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走进饭店要了酒菜,吃罢摸摸口袋才发现忘了带钱,便对店老板说:“店家,今日忘了带钱,改日送来。”店老板连声:“不碍事,不碍事,”并恭敬地把他送出了门。
这个过程被一个无赖看到了,他也进饭店要了酒菜,吃完后摸了一下口袋,对店老板说:“店家,今日忘了带钱,改日送来。”
谁知店老板脸色一变,揪住他,非剥他衣服不可。
无赖不服,说:“为什么刚才那人可以赊账,我就不行?”
店家说:“人家吃菜细嚼慢咽,喝酒一小口一小口地抿,斯斯文文,吃罢掏出手绢揩嘴,是个有德行的人,岂能赖我几个钱。你呢?狼吞虎咽,吃上瘾来,脚踏上条凳,端起酒壶直往嘴里灌,吃罢用袖子揩嘴,分明是个居无定所、食无定餐的无赖之徒,我岂能饶你!”
一席话说得无赖哑口无言,只得留下外衣,狼狈而去。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1)动作姿态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外在体现。一个品德端庄、富有涵养的人,其姿态必然优雅。一个趣味低级、缺乏修养的人,是做不出高雅的姿态来的。(2)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必须留意自己的形象,讲究动作与姿态。因为我们的动作姿态,是别人了解我们的一面镜子。(3)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通过别人的动作、姿态来衡量、了解和理解别人。
说起沟通,人们自然会想到最直接、有效的口头语言。不错,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情感联络都需要简明、直接的语言来表达、传递。除此之外,动作、表情、视线等肢体语言,虽然也被人们在不经意地运用着,但它在沟通交流中的影响力和特殊作用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美国著名传播学家艾伯特梅拉比安曾提出一个公式:信息的全部表达=7%语言+38%声音+55%肢体语言。可见,“此时无声胜有声”,肢体语言在人际沟通过程中比言语更为重要。
与人谈话,除了话语的内容之外,对方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更可以透露玄机。而且,肢体语言是辅助说话最有效的工具,许多言外之意都能靠着肢体语言透露出来,所以我们应该深入了解肢体语言,以便能够洞察先机,预先做好下一步的准备。
有一段时间,“乒坛常青树”瓦尔德内尔总是中国乒乓选手夺冠路上的拦路虎。为了找到瓦尔德内尔的软肋并战胜他,中国乒乓球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通过反复看录像,终于发现每当瓦尔德内尔在比赛最紧张的时候,他都会下意识地提一下袜子。
“后来,我们和瓦尔德内尔打比赛的时候,只要看到他提袜子,立刻就有招了,而且很灵。”世界冠军王涛这样说道。瓦尔德内尔不经意间的动作暴露了自己的弱点,正是肢体语言的真实表现。
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电影还处于无声时代,由于肢体语言是大银幕上唯一的沟通方式,因此,像查理·卓别林这样的电影演员就成了揣摩并施展肢体语言技巧的先驱。在当时,能否恰到好处地使用各种手势以及能否巧妙地用身体各部位发出信号与观众交流,就成了评判每位演员演技好坏的标尺。有声电影时代的来临使人们渐渐地将注意力的焦点从无声的肢体语言转移到了演员的对话上,结果,许多无声电影演员便因此而失去了往日的辉煌,逐渐销声匿迹。只有那些既擅长对话表演形式,又具备精湛的肢体表演技能的演员,才能在这场电影的大变革中生存下来。
如今,很多人把人际沟通的工夫几乎全部下在口头语言上,只有真正的沟通高手才能意识到肢体语言的重要性。一个无心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微笑,一个细小的手势,一套整洁简约的衣着,都有可能决定人际沟通的成败,哪怕这只是一场简单的相亲会。
在某种特殊情况下,肢体语言不但可以单独使用,甚至还可以表达出有声语言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直接代替有声语言。
肢体语言的使用简便快捷、灵活自由。只要人们张口说话,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运用肢体语言来传情达意,交流信息。有时肢体语言甚至先于有声语言在口才表达接受者的心目中形成第一视觉形象,直接影响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有时说话人在不开口的情况下,单纯运用肢体语言,也能传达一定的信息。在人类的交谈活动中,很少有只运用有声语言而不运用肢体语言的。它总是与有声语言配合默契,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有声语言直接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不具有视觉的形象可感性;而肢体语言则不同,它以灵活多变的表情、动作、体态构成一定的人体图像来传情达意,交流信息,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器官,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如形容物体的大小,用手势来比画;对某一事物表示赞成或反对,采用点头或摇头的方式等,都具有鲜明的形象直观性。
肢体语言不但要与有声语言协调配合,而且交谈双方也要协调配合,双向交流,才能达到交谈的目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霍尔曾指出这种人类交际的常见现象:一个人倾听别人说话时,总会望着对方的脸,尤其是他的眼睛;为了表示注意,听话者会轻轻地点头,或者说“嗯、是的”,如果哪句话他深表赞同,点头就点得很深;如果感到怀疑,他就会皱起眉头来,或者嘴角向下拉;要是不想再听下去,就会将身子挪一挪,把腿伸一伸,或者移开视线,不再注视说话人等。以上说的种种现象,正是对应性的表现。
人类学家雷·博威斯特是最初非语言交际——他称为“动作学”——的倡导者。针对人与人之间发生的非语言交流,博威斯特也做出了相似的推断。他指出,一个普通人每天说话的总时间为10~11分钟,平均每说一句话所需的时间则大约只有25秒。同时,他还推断出,我们能够做出并辨认的面部表情大概有25万种。
博威斯特还发现,在一次面对面的交流中,语言所传递的信息量在总信息量中所占的份额还不到35%,剩下的超过65%的信息都是通过非语言交流方式完成的。据发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上千次销售和谈判过程的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商务会谈中谈判桌上60%~80%的决定都是在肢体语言的影响下做出的。同时,人们对一个陌生人的最初评判中,60%~80%的评判观点都是在最初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就已经形成了。除此之外,研究成果还指出,当谈判通过电话来进行的时候,那些善辩的人往往会成为最终的赢家,可是如果谈判是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来开展的话,那么,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因为总体而言,当我们在做出决定的时候,在所见到的情形与所听到的话语中,我们会更加倾向于依赖前者。
肢体语言,是比说话更有效的沟通方式。
※妙语点睛
肢体语言也是一种沟通形式,它更加丰富细腻,而且更能表达内心的真实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