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你会说话吗?”你肯定会很气愤,太小看人了,说话谁不会。谁都知道,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特别是从猿到人的转变中,会说话就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大特征,就是人类从猿进化到人的一大飞跃。
可是,在我们的身边,我们也常常听到有人在指责他人“你会说话吗?”这是为什么?是因为这些人没有用恰当的表达方式把自己想说的表达明白,或者是不应该实话实说的时候说了实话,结果把事情搞砸了。
鲁迅在《立论》中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户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全家都高兴极了。满月的时候,家人把孩子抱出来给客人看。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于是这个人得到了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于是这个人收回了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于是这个人得到了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虽然死是必然现象,可是在主人万分高兴,想听到许多欢乐、吉祥、喜庆的话语,图个“好兆头”的时刻,居然有个傻得不透气的家伙竟然说“这个孩子将来是要死的”,这种实事求是未免太煞风景了。
尽管鲁迅在这篇文章中的寓意不在于此,是讽刺在当时黑暗的时局下,人们要想说实话、说真话是难上加难。可是,把这个故事用在生活中的话,先生就是在告诫人们,说话应该审时度势,合乎场景规矩礼数。
有一位中文系毕业的教师,不论在讲台上侃侃而谈还是参加各种活动,他的发言都很精彩。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很会说话的人却因说话不到位把应该办成的事情办砸了。
一天,亲戚托他为孩子找一所好点的学校。他一口答应下来:“没问题。”本来,自己就是搞教育的,又是省级师范学院毕业,在市属各个学校几乎都有他的同学,让一个学生入学简直易如反掌。于是,在一个晚上,他先去一个自己看好的学校了解情况,因为他担心自己的老同学总是锦上添花,无法了解该学校的真实情况。
当他来到学校门前时,装作自己是学生的家长,先和传达室的老头聊了起来。他想从这个最基层的地方了解实情。
可是,没想到的是,当他说完学生的情况后,门卫老头竟然一口拒绝说:“像你说的这种情况,我们学校恐怕不会接受。”虽然一个看门老头不能决定学生是否能入校,但是让他一口回绝却是有原因的,这位教师说话时没有注意方式,透露出的都是对孩子不利的信息。他在和门卫老头的谈话中说到该学生有些偏科,而且爱打游戏,缺乏自我约束力,因此,头疼无奈的家长才想到让孩子上管理严格的寄宿学校。
尽管这位教师说的都是大实话,可是在门卫老头听来,这孩子有很多缺点,这样的学生很可能是其他学校都不收所以才找到这里的,因此,他自作主张先代表校长发表了意见。
这样的后果,是这位自诩口才好的教师万万没有想到的。他本来还想说出一番大道理,诸如: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再说小孩子发展空间大,主要是老师的教育方法是否对头;如果学生本身学习好,素质高,还需要老师教育吗?学校如果只接受好学生不是太势利了吗?可是,这番道理对门卫老头说又有何用?因此,这位教师很后悔自己没有注意说话的方式。
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说话不是自说自话,不是像背课文一样流利干脆、朗朗上口就行;也不是面对学生讲课,只要他们被动地接受就可以;更不是像那种比较专制的家长,居高临下地训斥一番就能达到目的。说话就是平等地沟通,如果不注意对方的态度和感受,有时候,看起来希望很大的事情恐怕也办不成。
在职场上,也有一些不会说话、表达不到位的人。比如,和领导相处时,他们时常会说出一些令领导不快的话。他们对领导说:“你辛苦了!”或者“你的做法真让我感动!”这样的话本来应该是领导对下级说的,一旦由下级对上级说,就像凌驾于上级之上一样,上级心中怎会爽快?还有些人对领导说:“这事你不知道!我知道!”这样的语气太唐突,表达方式太直接,也不太合适。
再如,不经意地对领导说:“太晚了!”这句话的意思在领导听来可能是嫌领导的动作太慢,误事了,有明显责备的意味,领导也不会高兴地接受。另外,对领导说:“不行是不是?真没劲!”这句话明摆着是对领导的不尊重。这些就是说话不讲方式、表达不恰当的典型表现。对于这样的人,怎能说他们会说话,口才好呢?可想而知,在上级的心目中,会给他们打下怎样的印象分。
不论在职场还是在社会交往中,要用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又不至于让他人产生误解,的确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