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吃亏是福,吃小亏占大便宜。”但是吃亏也是有技巧的,会吃亏的人,亏吃在明处,便宜占在暗处,让你被占了便宜还感激不尽,这也是一种大智慧。但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和做到这点却很难。世上有多少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为了不吃亏、少吃亏,或为了多占便宜而上演了一幕幕你争我夺的闹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句俗语说得真是入木三分。岂不知吃亏与占便宜,正如祸和福一样,是可以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
可能有人会问,吃亏就是吃亏,占便宜就是占便宜,怎么能说吃亏反而是福呢?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吃点亏,一是内心平静,不七上八下;二是得到旁观者的同情,落个好人缘;三是这次虽吃点亏,但因获得了道义上的支持,下次可能会得到许多,何亏之有?反之,占了他人的便宜,发点不义之财的人,心理上能安稳吗?而且还会失去人缘,落个坏名声。因为占一次便宜而堵了自己以后的路,得不偿失。所以,吃亏表面上是祸,其实是福;占便宜表面上是福,其实是祸。
不怕吃亏的人一般都平安无事,而且终究不会吃大亏,所谓善有善报。相反,总爱贪便宜的人最终贪不到真正的便宜,而且还会留下骂名,甚至因贪小便宜而毁灭自己,正所谓恶有恶报。
要做到不计较吃亏,甚至主动吃亏,就需要忍让,需要装糊涂。既然认识到吃亏是福,就不要斤斤计较和眼里揉不得沙子。在得失上装装糊涂,就能更好地体会到吃亏是福的深刻含义了。
曾经有人说过这么一段极富哲理的话:“福祸两字半边一样,半边不一样,就是说,两字相互牵连着。所以说你们得明白,凡遇好事的时候甭张狂,张狂过了头,后边就有祸事;凡遇到祸事的时候也甭乱套,忍着受着,哪怕咬着牙也得忍着受着。忍过了,受过了,好事跟着就来了。”
“吃亏是福”的奥妙是让着别人,不与人争强斗胜。这需要容忍,需要装糊涂。既然明白了上述道理,把钱财视为身外之物,就不要过分计较,患得患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岂不是更好的人生?所谓“吃亏是福”,仍然需要装糊涂,否则,怎么能会吃亏?怎么能由吃亏而得福呢?
郑板桥说:“为人处,即是为己处。”意思是,替别人打算,就是为自己打算。这与今天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是同样的道理。如果大家都能有吃亏的精神,那么这个世界岂不美好得多?还会有那么多的战争、杀戮、坑蒙拐骗以及种种罪恶和不道德行为吗?这样看来,吃亏就不仅是个人的福分,而是人类的福分了。当然,这并不是说,人立身行事,或在一切商业、政治、外交中,都要讲究吃亏。吃亏只是人生的一个谋略,是“抛芝麻而捡西瓜”的方法或手段。
从客观的角度说,一个人只要愿意吃小亏、敢于吃小亏,不去事事占便宜、讨好处,日后必有大“便宜”可得,也必成“正果”。因此,要想“占大便宜”,就必须能够吃小亏,敢于吃小亏,这甚至可以说是一条规律。那种事事处处要占便宜的人、不愿吃亏的人,到头来反而会吃大亏。
杨士奇是明朝时历任五朝的大臣。他为人谦恭有礼,以正理待人,从不存有偏见,受到历代君臣的称赞。
自明惠帝以后多年,杨士奇曾担任少傅、大学士等官职,他在政治、经济上的待遇都已经很可观了。明仁宗即位之后,让他兼任礼部尚书,不久又改兼兵部尚书。
对此,杨士奇心中很是不安,向仁宗皇帝辞谢,他说:“我现任少傅、大学士等职务,再兼任尚书一职,确实有些名不符实,更怕群臣在背后指责。”仁宗皇帝劝解说:“黄淮、金幼孜等人都是身兼三职,并未受人指责。别人是不会指责你的,你就不要推辞了!”杨士奇见君命难违,不能再推辞,就诚心实意地请求辞掉兵部尚书的薪俸。他认为,兵部尚书的职务可以担任,工作也可以做,但丰厚薪俸不能再接受。仁宗皇帝说:“你在朝廷任职二十余年,我因此特地要奖赏你才给予你这种经济待遇的,你就不必推辞了。”“尚书每日的俸禄可供养60名壮士,我现在获得两份薪俸都已觉得过分了,怎么能再加呢?”杨士奇再三解释说。这时,身旁的另一名大臣顺势插话劝解说:“你可以辞掉大学士那份最低的薪俸嘛。”杨士奇说:“我有心辞掉薪俸,就应该挑最丰厚的相辞,何必图虚名呢?”仁宗皇帝见他态度这样坚决,又确实出于真心,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杨士奇能够辞掉自己的薪俸,是难能可贵的,也正因为他主动让利,才使皇帝觉得他忠诚可靠,一心为国,不谋私利,是靠得住的大臣。这也是他能够在钩心斗角的朝廷之中安然度过了五朝的根本原因,哪一个做皇帝的不想用一个可靠的臣子呢?生活中也是一样,谁不想找几个可靠的人做合作伙伴和下属呢?从表面上看,杨士奇辞去薪俸是吃了亏,但正是这样才使皇帝觉得他可以重用,从而放心长时间地让他在朝廷中担任要职,由此杨士奇就可以更稳妥地抱着金饭碗享用一生。可见杨士奇吃了个小亏,却占了个大便宜。
人与人相处,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双方遇到矛盾,起了摩擦该如何解决呢?是毫不相让,还是吃点亏以赚取好名声呢?
康熙年间的某一天,一人骑快马跑进宰相府。这并不是天下出了什么大事,而是宰相张英收到一封来自安徽桐城老家的信。
原来,他们家与邻居叶家发生了地界纠纷。两家大院的宅地,大约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地界便不怎么清晰了。这本来就是一笔糊涂账,但是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糊涂账的,他们往往过分相信自己的小算盘。于是两家争执顿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让一丝一毫。由于牵涉到宰相大人,各级官府都不愿沾惹是非,纠纷越闹越大,张家只好把这件事告诉张英。
张英看过信,只是坦然一笑,旁边的人面面相觑,莫名其妙,只见张英挥起大笔,一首诗一挥而就。诗曰:“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然后将诗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
家里人接到书信,很是意外。虽然不情愿,但还是决定按照张英的意思办,立即拆让三尺。邻居们都交口称赞张英和他的家人的旷达态度。
对宰相张英一家的忍让行为,叶家十分感动。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于是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其中有张家的一半,也有叶家的一半。这条百余米长的巷子很短,但留给人们的思考却很长。
张英是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权威显赫,如果在处理自家与叶家的矛盾时,稍稍打个招呼,露点口风,肯定会发生自上而下的倾斜,叶家必定无力抗衡;再进一步,要是通过地方政府干涉,叶家更会吃不了兜着走。但张英没有以权势压人,而是自己吃点小亏,礼让邻居。殊不知,他这么做表面看来是家里吃了亏,但实际上却为自己赚了个正直、无私的好名声,没有吃半点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