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足胃口其实就是设置悬念,在人们急于想知道结果的心态下,获知的结果却与期望中不相符合,便会产生更多的出人意料,这种出人意料中就富含幽默。
据说早年著名漫画家丰子恺成名后,国内各大报刊纷纷刊载他的作品,报道他的事迹,有一家报社却反其道而行之,刊登了一幅题名《丰子恺画画不要脸》的漫画作品,一时全国哗然,纷纷指责该家报社。不久,这家报纸上又登出了一则启事,说丰子恺先生画艺高超,只需三画两画,不待脸部画成,就已经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了,岂不是“不要脸”吗?众人这才恍然大悟。
吊足胃口的幽默术,是幽默技巧中最常用的一种。这种幽默一般是先把自己的思路引入对方思维的轨道,然后,来个急转弯,把对方置入困惑的境地,即让对方“迷了你的道”,再用关键性话语一语道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就是相声中所说的“抖包袱”,它的幽默效果能让听众在出乎意料之后,捧腹大笑。
在日常生活中,你肯定会经常遇到这种情形,只要充分调动起你的思维,就既能让你的聪明才智得到发挥,又能让你的实际目的达到,这才是最重要的。幽默的最高境界即在于此。想一想幽默大师马三立先生的相声段子,《祖传秘方》《逗你玩》等,无不是最经典“包袱”。
《祖传秘方》这个段子的内容是说,有一个大胖子,有皮肤病,在街上碰到一个卖祖传秘方的高人,声称专治皮肤瘙痒,绝对有效。于是这位买了一包回去,打开纸包,里面还有一个纸包,掀开里面的纸包,发现又有一个纸包。如此这般打开了十多层,最后终于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两个字“挠挠”。
而《逗你玩》这个段子实在是太经典了!我们将这最精华的一小段截取在下面,请读者自己欣赏。
母亲:“宝宝,妈妈忙去了,咱外边晾着衣服呢。你看着别让人偷了去,有事就叫我。”
宝宝:“嗯。”
来了一小偷,对孩子说:“几岁啦?”
宝宝:“5岁。”
小偷:“你叫什么名字啊。”
宝宝:“我叫小虎。”
小偷:“你认识我吗?”
宝宝:“不认识。”
小偷:“咱们俩一起玩吧,我姓逗,叫逗你玩,你叫我,叫我。”
宝宝:“逗你玩。”
小偷:“好,太好啦。”
小偷拿走了衣服,小宝大声地叫:“妈妈,他拿咱家褂子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母亲:“好好看着。”
小偷又拿走了裤子,小宝大声地叫:“妈妈,他拿咱家裤子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母亲:“这孩子。一会儿我揍你,好好看着别叫啦。”
小偷再拿走了被单子,小宝大声地叫:“妈妈,他拿咱家被单子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母亲:“这孩子。再不老实,我揍你。”
小偷走了,母亲出来了:“咱们的衣服呢?”
宝宝:“拿走啦!”
母亲:“谁啊?”
宝宝:“逗你玩!”
这则幽默也许大家都已经听过。因为经典,所以流传非常广泛。编者之所以在此引用这则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幽默,实在是这则幽默太具有分析与学习的价值了。马先生的相声一波三折,层层推进,一步一步把听众的思维推向迷惑不解的境地,在把听众的胃口吊得足够“馋”时,才不慌不忙地抖出自己的包袱,亮明自己的真实态度。使用巧设悬念吊人胃口的幽默术,具有雷霆万钧的巨大力量。你想一想,要是这段相声只是一条一条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没有预先造势,能收到那么好的说服效果吗?肯定不能。预先的吊胃口、设悬念,其实就像将水用拦河坝拦起来,让水位升高、升高、再升高,直至一个理想的位置,再由自己打开闸门,形成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冲击力。
最后编者想提醒读者的是,在运用“吊足胃口”的幽默技巧时,必须要注意两点。首先,不要故弄玄虚,让人不着边际。任何幽默都要求自然得体、顺理成章。如果做得很明显,就不但不能让人产生幽默,反而会觉得无聊乃至反感。其次,要做好充分的铺垫,最好能在听众的急切要求下再将“谜底”泄露出来,做到天衣无缝,不要急于求成,让听众对结果产生错误的预料。最后,把结果越是平淡地说出来,越有幽默效果,这样可以使听众有个缓冲时间来领略其中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