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德国习性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在它第一眼看到的自己的母亲后边。但是,如果它第一眼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小鹅形成对某个物体的追随反应,它就不可能再对其他物体形成追随反应。用专业术语来说,这种追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而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它只承认第一,无视第二。这种行为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
“印刻效应”现象,不仅存在于低等动物之中,同样存在于人类中。比如,婴儿对电视就能产生一种负面的印刻效应。一个婴儿在耳朵基本上能听到声音,眼睛也能看见东西的情形下,如果每天给他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那么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通常会有以下的表现:喜欢电视中的音乐、对母亲的声音反应迟钝,不能专心注视母亲的视线、无法安静、对事物不敏感等等。即使母亲给孩子耐心地说话或唱歌,孩子也会兴致索然,无动于衷。这些表现说明孩子已经对电视产生了“印刻效应”,如果不加以及时纠正,就很容易出现更加严重的心理障碍。
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都知道,人类对最初接收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他们用“首因效应”等概念来表示人类在接受信息时的这种特征。
于是我们发现,人类对任何堪称“第一”的事物都具有天生的兴趣并有着极强的记忆能力。不经意地你就能列出许许多多的第一,如世界第一高峰,中国第一个皇帝,美国第一个总统,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等等,可是紧随其后的第二呢?你可能就说不上几个。看来,人类确实像那只小鹅一样,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
在生活中,人同样对第一情有独钟,你会记住第一任老师、第一天上班、初恋等等,但对第二就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
“印刻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与其活在别人的阴影下,不如去另辟天地。当然这要看个人的能力而定,你具备这样的能力,才能有机会成为你想成为的第一。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任CEO杰克·韦尔奇就深谙“印刻效应”之道,并应用于企业经营之中。韦尔奇在上任的第一次年会上,就提出了“要做第一,只要不是第一,第二的部门就关门!”他还告诉员工:你愿意在第一流的公司工作,还是在不入流的公司鬼混?他宁可把这些失去竞争力的部门卖给对手,也不愿意留在通用公司苟延残喘。对于韦尔奇来说,通用电气要是不能做第一,还不如让员工选择到其他第一、第二的公司工作。由于韦尔奇坚定的领导信念,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在经济不景气的严峻形势下,将通用电气做成了美国最成功的企业。
正如高尔基所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有谁的人生是注定不可以改变的?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都是靠你自己去努力、去拼搏,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把那个人当作自己奋斗的目标,当成自己未来成功的榜样,这个榜样的力量是你最好的前进动力,是你成功最好的积极因素。要敢于想成为第一,然后才会有实际行动上的奋力实施,这样你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终有一天你会成为目标中的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