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擒故纵,欲抑先张(1 / 1)

南北朝时期的名臣傅昭在其《处世悬镜》中告诫人们为了更好地战胜对手,可故意先放松一点,使其放松警惕,不加防范,于不知不觉中步入精心设计的圈套,这就是所谓的“以退为进,欲取先予”。

少年康熙也曾用欲擒故纵的战术,剪除了权奸鳌拜。顺治帝临死之前,遗诏命鳌拜等四人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幼帝。鳌拜出身戎伍,野心勃勃,他见康熙年幼无知,便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把持朝廷大权,肆无忌惮地圈占农民的土地,扩大自己的权力,企图篡夺皇位。他经常在康熙面前呵斥大臣,甚至吼叫着与幼帝争论不休,直到康熙让步为止。

鳌拜的行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但大部分人慑于鳌拜的权势,不敢作声。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康熙14岁,他可以亲政了。但是鳌拜不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变本加厉。鳌拜的存在,已成为皇帝权威的严重威胁,但鳌拜羽翼丰满,大权在握,与其正面交锋,很可能要发生巨变。

康熙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不露声色地为铲除鳌拜集团进行准备工作。他给鳌拜父子分别加封“一等公”“二等公”,以后又分别加了“太师”“少师”的封号,使他们位极人臣。与此同时,康熙亲自挑选一批忠实可靠的少年入宫,以练“布库戏(摔跤)”为名,组成了一支可靠的卫队——善扑营,悄悄地做了安排。行动之前,康熙将鳌拜的党羽以各种名义先后派出京城,以削其势。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康熙亲自向善扑营做了动员部署,宣布了鳌拜的罪状,随后召鳌拜进宫,立命擒之。

就这样,康熙未动一刀一枪、巧妙地运用欲擒先纵的变通之术,就除掉了权倾朝野的鳌拜。

在形势不允许、实力不够时,应该满足其欲望,骄其志气,加剧其矛盾,加速其灭亡。运用欲擒先纵之术,不但要有一定的远见和智慧,而且还需要有过人的耐心和毅力。

相传,汉初时,北方有一个东胡王国,常常向邻国寻衅,有一次,东胡国派一位使臣到邻国晋见国王,要求该国王送东胡一匹千里马。

邻国国王冒顿听了很气愤,但觉得自己的实力还不够强大,不足以与东胡抗衡,便采用欲擒故纵的策略,答应将本国最好的一匹宝马送给东胡。冒顿的大臣们认为,我国的这匹千里马是先王遗留下来的,不可轻易送人。冒顿却微笑着说:“我与东胡为邻,不能为了一匹马伤了和气。”随即便叫使者把马牵了回去。

过了一段时间,东胡使者又带来国书,说东胡国王看上了冒顿美貌的妻子,要冒顿将夫人送给东胡国王。冒顿的大臣们听后气愤万分,纷纷请求冒顿斩掉来使,并发兵讨伐东胡。冒顿又摇了摇头,说:“他既然喜欢我的夫人,给他便是,岂可与邻国交恶?”东胡国王得到了冒顿的良马、美人,日夜荒**,并骄傲地认为冒顿真的惧怕自己的势力,于是更加得意忘形。

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派使者向冒顿索要两国交界的宝地。冒顿君臣得知后,对如何应对意见不一,有的主张给予,有的则强烈反对。冒顿此时却勃然大怒,拍案而起道:“土地乃社稷之根本,岂可割予他人!东胡国王霸我王后,索我土地,实在是欺人太甚!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是我们灭掉东胡,以雪国耻的时候了。”于是喝令左右将东胡来使推出斩首,接着他亲自披挂上阵,全国上下同仇敌忾,一举消灭了毫无防备的东胡。

欲擒之,先纵之。“擒”是目的,“纵”是手段,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暂时放一马,不等于放虎归山,是要让对方斗志懈怠,体力、物力逐渐消耗,然后再寻找最佳机会取胜。

能做先纵后擒的强者,首先要有战略性眼光。能够洞察深远,计算准确,同时能忍小谋才是擒敌的前提。那些目光短浅、斤斤计较的人是难以做到的。其次对形势要有精确的判断力,何时该擒,何时该纵,需要掌握火候,把握一定的度。再次,需具有相当的实力,能够收放自如,进退有度。最后,还需具有很好的耐心和毅力,去按照既定计划实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