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灵犀一点通。所谓“心有灵犀,无须言语”式幽默术,就是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形式的需要,客观条件的限制,或主观愿望,人们在进行信息交流时,摒弃了语言这种普通而便捷的交际工具,而采用符号、实物或体态等形式,将信息传送给对方。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创造性、含蓄性和隐晦性,往往能使人感到新奇有趣,幽默活泼。
一青年颇好创作,经常写一些随感、杂谈等。一次,他投寄了一篇创作的小说给杂志社,一直也未得到回音。实在忍不住了,便给杂志社寄去了一封信,信上不着一字,唯有一个大大的“?”。几天后,该杂志的主编回信一封,信中也同样一个字没有,只有一个大大的“!”。青年看了后,哈哈大笑,连声称妙。原来,他去信中的“?”表示询问,问自己的稿子怎么样,能不能发表。聪明的主编猜出了他的意思,用一个“!”表示稿子不错,马上就可出版。一问一答,无须语言从中做桥,只需心灵的相互沟通。读来自有可笑之处。
这种方法有时也可用于特殊的场合、特殊的形势。
明末,清兵入关占据北京后,即准备南下,当时,远居江西的巡抚郭都贤并不了解这一情况。他的一位好友当时正在北京,打算写信告诉他早做应急准备,但苦于清兵盘查严密,无法传送。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令家人连夜动身,昼夜兼程,给郭都贤送去一个礼盒。郭都贤打开一看,只见第一格中是红枣,第二格中是梨,第三格中是生姜,第四格里是西瓜。琢磨了半天,终于悟出其中奥妙。原来这是好友寄来的无字信,告诉他形势不妙,应“早离江西”(红枣——早,梨——离,生姜——江,西瓜——西)。那么,如何把信息再反馈给好友呢?谨慎考虑后,命人给朋友捎去两味中药,一是蚕蛾,一是蝉蜕。“蚕蛾”的“蛾”谐字“我”,“蝉蜕”的俗名为“知了”,两位药加起来意为“我知道了。”后来,郭都贤在清兵入赣之前,便弃官归乡,隐姓埋名。明亡后,削发为僧,以终天年。
在山东潍坊一带流传着一个中药传书的佳话,也同样使用了这种“心有灵犀,无须言语”的方法。
一人自幼丧父,母子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其母含辛茹苦将他养大成人。为谋生计,只得暂别老母,外出经商,一走就是3年。一日,商人突然接到家书一封,打开一看,并没信函,只有一张药理处方,上列8味中药。生地、知母、独活、相思子、乳香、当归、熟地、一见喜。小商人不解,便持药方到药铺请教老中医,老中医问明小商人的身世后,也没有给他明确答复,只是又开了一味中药:“茴香”,让他拿回去细细琢磨。小商人苦思良久,方才大悟,遂即连夜启程返乡。回家后,方知母亲因思子心切而患病,家乡的老中医查明病因,便为小商人寄去药方一贴:生地——赴外经商多年;知母,独活——告诉你母孤苦无靠;相思子——思儿心切;乳香——应记哺育之思;当归,熟地——逮速返乡;一见喜——母子团聚。而那位外地中医也同样以药代言:茴香——回乡。
故事中的两位中医在传达信息时,并没有使用正常的方式,而是以药代言,读来回味无穷,幽默多趣。
“心有灵犀,无须言语”式的幽默术能给人一种含蓄、新奇的感觉,让人平添不少乐趣。但由于它的隐晦性,往往容易给人造成歧义,影响了信息的顺利传达,所以在应用时,尽量浅显一些,明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