、成熟稳重。凡事在心不在口,如果你平时不显山露水,说话不多却思路清晰、言之有物,那么在关键时刻,那些平时爱好吹擂的人反而会各个退后,让你站出来解决难题。这时候,别人一定非常惊讶,着实佩服你的能力。当然,我们推崇的沉默不是扭捏作态,而是拥有真正的内涵。而拥有真正内涵的人,通常也明白保持沉默的道理。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用来说明沉默的“度”再合适不过了。

有一天,青蛙问公鸡:“你看我每天在池塘里叫啊叫的,多好听啊,是自然的声音呀!可是为什么人们还嫌我烦呢?而你每天就叫那么一两声,又打扰人家睡觉,可是怎么人们还是那么喜欢你呢?”

公鸡微微一笑,说道:“那是因为我叫他们起床工作,勤劳播种,才能丰收。而你呢,每天在中午人家休息的时候大叫大嚷,什么用都没有,还打扰人家休息,怎能不让人厌烦呢!”

适当沉默,就是掌握好说话的度,别因为胆怯缄默而错失交流的机会,也别因夸夸其谈而招致别人的反感。真正懂得交往真谛的人,都知道什么时候闭嘴,知道怎样才能不说废话,开口即可“一语中的”。

过去,心理学家常常认为人们应该把自己的心里话讲出来。但现在他们逐渐发现,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时更需要忍耐和沉默。有时候,不说比说更有威力。

狭义的沉默是指一言不发、缄口不语;广义的沉默则是指不通过言语,而是运用目光、神态、表情、动作等,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生活中,沉默具有丰富的内涵:第一,沉默可以避免冲突升级;第二,沉默可以做暗示性表态。正如古罗马著名演说家、政治家西塞罗所说:“沉默蕴涵着一种艺术,也蕴涵着雄辩。”

古时候,有个农民牵着一匹马到外地去,中午走到一家客栈用餐,他把马拴在了旁边的一棵树上。这时一个商人骑着一匹马过来,将马也拴在了这棵树上。农民见了忙说:“请不要把你的马拴在这棵树上,我的马还没有被驯服,它会踢死你的马。”但那商人不听,拴上马后便进了客栈。

一会儿,他们昕到马的嘶叫声,两人急忙跑出来看,商人的马已被踢死了。商人拽住农民就去见县官,要农民赔马。县官向农民提出了许多问题,农民却装作没听见,一字不答。

县官转而对商人说:“他是个哑巴,叫我怎么判?”商人惊讶地说:“我刚才见到他的时候,他还说话呢。”县官接着问商人:“他刚才说了什么?”商人把刚才拴马时农民对他说的话重复了一遍,县官听后说:“这样看来是你无理了,因为他事先曾警告过你。因此,他不应该赔偿你的马。”

这时农民开了口,他告诉县官:“我之所以不回答问话,是想让商人自己把事情的全部经过讲清楚,这样不是更容易弄清楚谁是谁非吗?”

沉默是人际沟通的无声“武器”。在日常交际中,遇到难以说清是非的问题时,你不妨也像这位农民一样,以无言应对喧哗,这会产生比硬碰硬更大的震慑力量。

妙语点睛

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其实是一种高明的糊涂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