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李嘉诚的奋斗历史,看看他在摘取成功桂冠的路上,经历了多少挫折与坎坷,你就知道“做一条打不垮的硬汉”对于一个生意人是何其重要。
◆面对危机迎难而上
当生意陷入困境时,生意人会有两种不同的应对态度:那些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生意人可能会再度崛起;而那些遇难而退、不能正确面对危机的生意人,最终要么被其他“大鱼”兼并,要么破产、倒闭。生意遇到危机,陷入困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生意人害怕困难、见难而退,在采取有效的对策之前,先输了志、泄了气,如此的话,即使外部条件再有利,生意也无可救药。世界上优秀的、成功的生意人,并不是因为它们从来没有遭受挫折,而是因为它们百折不挠,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终成大器。
因此,当你处于困境,首先应该树立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克服危机、摆脱困境。
鲁伯特·默多克是享誉世界的报业巨子。他1931年出生于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市。早年他在牛津大学上学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基恩爵士去世时,留给他这样的遗言:
“期许昆士兰报业控股有限公司及另一经我的受托管理人认可的报业公司以执著热情坚持本人的办报理想。期许吾儿鲁伯特·默多克终生致力于造福人类的新闻事业,并经我的受托管理人之辅佐在特定领域施展宏图。”
父亲的遗言指明了默多克奋斗的方向。尽管当时他的父亲拥有澳大利亚先驱和时代周刊集团,但实力仍很薄弱。默多克在继承了父亲的《新闻》后,又吞并了墨尔本《新思想》周刊和《星期日时代报》,事业处于蓬勃发展。不久,他又买下了当地一家电视台的部分股份,开始经营电视业务。但由于他缺乏政治和社会经验,没过多久,就在竞争中败北。
失败并没有使默多克的雄心壮志受到丝毫影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默多克的先驱和时代周刊集团打入了悉尼,并且吞并了悉尼坎伯兰报业集团。但由于政治原因,当时实行紧缩性经济政策,报业处境艰难。1961年,正值澳大利亚大选,默多克希望通过对大选结果的准确预测来提高报纸的知名度,然而事与愿违,每一次预测都没有得到应验,默多克又一次失败了。
然而,他的雄心壮志不减。为了能够获得更有影响、更有分量的素材,他决定进军首都堪培拉,因为在那里能够及时获得具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重大新闻。他办了一份面向全国读者的《澳大利亚人报》,并且向当地报业大王——《堪培拉时代》发出了挑战,经过免费赠送、大张旗鼓地宣传等活动,《澳大利亚人报》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由于堪培拉地理位置不好,加上对当地民意与政治缺乏了解,以及竞争对手的排斥,《澳大利亚人报》不久就陷入困境,报纸滞销,亏损加大,而且受到了当地舆论界的攻击。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默多克也没有退缩。为重振报业,默多克改进了报馆的技术装备,调整了编辑班子。为了取得有价值的新闻,他自己积极争取进入堪培拉的政治圈子。
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澳大利亚人报》终于羽翼丰满,销售量达12万份,成为澳大利亚一半人口的代言人。
为了成为世界级报业大王,默多克又收购和控制了一些英国、美国的著名报纸,如英国的《太阳报》、《世界新闻报》、《泰晤士报》(日报)和《星期日泰晤士报》,美国的《纽约邮报》、《每日新闻》等,建立起了一个世界级的报业帝国,成就了一番丰功伟业。
想一想,如果没有默多克屡次知难而进,不畏险阻,也就不会有日后的默多克帝国,世界上也就少了一个报业巨子。
也许迎难而上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但是要买实在在地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生意人遇到困难总是抱怨环境不好,运气不佳。失望,悲观,实际上这都是害怕困难的表现。以这样的态度对待挫折,即使困难微不足道,生意也没有振兴的希望。
松下幸之助也反复强调,生意遇到困境时,不要责备外界环境,不要怪运气不佳。他认为:“做生意跟真刀实枪比武一样,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在拼杀中谁也没有绝对胜利的把握。
如果赔本,其原因绝不是‘时’与‘运’不好,而是经营方法不得当。所以,如果将经营不当的结果,看做是时运不济,……这根本就是错误的。”
松下幸之助一直认为,作为优秀的生意人必须有迎难而上的精神。他说:“在被称为‘动**不定时代’的今日,的确不容易预测将来的趋势,因此经营困难当然较多。但严格说来,这种困难不仅现在才有,过去有过,将来也会每天都存在。困难越多,社会越动**,才越能让有雄心、有志气的人觉得有意义。……没有这种雄心或志气的人,在面对逆境时会动摇、迷惘,而被时代淘汰。如果经营者如此,他所主持的公司,必然不会成功。”
