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出人意料?即事物发展的结果有多种可能,可以让我们产生多种想像与预测,而实际的结果,与这些想像与推测的结果又是完全分歧的、不一样的,想像的结果与实际的结果之间产生强烈的反差,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出人意料法,是我们用得最多的一种技法。在幽默、笑话、影视、相声中,可以说没有出人意料法,效果就会减去一半。因为它的幽默效果是十分明显的,也最能激起人的心里反差。
先看下面一个幽默:
一位有五个孩子的父亲,手里拿着一个刚买的玩具回到家里,他把五个孩子全叫到跟前问他们这个新买的玩具应该给谁。他说:
“是谁最听妈妈的话,从不顶嘴,而且总是把妈妈交代的每一件事做得很好呢?”
五个孩子沉默了一会儿,异口同声地说:“爸爸,这个玩具应该给您玩。”
这个幽默使用的就是出人意料法。
因为按照我们的想像,这个玩具不是给老大,便是给老二、老三或老四、老五,而实际的结果呢?却是给了老爸,因为“最听妈妈的话,从不顶嘴”,想像与实际的反差,令人意料不到却又在情理之中,幽默之感油然而生。
可以看出,出人意料法包含着构成幽默的一般的法则,但同时也有自己的内涵与特点,需要悉心体味。
出人意料法分为两部分。一是想像部分,即要尽可能地激起人们对事物的结果和种种想像。想像得越多,就越成功。
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问萧伯纳:“您看我有多大年纪?”
“看您晶莹的牙齿,像十八岁;看您蓬松的卷发,有十九岁;看您扭捏的腰肢,顶多十四岁。”萧伯纳一本正经地说。
贵妇高兴地笑了起来:“您能否准确地说出我的年龄来?”
“请把我刚才说的数字加起来。”
这则传说带有夸张色彩,萧伯纳机敏过人,能言善辩,也是欧洲文坛出了名的幽默高手。他这里使用的也是出人意料法,先是调动贵妇人的种种想像,以为萧伯纳不能准确地说出她十八岁、十九岁或是十四岁,而实际的结果则大出贵妇意料之外,是这“三个数字加起来”。萧伯纳这样的讽刺方法,会使人觉得挖苦得过分了些。
出人意料法的第二部分是结果部分。结果一定要和想像不同,这样才能造成反差产生幽默。因此,实际的结果一定要不符合常规。因为人们的想像是常规想像,是符合事物发展一般规律的想像,结果不合常规,性质一下变了,纵然你常规想像再多,也难以与结果相同了。
出人意料法在我们的言语交际中使用得也相当多。值得注意的是,它在实际的语言交往中,实际的结果可以不合常规,但一定要符合情理,即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情理是我们语言交往要达到的目的,舍此目的,幽默也是白搭。
最后让我们看看出人意料法在特定的处境中的一例。
有一个音乐家在监牢里仍经常拉小提琴,到了执行死刑的前一天,狱卒问他:“明天你就要死了,今天你还拉它干什么?”
你猜那个音乐家怎样回答?
他说:“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我不拉,还等什么时候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