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别人也是放过自己(1 / 1)

湘军首领曾国藩是清朝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手握重兵,屡败之后终于击败太平军,为自己扬名立万。但很少有人知道,曾国藩在少年时期曾受过很多气。

曾国藩在岳麓山上的岳麓书院读书时就屡遭同学欺负。当时,他的书桌面窗而置,且紧挨着窗户;而某同学的书桌,放在离窗户稍远的地方。于是,这个同学便不干了,愤怒地对他说:“我案头的光,都是从这窗户射进来的,你挡在这里,不就挡了我的光吗?”

可是,曾国藩却不愠不怒,问道:“我的桌子该放哪里?”这位同学一指床头的位置:“放在那边!”他居然二话没说,真的把桌子搬到了床边。

夜里,他读书,同学又不干了,嘲讽他,说:“白天不好好读书,到夜里就磨磨叽叽,你还让人睡觉不?”他又未做任何辩解,退居一隅,悄悄默诵。

而就是这样一个没有脾气,任人欺负的曾国藩,他的名字载入史册,成为大清一代名臣。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年少的曾国藩已有容人之魄力。而他的这种性格也在他日后的为将生涯中有所反映,在与太平天国的前几次交手中,湘军屡败,但曾国藩往往都会宽容他手下的将领,因为他知道,失败的责任不在他们。因此,他手下的将领都十分卖命,最后,也是他们帮助曾国藩一步步走上人生巅峰。

但有些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处处都想表现出自己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架势,眼里容不下任何人,觉得谁都不如他,谁也不能骑到他头上。别人一旦得罪了他,就会招致一顿狂风暴雨,难以收场。

试想,你容不下别人,不肯包容他人,别人怎么会欢迎你呢?这样的人能不心累吗?

俗语讲:能容人者,容天下。宽容别人其实也就是宽容自己,每个人身上都有其特质,而我们也不可能成为圣人,总有倒霉或者不顺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宽容别人,我们的情绪就会变得平和。除此之外,双方关系也会因为这种宽容而得到改善。

春秋时期的楚怀王就深谙这个道理。

有一次,楚怀王宴请大臣。席间歌舞妙曼,美酒佳肴,烛光摇曳,气氛十分热烈。楚怀王命令两位他最宠爱的美人许姬和麦姬轮流向各位敬酒。忽然一阵狂风刮起来,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漆黑一片,席上一位年轻的将军乘机摸了许姬的玉手。许姬一甩手,把他帽上的缨子折断,匆匆回到座位向怀王告状,要求查处那个无礼的人。

楚怀王听了,连忙命令手下先不要点燃蜡烛,然后大声向各位臣子说:“大家都把帽上的缨子折断。”

这样大家的帽缨都折断了,于是便分不出刚才对许姬失礼的大臣是谁了,君臣继续尽兴地饮酒。

后来楚怀王攻打郑国被困,有一位猛将独自率领几百人,过关斩将,杀出一条血路,将楚怀王救出。原来这位将军就是几年前在酒会上调戏许姬的年轻将军。楚怀王见他知恩图报,骁勇善战,就将许姬赐给了他。

作为万人之上的楚怀王,他完全有理由、有能力抓住调戏他最宠爱美人的人,并严厉地处死他。但楚怀王却用巧妙的方法低调处理了这件事,让那个一时贪恋女色的年轻人得以逃脱。而这件事,也为楚怀王自己铺了后路,在危难时,得到了年轻人的帮助。由此可见,很多时候,我们的容人,不仅是给别人机会,更是为自己创造机会。

法国哲学家罗西法古说:“如果你要得到敌人,就表现得比你的朋友优越吧;如果你要得到朋友,就要让你的朋友表现得比你优越。”我们要放下以“我”为中心的表现欲望,才能与人为善。

在自然界中,空心的谷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饱满的谷穗总低头向地。在生活中也是如此,无知的人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常常眼高于顶;而有智慧的人,总是不耻下问,谦虚好学。谦让而豁达的人总能赢得更多的朋友,他们善于放下自己的架子,虔诚、恭敬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反之,那些妄自尊大、高看自己、小看别人的人,什么事都爱露一手,仿佛就自己行,对别人不屑一顾,他们总认为,在这个世界上,唯我最大,舍我其谁。因此,只要是涉及利益重新分配或调整时,他都表现出“我最大,得最多”的想法,这样的做法到头来只会害了自己。

学会谦虚,学会宽容别人,才能永远受到人们的欢迎。谦虚的人才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会有虚怀若谷的度量,也才能让人愿意亲近,这样做事才有基础;反之若恃才妄为、高傲自大,成了“孤家寡人”,也就一事难成了。

当然,容人,放下自我,不做唯我独尊之人,并不是让我们成为卑躬屈膝、趋炎附势的势利小人。放下自我是不计个人得失,容下他人是以宽容的胸襟做人处世。人世间的事,虽然并不是每一次付出就会马上有回报,但是只有在付出之后才可能有回报,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我们学会容人,心灵上就会获得宁静和安详,就能心胸开阔地生活;我们学会容人,生活中就会少些怨气和烦恼,就能感觉到生活中有太多的“快乐”和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