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需服务工作方式的崛起(1 / 1)

滴滴出行,包括美国的类似平台如Uber和Lyft等,与Airbnb的区别之一在于服务“提供者”每周所付出的时间不同,前者要远多于后者。服务“提供者”指的是,通过平台来分享自己的时间和资产以提供服务的人群。尽管Lyft当时的政府关系部门负责人大卫·埃斯特拉达(David Estrada)在2014年告诉我,Lyft三分之二的司机每周工作不到15个小时,这样的工作量更接近“兼职”,但现在他们的工作时间已经长得多了。其他各种类别的服务提供者情况也都一样,如在TaskRabbit和Handy marketplaces里供应劳动力和服务、Instacart里替人购物并送货上门的采购员、承包人和兼职员工。在这些平台上,供应者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经常是每周40~50个小时。

越来越多的人担心这就是未来工作的雏形——更少的稳定收益,以及不知道下一笔收入从何而来。当然,现在并不能确定这样的未来就不好。可能利用数字平台开展工作的灵活性和舒适性是全职坐班工作远远比不上的。的确,正如齐默告诉我的:“有许多单亲家长选择做这个,就是因为他们无法朝九晚五地上班,他们需要接送孩子上下学,他们还总是希望能参加孩子的亲子活动。”

就算多媒体平台上的弹性工作很吸引人,甚至很带劲,但人们也需要有一个稳定的收入。稳定收入使我们能够预期未来。但当一个人的收入取决于平台上难以预测的供需关系时,我们就很难做到了。除了这点,随着各平台不断专业化自己的服务,未来社会的不平等问题将更严重。在美国科技类博客网站TechCrunch举办的备受瞩目的创业者挑战赛中,获得2014年冠军的是由两名哈佛大学的MBA毕业生马塞拉·萨朋(Marcela Sapone)和杰西卡·贝克(Jessica Beck)开发的一款名叫Hello Alfred的个人生活助手的应用平台,名字来自蝙蝠侠布鲁斯·韦恩(Bruce Wayne)的管家阿尔弗雷德(Alfred),非常符合产品塑造的“贴心管家”的形象。当然,他并不是一个真的阿尔弗雷德,正如记者莎拉·凯斯勒(Sarah Kessler)在她2014年的一篇有趣的文章中提到的,“想办法让一个人的公寓就像有管家一样”,而如今这个应用平台的口号就是“一个不需要住在你家里的男管家”。[11]

Hello Alfred只是按需服务行业里的冰山一角。2015年5月的《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刊登了一篇名为《每个行业里都有一个Uber》(There’s an Uber for Everything)的文章,杰弗里·福勒(Geoffrey Fowler)在文中分析了一系列新创立的种类繁多但专注于某一类的个人服务平台,第一个就说了他最喜欢的Luxe:

利用智能手机就能使物流创造奇迹。Luxe的服务就是利用GPS提供个人泊车服务。它非常神奇!当你准备出发时,打开Luxe输入你的目的地,然后Luxe就随着你的移动追踪你的手机,当你达到目的地,泊车员就恰好在那里等着你。上周五,替我泊车的是凯文——他身着蓝制服,一丝不苟,训练专业,服务态度很好——他大约在8点45分在旧金山金融街的办公室外迎接我。我给了他车钥匙,他开走我的车。

下午6点,我又打开Luxe要求将车开到镇上的另一个地方归还给我。毫无问题。不到10分钟,名叫罗斯的泊车员就开着我的车到了那里,后备厢里还有他的折叠自行车和一把尤克里里。他说自行车是为了适应旧金山的上下坡,尤克里里是用来在工作间隙打发时间的。

除了Luxe,其他比较流行的服务包括:一小时内帮人购物并送货上门(Postmates);上门整理物品(Shyp);上门取衣,清洗后送回(Washio);遛狗(Wag);送餐上门(Munchery);送饮料上门(Minibar、Drizly)。

未来的经济是仅仅服务于少数优越的人吗?如果分享经济的高效率使经济依赖于点对点平台,我们怎么让平台上的工作者纳入如医疗保险、职业保险、带薪年假及孕产假等的社会保障里面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