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语双关法是指在一定的语境中,利用语句的同义、谐音关系或能容纳不同内涵的概念,有意识地具有双重意义,简而言之为“话中有话”。表现得含蓄委婉,生动活泼,风趣诙谐,能给人以意外之感,又使人回味无穷。
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中,为了保证思路的一贯,所使用的概念必须统一,不能朦胧模糊,不能任意转移或偷换;否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都无法深入进行下去。所以,人们为防止概念被偷换,都得一是一,二是二。
然而,幽默却可以是一又是二,一语双关常常是用来转换概念的良好媒介。幽默可以超越通常的理性逻辑规范,它可以因概念转换而提高其价值,这一点与科学研究有着明显的不同。在科学论文中,为了防止概念转换,就要对基本概念下严密的定义,而在幽默思维中,就绝对不用这种方法。为了方便于概念转换,有幽默感的人专在那些界限比较模糊的概念上做文章,以达语意双关的效果。
一语双关是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喜欢的幽默形式,也是我们中国人的幽默特色。请看我国的古人怎样对付刻薄的主人。
有个有钱人,待人很刻薄。这天吃饭的时候,来了客人,他把人家留在厅堂里和佣人一起吃饭,自己偷偷地溜到里屋和家人吃小灶。
客人很生气,大声说:“这座厅堂很可惜,许多梁柱被蛀虫蛀坏了!”
主人听见了,急忙走出来,问道:“虫子在哪里?”
客人笑了笑,答道:“它在里面吃,外面怎么知道?”
客人的答话是语意双关,一是指虫子在吃,二是指主人在吃,这就是一语双关法,即人们常说的“话中有话”。
一语双关法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同一概念中包含着两种不同的意思。即最后出现两种概念并存,一个意思在外,一个意外在内。
在偷换概念构成幽默的方法中,一语双关的难度最大,它既要找到一个能容纳不同意思的概念,又要让两个意思在具体上下文中同时显现。
一语双关法的一个主要目的,是把你攻击的锋芒掩盖起来,让对方在你的表面上无锋芒的语句里,明白你真正的意思。它的效果将使你的智慧、情感和人格得以升华,使你在社交,交谈中立于不败之地。
以前有个财主待塾师很吝啬,每餐只有一碟萝卜菜,塾师心中有气却不能说。一日,财主请塾师喝酒,想借此来考考学生的功课。
塾师预先嘱咐学生说:“你父亲如何在席前让你对对,你看我筷子夹什么,就以什么相对。”
酒席上,塾师上坐,学生侧坐。财主说:“先生日日费心,令徒功课想必卓有成就了。”
塾师说:“小徒学业未就,若对对尚可。”
“我出两字对,让令徒对。”财主说:“绸缎。”
学生望着塾师,见他用筷子夹萝卜,于是对:“萝卜。”
财主说:“绸缎如何对萝卜?”
塾师说:“萝是绫罗的罗,卜乃布匹之布,有何不可?”
财主无言,抬头隔窗望见东岳庙,又出对说:“钟鼓。”
学生又见先生夹萝卜,即对“萝卜”。
财主向儿子瞪眼说:“胡对,钟鼓怎能对萝卜?”
先生说:“萝是锣鼓之锣,卜是铙钹之钹,为何对不上?”
“十分勉强。”财主说:“再对,岳飞。”
学生见先生仍然夹萝卜,就对“萝卜”。小孩倒觉得很好玩,很高兴先生大摆萝卜阵,斗得他爹脸红脖子粗。
财主一听还是“萝卜”,就冲着儿子大吼:“混账!这更不相对了。”
塾师慢条斯里地说:“东家息怒,《目莲救母》里有个叫罗卜的,是个大孝子,难道对不上岳飞大忠臣吗?”
财主恼羞成怒地说:“先生因何总以萝卜让犬子相对?”
塾师冷笑一声,也气愤地说:“我天天吃萝卜,肚内装的也是萝卜,你岂能不许我教令郎对萝卜呀?”
这位塾师巧用“萝卜”与“罗布”、“锣钹”的同音关系,既对了财主出的对子,又表示了对财主每饭一碟萝卜菜的不满。一语双关,显出了幽默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