松下幸之助的这段话可谓十分中肯。的确,在生意经营过程中,你每时每刻都会遇到困境,如果见难而退,生意就没有成功的希望。只有不畏惧困难,迎难而上的生意人,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从困境中重新站立起来。
◆永不服输
松下电器公司现在是世界上的巨型企业之一,然而它并不是一帆风顺地发展起来的,也曾经多次陷入危机。但是凭着坚忍不拔、永不认输的精神,松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发展为现在的松下电器公司。
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在创办公司时,适逢电器行业刚刚开始发展。凭借直觉判断和认真的分析,他认为这个行业将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途。他研究出一种新产品——当时刚刚出现在家用电器市场上的电源插座。但是,他的发明并不像他想像的那样受市场欢迎,他失败了。他从原工作单位大阪电灯公司拿到的退职金,也全部赔在了里面。
很多人在经历了这样的挫折之后,会感到创业的艰辛,会重新找一个好的工作单位、一份好的职业,过上安稳的家庭生活。
可是松下幸之助却并不这样。他把妻子的衣服拿去抵押,换得了100日元,又重新开始了他的研制工作。他就是不甘心失败,不服输。
他在回忆这段往事时,曾说:“即使失败了,我扔下原来的工作改行摆卖面条的小摊也可以,但我也要把面条做得比哪一家的味道都鲜美,都更吸引顾客。”
1923年,松下幸之助研制出一种自行车电池灯。当时市场上的自行车电池灯只能用2-3小时,而松下公司发明的电池灯可以连续照明30-50小时,这种灯在各方面均优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公司自信产品会大受市场欢迎,于是开始批量生产。然而,这次又很不幸。由于过去电池灯质量普遍很差,批发商们不信任任何一家工厂生产的电池灯,也包括松下公司的电池灯。
松下公司因此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因为它已在此产品的研制、生产上投入了大量资金。难道就此认输吗?不信一松下幸之助决定凭着他一贯的韧劲再拼搏一次。
松下公司认定,这种性能优越的产品肯定会受欢迎。因此公司决定继续投入资金进行生产。公司生产了几千个样品灯,在自行车商店的铺面上免费安装。由于这些灯的品质优越,使用寿命长,消费者感到很实用,便纷纷购买。松下公司的电池灯一下子成了热门货,公司也因此摆脱了困境。
战争刚刚结束,由于日本经济凋敝,市场狭小,松下电器公司决定向海外发展。公司决定以美国市场作为突破口,但是要敲开美国市场的大门谈何容易,因为当时美国在技术上是世界一流的,消费者看不上日本产品,经销商也不愿经销日本产品。
但是松下幸之助并没有泄气,而是抱定一定要打开美国市场的信念拼命地工作,最后终于找到一家颇有名气的经销商代理自己的产品。这样,松下公司的产品开始叩响美国市场的大门。
1964年下半年,松下电器公司出现了1950年以来最大的危机。公司纯收益比上半年减少了2亿日元,这是15年来的第一次。危机的出现有很多原因,一是当时日本经济更加不景气,产品销售困难;二是家用电器行业竞争激烈,各公司竞相削价;三是公司内部管理存在漏洞。在危机面前,松下公司自然不会退却。当时已退居董事长之职的松下幸之助,重新出马,他要带领公司全体员工共渡难关。在他的领导下,公司对经营结构进行了调整,重新建立了与各地的销售商或代理店的互助关系,让各事业部门直接与销售公司发生联系,以及时获得市场上产品需求的信息。改革了原来的分期付款制度,加快了商品的流转速度,同时与其他各大家用电器公司达成协议,制止恶性竞争。在采取了这些措施后,公司库存明显减少,销售额迅速上升,到1965年下半年,公司即扭转了败势,盈利大幅增长,1965年下半年,公司纯收益达63亿日元。松下电器公司又一次渡过了难关。
松下幸之助曾说:“不管是什么决断,都是既面临风险,也会有某些成功的可能性,关键是决断的前景。可行性难于把握,在很多情况下,这都具有不确定性……但在确认有某种盈利可能时,就必须毫无畏惧地迎接挑战。”
他还说:“无论我们从事什么行业,若遇到挫折,就气馁失去奋斗的意志,那么永远无法成功。人生不如意的事十有八九,遇到不顺利的时候继续努力,才会获得成功。做生意就像真刀实枪的决斗,绝不可稍有疏忽或懈怠,要一直到获得胜利为止。无论经济景气与否,应有的态度和决心都是一样的。我认为,一个真正的经营者,愈是在不景气的环境中,愈能巩固向上发展的基础。
做生意如果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生意人。如果因为一两次不顺利,就心灰意懒而放弃,那就不是经营了。当然,这不是纸上谈兵,而必须实实在在地去努力。如果对于任何困难都能克服,那么你将从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正是凭着这种永不服输的精神,松下公司才能够渡过一个又一个危机,而最终发展成为实力雄厚、规模庞大、世界首屈一指的“电子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