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尔顿这位失明的诗人在三百年前就发现了这样的真理:
心灵,这自创的殿堂,
它可成为独造的天堂,
也可成为孤单的地狱。
海伦·凯勒与拿破仑就是这个道理的正反面范例。集荣耀、富贵、权力于一身的拿破仑曾遗憾地表示:“在我的一生中,根本没有六天快乐的日子。”然而盲、聋、哑的海伦·凯勒却说:“人生是多么美妙啊!”
爱默生的短文《自信》的结尾很精彩:“一次胜利的政治活动,地产利益丰厚,你病体痊愈,久未谋面的朋友重逢,或任何其他使你兴奋非常的事物,都可以使你轻易地想到好日子就在前面。不要被表象迷惑,世事并非如此,除了你自己,没有别人能带给你心灵的安宁。”
斯多葛学派大师爱比克泰德曾经警告世人:摆脱错误的心理观念,比割除身体里的毒瘤更重要。两千多年前爱比克泰德说了这句话,不过现代医学还是支持他的观点。罗宾逊医生声明,住进霍普金森医院的病人中有五分之四受到情绪及各种压力的困扰,功能失调之类的疾病更是受到严重的精神因素的影响。
当你面对困扰,焦躁不安或神经紧绷时,你可以试着改变自己的心态。威廉·詹姆斯是实用心理学的宗师,他经过观察曾这样评述:“行动似乎随着感觉走,其实行动与感觉是同时进行的,凭意志控制行动,也就可以间接控制感觉。”
换句话说,虽然人们不能一下定决心,情绪就立即改变,但是大家完全可以做到的是改变行动。当我们改变行动时,感觉就能自动改变。威廉·詹姆斯的解释是:“如果你愁眉不展,那么能立刻变开心的唯一方法就是感觉开心地坐直身体,并假装很开心的样子去说话办事。”
他这简单的“小把戏”真有效吗?去试试看吧!先在脸上绽放出一个真正的微笑,双肩放松,深吸一口气,然后唱首歌。如果不会唱,就吹口哨,要是不会吹口哨就哼个曲调。用不了多久,你就会明白威廉·詹姆斯的意思——如果你的行动表现出的是快乐,就不可能总是在心理上保持忧郁。
美国加州的一位叫作乔尼的女士,如果她明白这点,那么她就不至于每天郁郁寡欢了。她老了,还是个寡妇——这种情况确实有些凄凉——她还能表示出欢乐的心情吗?心情当然好不了,如果你向她问好,她会说:“呃,还不错吧!”但她无奈的表情及冷淡的声音分明表示着:“唉!天哪!你没见我这么落魄吗?”她显然认为,你生活得那么快乐,还要在她的面前炫耀。其实,比她不幸的女人多着呢:她故去的丈夫留下的保险金让她一辈子也花不完,而且独立的子女也给她安排了一个家。但是笑容很少光顾她的面颊,她埋怨三位女婿自私挑剔——虽然总在女儿家中拜访数月之久。她还埋怨她的女儿吝啬、一毛不拔——可她自己更是像铁公鸡,守财奴一样分文不花,“我必须用来养老!”她真是苛求甚严。对自己,对家人一定要这样吗?太遗憾了——只要她愿意改变,她完全能让自己从怨妇转变为慈祥长辈。改变,只需要从一个简单易行的行为开始,即展露笑容,尽量多付出一点仁爱之心,而不是使自己陷于痛苦囹圄之中。
另一位有悲惨遭遇的男士可就不一样了。
盎格特先生因精于此道而快乐至今。10年前盎格特先生得了猩红热,康复后,却被告知得了肾炎。他走遍天南海北,遍访各地名医,偏方也尝试了不少,但病情始终不见起色。
之后,一种并发症又困扰了他——血压突然上升,经医生测量后发现,他的血压上升到214毫米汞柱。当时情况严重,医生让他家人最好预先为他准备后事。
他说:“回到家,确认我的保险都已支付,接着向所有人承认我的过错,之后陷入消沉绝望的情绪中。这种气氛使大家心里都不痛快,愁容满面,我自己也无法自拔。过了一个星期哀怨凄凉的日子,我对自己说:‘现在这样可真傻!要是一年内都活着,何不快快乐乐地度过今朝呢?’于是我全身放松,微笑着面对每一个人,表现得一切正常。其实这些都是假装出来的,但我一直让自己尽量表现开心的一面,结果不但使我家人受益,也极大地帮助自己恢复了健康。
“这样做之后我发现,我开始感觉良好,就像我假装得一样好,情况越来越奇妙,直到今天——我的死期早已过了数月。我不仅生活开心、身体健康,连血压也降了下来。有一件事我能确定:如果我一直抱着必死之心,医生的预期结果一定会发生。然而我让自己的身体有机会自我康复,完全是因为心态的转变。”
让我们来提个问题:假如表现出积极的行动就能让心中充满积极乐观的想法,继而就能挽救个人的生命,又何必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去费神劳心呢?假如做出微笑的表情就能创造快乐,又何必使自己和其他人难受呢?
千万别忘了威廉·詹姆斯的格言:“只要将一个人的心态由恐惧转化为奋斗的力量,就能克服任何障碍。而只要将一个人的动作和表情表现出勇敢而非恐惧,他的心就能勇敢奋进起来。”
威廉·詹姆斯所揭示的表现原理被越来越多的实验证明:表现出一种情绪不仅仅能影响我们的情绪,更能直接有力地影响我们的身体,制造出正能量。比方说,只要大踏步走路,我们就会更快乐,情绪高涨;而拖着脚走路的人就容易情绪低落,感到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