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是一条经过岁月的敲打磨砺而闪耀着智慧之光的格言。多少风云人物、英雄豪杰因为能屈能伸而功成业就、青史留名。
项羽性格高傲、刚愎武断,但是他出身高贵,英勇善战。刘邦出身卑微,手无缚鸡之力,却善于用人。项羽和刘邦在抗秦的战争中,结为联盟,互相援助,彼此的势力越来越强大。项羽和刘邦约定,如果谁先攻入秦的都城咸阳,谁就可以称王。
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打败秦朝主力大军,而这时,刘邦已经率军攻破了秦都城咸阳。刘邦听从谋士劝谏,将军队安置在咸阳附近的霸上,没有进入咸阳。他封闭秦王宫殿、钱库等重地,并且安抚咸阳百姓。老百姓看见刘邦待人宽容、军纪严肃,非常高兴,都希望刘邦当秦王。
项羽知道刘邦先进了咸阳,非常愤怒,率领四十万大军进驻咸阳附近的鸿门(今陕西临潼东),准备抢夺咸阳。项羽的军师范增劝项羽一举消灭刘邦,他说:“刘邦以前是个贪财好色的人,现在他进了咸阳后,分文不取,美女也不要,可见是有大图谋,我们应该乘他没有发展起来就杀了他。”
消息传到了刘邦那里,谋士张良认为,目前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人,势力太弱,不能和项羽正面较量。张良就请好朋友、项羽的叔父项伯去说情。然后,刘邦带着张良和大将樊哙亲自到鸿门,告诉项羽,自己只是看守咸阳,等项羽来称王。项羽相信了刘邦,设宴招待他。范增坐在项羽旁边,几次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可是项羽却假装没看见。范增就让大将项庄到酒桌前舞剑助兴,想借机会刺杀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赶紧也拔剑陪舞,用身体挡着刘邦,暗中保护他,项庄一直没有得手。张良一看情况紧急,赶紧出去召唤刘邦的大将樊哙,樊哙立刻手持盾牌和利剑,直接闯入军帐,斥责项羽说:“刘邦攻下咸阳,没有占地称王,却回到霸上,等着大王你来。这样有功的人,不仅没有得到封赏,你还听信小人的话,想杀自己兄弟!”项羽听了,心中惭愧。刘邦乘机假装上厕所,带着随从跑回霸上自己的军营中。谋士范增看见项羽优柔寡断,放跑了刘邦,非常生气,说:“项羽真是不能成大事!看着吧,将来夺取天下的一定是刘邦。”
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鸿门宴”,当时项羽依仗自己势力强大,轻信刘邦,使刘邦得以逃脱。后来,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相当于皇帝,他封刘邦到偏僻地区当“汉王”,只相当于诸侯。不久,刘邦乘项羽出兵攻打其他诸侯时,攻占了咸阳。于是,项羽、刘邦就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楚军在兵力上占很大优势,多次击败汉军,但是项羽性情残暴,统率的部队杀人放火,失去民心,楚军逐渐由强变弱。而刘邦注意收揽民心,善于用人,势力逐渐强大,终于反败为胜。
刘邦努力践行能屈能伸的法则,忍辱负重,终于奠定了西汉帝王之基。
屈是难得的低调,水因为一屈一伸而流向大海,蛇因为一屈一伸而得以前进。欲安身必先立命,命立而后安身。前人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屈伸学”,原本就是效法自然、模仿万物的经验总结。一屈、一伸既是人与万物的本能,也是处世求存的智能。本能是先天的潜力,智能是后天的功夫。
屈伸是以退为进的谋略、以柔克刚的内功,是相机而动的慢进、该出手时就出手的气概。逞雄才得时机为佳,争锋芒先下手为强。
善于屈伸者,有刚毅勇猛的沉着,有沉静蕴慧的平和。善“屈”善“伸”者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而真正善“屈”善“伸”者,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累;退避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且一旦时机再现定会伺机而动东山再起。真正的善“屈”善“伸”者,没有失败,只有沉默,是面对挫折与逆境积蓄力量的沉默。
智者善屈尊,愚者强伸头。商人总是隐藏其宝物,君子品德高尚,而外貌却显得愚笨。必要时要藏其锋芒,收其锐气,不可不分场合将自己的才能让人一览无遗。有这样一种人,他们虽然思路敏捷,口若悬河,但一说话总令人感到狂妄,因此别人很难接受他们的观点和建议。这种人多数都是因为太爱表现自己,总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很有能力,处处想显示自己的优越感,时时幻想能获得他人的敬佩和认可,结果却适得其反,失掉了在别人心目中的威信。每个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性评价,都在不知不觉地强烈维护着自己的形象和尊严,如果为人处世时过分地显示出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目空一切,妄自尊大,那就是在无形中对对方的自尊和自信进行挑战与轻视,对方的排斥心理乃至敌意也就不知不觉地产生了。
泰戈尔说:“微小的知识使人骄傲,丰富的知识使人谦虚。”故而,空心的禾穗高傲地举头向天,而充实的谷穗,则低头向着大地,向着它的母亲。目空一切和妄自尊大的结果只能使自己的形象扭曲,在伤别人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屈与伸,是苦乐同在、福祸相依、成败相生。我们在生活中应该不屈不伸、小屈小伸、大屈大伸。
知行知止惟贤哲,能屈能伸是丈夫。行于其所当行,止于其所当止;屈于其所当屈,伸于其所当伸。对自己不放纵、不任意,对别人不挑剔、不苛求,对外物不贪恋、不沉沦。该享受则享受,当劳累便劳累,依理而行,循序渐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