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不能说得过于绝对(1 / 1)

在北京的一家著名饭店,一位外宾吃完一份茶点后,顺手把精美的景泰蓝食筷悄悄插入自己的西装内衣口袋里。

这一切被一位服务小姐看在眼里。她不露声色地迎上前去,双手擎着一个装有一双景泰蓝食筷的绸面小匣子说:“我发现先生在用餐时,对我店景泰蓝食筷爱不释手。非常感谢您对这种精细工艺品的赏识。为了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经餐厅主管批准,我代表本店,将这双图案最为精美并且经严格消毒处理的景泰蓝食筷送给您,并按照大酒店的‘优惠价格’记在您的账簿上。您看好吗?”

外宾当然明白这些话的弦外之音,当即表示了谢意后,解释道自己多喝了几杯酒,头有点晕,误将食筷放入内衣口袋里,并借此“台阶”说:“既然这种食筷不消毒就不好用,我就‘以旧换新’吧!”说着,外宾取出内衣口袋里的食筷恭敬地放回餐桌上,接过服务小姐给他的小匣子,不失风度地向付账处走去。

在谈话的时候,我们要提醒自己,给自己留余地,使自己可进可退,这好比在战场上一样,进可攻,退可守。这样,出击对方,又可及时地退回,自己依然处于主动的地位。虽然不能保证自己就一定会战无不胜,但是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会一败涂地。

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人事也有自己存在的情理。说话时,如果违背了常情常理,就会给别人留下口舌。因此,在谈话时,要记住话不要说过了头,违背了常情常理。

也许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深入人心的缘故,人们考虑问题都喜欢相对思考,对于绝对的东西,在心理上有一种排斥感。比如,你斩钉截铁地说:“事实完全就是这个样。”此时,别人心里会想:“难道一点也不差?”也许你表达的是事实,可是他心里老是琢磨“难道一点也不差”的时候,他对你话语的领悟就会有点舍本逐末了。你倒不如这样说:“事实就是这个样子。”

如果是连我们自己都还没有彻底弄清楚的事情,或者是代表个人看法,就更不要用那些表示绝对的字眼,那样会因为你的绝对化而引起他人的怀疑,甚至引起他人的反感。

有一次,两个陌生人第一次见面,闲聊谈起了大家都关注的问题“道德与法制的关系”。其中一个说:“这个问题只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的问题。”而另一个接着说:“在这个社会,必须讲法制,用不着讲道德。”从后者的谈话来看,他的意思是说,在现在的社会,人心不古,只讲道德,对有些人是没有用的,因此必须用法制来解决问题。但是,他的话过于绝对,引起对方的不满。对方立即反驳他:“社会不讲道理是不行的。”他只好把自己的话又解释了一遍。

在谈话时,即便是我们绝对有把握的事,也不要把话说得过于绝对,绝对的东西容易让他人挑刺。而现实是,如果对方有意挑刺,还真能挑出刺来。与其给别人一个挑刺的机会,不如把话说得委婉一点。同时,如果我们不把话说得绝对,我们还可以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与对方周旋。

当我们为了某个目的与他人谈话时,话就要说得圆润一些。话说得太直,会激恼对方,即便是理在己方。说得圆润一点,能给我们留下一定的回旋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