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推销员绝对不会为了推销出自己的产品而夸大其词,因为他们知道口碑的重要性。
刘女士是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曾经告诉我一个有关招聘的故事。她说在一次针对应届毕业生的招聘中,某职位有20多个应聘者,居然除了一个人外,其他的人在简历上都表示自己是学生会主席。经过初步的审查后,最终有五个进入复试。坦白地说,这五个人面试时的表现都不相上下,录用谁都说得过去。最后,刘女士选择了那个不是学生会主席的同学。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倒不是她对学生会主席有什么偏见。原因在于她每次接到的简历中,大部分都戴着“学生会主席”头衔。毫无疑问,这中间一定有多数是假冒的。当然,要鉴别真假也不是一件特别难的事,但久而久之,她似乎对于鉴别真伪有些烦了。于是,干脆大笔一挥,录用了这个非学生会的主席。
刘女士的做法似乎不大公平,因为她可能会因此而“错杀”了真的学生会主席。好在用人单位像她那样武断的很少。但无论如何,我们在推销自己时,都不应该存在虚假成分。否则,一旦发现“你不诚实”,品德上的污点是很难洗干净,也无法用其他东西(比如能力)来弥补的。
无论你是向用人单位,还是向谁推销自己,都要记住:推销出真实的自己。有一个外企应聘者在求职信中写到自己的兴趣爱好时,写了喜欢旅游和攀岩,其实此人很少外出,对攀岩更是一无所知,但为了以具有冒险精神及前卫形象吸引招聘者,故意加了这两条。后来在面试中,主考官谈到自己也是个攀岩爱好者,想与该应聘者切磋。应聘者立即面红耳赤,手足无措,不得不承认自己说了谎。面试的结果,我们可想而知。还有一些公司在搞招聘时,会故意设下陷阱,考验应聘者是否诚实。
一个谎言是需要一百个谎言来掩盖的。不如做真实的自己,把真实的自己推销出去。
执着的攀登者不必去与别人比较自己的形象是否高大,重要的是要多多思考自己前进的脚步是否扎实。
推销第一步:引起对方的注意电话机的发明者贝尔在发明电话过程中,遭遇了资金的掣肘。他找到朋友休巴特先生的家中,希望他能对他正在进行的新发明投资。
贝尔是如何说服休巴特先生呢?是开门见山就大谈预算能获得多少利益吗?是把他的科学原理给他解释一番吗?不!贝尔绝不会做这种傻事的!他只字不提他的真正意图,而是预先设计安排好了一个“局”。
贝尔不但是个发明家,而且还是一个出色的创业家。
他弹着钢琴,忽然停住了,向休巴特说:“你可知道,如果我把这脚板踏下去,向这钢琴唱一个声音,比方说‘哆’,这钢琴便也会重复弹出这个声音‘哆’。这事您不觉得有趣吗?”
休巴特当然不相信,他放下手中的书本,好奇地询问贝尔是否是在开玩笑。于是贝尔便详细地给他解释了电话机的原理。这场谈话的结果是,休巴特很情愿负担贝尔的实验经费。
贝尔的决胜策略,其实非常简单,在讲他的故事之前,他先设法引起对方的好奇心。他无师自通,巧妙运用了“引起他人注意”的秘诀。
表演展示一些新颖别致的事情,贝尔牵引着休巴特对他的理想发生兴趣,这是一种很有力量的策略。然而,这一计策的运用也并非没有地雷暗礁,我们常常见到许多奇妙的技艺终归于失败,结果不过是看客们一耸肩膀或一扬眉毛。这便是没能够真正运用这个秘诀的缘故。
而贝尔却能够以“新颖”混于“熟悉”之中,很自然地运用了这个计策。休巴特的钢琴就是帮他完成妙计的唯一功臣。
然而,新颖的东西固然引人注目,但未必都能牢牢吸引我们。我们常常情不自禁、穷追不舍地要弄个明白的新颖的事物,都是有某种条件的,那就是这些新颖的东西必须包含我们熟悉的成分。倘若不能触及我们自己的经验,我们还是不会深切注意它们的。
所以,我们可以下这样的断语:新颖的东西,必须与我们的经验接近才能够引起我们强烈的注意,引起我们的好奇心。
据说,贝尔在平时谈话中,也紧守着这个策略。他是一个很健谈的人,而且别人都喜欢听他的谈话,因为他的谈话常是根据别人的兴趣和经验,再穿插以新颖的资料,因而他能够使他谈的事情都像戏剧一样有趣。
当我们在推销自己理念或产品时,不妨学习贝尔的手段,用新颖的事物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再围绕这一新颖的事物展开自己的说服。
人生在世,事业为重。一息尚存,绝不松劲。东风得势,时代更新,趁此机,奋勇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