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清澈的心面对浮华的世界(1 / 1)

身处霓虹闪烁的大千世界,总有太多的事情需要我们为之忙碌,为之烦恼;总有太多的东西,我们想得到;总有太多的事情,让我们难以放下。于是,心就在这样的烦恼中日日受煎熬,变得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天,下大雨了,在滂沱的大雨中,每一个人都匆匆地向前奔跑,唯有一人不急不慢,在雨中踱步。

“你干吗不跑啊?”有人问道。

那人不紧不慢地答道:“急什么,前面也在下着雨呢。”

既然前面也在下着雨,那何不悠闲、从容地漫步雨中,停下来好好欣赏这一刻的雨景呢?不必每时每刻都让自己步伐匆匆,不得休息。

神秀大师曾做一首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说的就是要常常扫除内心的尘埃,让自己的心灵保持洁净,只有时常清理自己心头的尘垢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只有把心灵上的尘埃扫除,人才能够以更加清澈的心来面对这个浮华的世界,才能以更加从容、淡定的态度行走于世间。

“怎么扫呢?”

“用惭愧、忏悔、返照、觉察、觉照、念念分明、念念做主、念念觉察、念念觉照,这样就能把心中的尘埃扫掉了。”

这是佛陀和弟子周梨盘陀迦的对话。据说佛陀教了周梨盘陀迦一句偈语,但周梨盘陀迦在一百天里,都没把这句偈语读熟。前面学会了,后面便忘记了;后面学会了,前面又忘记了,始终都没有办法记下来。

于是慈悲的佛陀把周梨盘陀迦带到了一个清净、安静的房间,指着房内的扫帚说:“既然没有办法记住那句偈语,就只念‘扫帚’好了,这样应该不会忘记的。扫帚是用来清扫灰尘污垢的,我们的心中也有很多无明、烦恼、怨气使宝镜蒙尘,也应该把这些扫除。”

佛陀说的“宝镜蒙尘”是理,“扫地”是事,理和事是相通的。周梨盘陀迦在理上不能理解,佛陀就教他先从事上入手,由外而内,借着扫地来显理。因此,如果不太明理,不妨先从事上做,从事上修,时间久了,慢慢就会由事及理,从事显理。

佛先教他念“扫帚”“除垢”,然后再进一步体会除去外面的尘垢之后,还应除去心中的尘垢,而周梨盘陀迦也确实找到了这一条修行的道路。

对于生活在凡尘俗世中的我们,明理最终是为了做事更有秩序和规章,自己的生活、心境更加明朗与惬意。定期地清理自己心头的尘垢才能更进一步。试想一下,假若我们心头的尘垢越积越厚,就会像家里的圾桶堆满了废品一样产生难闻的气味。也许你还不明了自己的心中都有什么尘垢,那你先试着想想,你易怒吗?抑郁吗?得理不饶人吗?斤斤计较吗?

时刻用“扫帚”来清理心灵中的灰尘,让心灵更加通透,明晰,也才能从容。

从容,是一种人生态度。用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才能够更加达观,更加全面;用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才能够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才能够让自己始终保持一颗平静、不浮躁的心,才能让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

一次,有一位学者去访问原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将军——史密德里·柏特勒少将。学者对少将的处事作风做了尖锐的批评,并将批评文章刊登在报纸上。少将得知后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旁人很奇怪,就问少将为何不生气。

少将说:“我了解,买了那份报纸的人大概有一半不会看到那篇文章;看到的人里面,又有一半会把它只当作一件小事情来看;而在真正注意到这篇文章的人里面,又有一半在几个星期之后就会把这件事情全部忘记。一般人根本就不会想到我,或是关心批评我们的什么话,他们大部分时间里会想到他们自己,无论是早饭前,还是早饭后,还是一直到午夜时分。他们对自己的小问题的关心程度,要比你或我遇到的大消息更关心一千倍。所以我们还有什么必要解释呢?”

面对别人的恶意诋毁,选择从容应对,理性分析,并不让这件事影响自己的情绪,柏特勒少将的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生活中,我们难免也会遇到这样一些让我们烦恼的事,是像柏特勒少将一样选择漠视,还是让自己难过,全在自己的一念之间。

从容,是经历人生的岁月蹉跎和道路的泥泞坎坷后的平心静气、淡然一笑;从容,是在取得欣喜成就后仍保留一颗宠辱不惊的心;从容,是在**面前的泰然自若;从容,是在淡薄喧嚣的同时,给自己找到一份宁静。从容,能让志向远大的你,不受尘世污秽的干扰与冲击,能让你前途无量,人生也更潇洒。

从容淡定,意味着在大多数时候应该保持好心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意味着自己还有更广阔的心境,更宏大的作为。而在事业之外,对美好的事物有更好的鉴赏力,看一片大好的自然景色,看一部艺术水平高的电影,都可以培养从容淡定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