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实战(1 / 1)

三重门

2003年4月16日,高天流云,丽江坝子。

在进入丽江城区的门户之地,不知何时矗立起一座有着浓郁纳西风情的巨门。巨门之后,是一望无际的良田和沃土。

下午3点整,在无数好奇和期盼的目光中,三把象征着吉祥如意的金钥匙将巨门逐次打开。

第一道红色的大门,由专程从昆明赶来的原云南省省长、也是地道的丽江人和志强先生开启。伴随着大门的拉开,一幅以玉龙雪山为背景的幕布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给你一个完全的香格里拉”一行杏黄色的大字显得格外醒目。

第二道黄色的大门,由丽江地委书记、年富力强、深谙经济之道的欧阳坚先生打开,在朵朵祥云的映衬下,人们看到这样的字眼:“丽江魂,纳西情,祥和丽城”。

第三道蓝色的大门,由纳西族本土的官员、丽江地委行署专员和自兴先生打开,透过一幅气势磅礴的新城鸟瞰图和“祥和丽城:美丽天成,天城美丽”的字眼,一座现代纳西风情的花园水城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

在丽江的城市发展史上,2003年4月16日注定将是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有谁能想到,这座占地只有5000多亩的祥和丽城甫一亮相,不仅牵动了云南省各界领导,牵动了30万纳西人民的心,也引起了国内媒体的高度关注。

中央电视台专程前来赶拍现场,西部频道在第一时间发布了丽江启动新城的消息。《中国经营报》、《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报》、《南方都市报》、《南风窗》、《深圳特区报》,以及云南省电视台和当地的媒体,都不遗余力地纷纷报道:

“城市运营剑指香格里拉,祥和丽城开创丽江二次创业!”

“祥和丽城正式启动,政府要打城市运营牌!”

“丽江70亿打造新城,民营背景的城市运营发展商浮出水面,政府搭台策划人助推企业唱戏!”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为什么一个远在西部边陲,既没有国际财团背景、体量也不过5000多亩的新城开发会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引起世人如此的关注?更值得思考的是,祥和丽城的开发商竟然是当地一家地地道道的民营企业,这在偏远的西部并不多见,为什么政府会如此信任一家名不见经传的民营企业呢?

对这些问题,在随后举行的祥和丽城新闻发布会上,作为祥和丽城的总策划,王志纲开诚布公地说了这样一段话:

“祥和丽城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房地产项目,也不是简单的新城开发,而是在中国的城市化过程中西部尝试城市运营的一个先导性的项目,是一次历史性的机会。这个机会把握得好,将在打造一个新丽江的同时,不仅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城市价值,为丽江10月份的地改市创造条件,更给中国的市长们如何经营城市,如何经营西部一个极具震撼性的回答!”

那么,祥和丽城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呢?它的魅力到底何在呢?三重门的背后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牌呢?

在祥和丽城的奠基典礼上,笑得最甜的莫过于此项目的发展商——丽江裕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的老板李黔。前后不过半年的时间,通过工作室的精心策划,这家企业不仅凭借全新的理念和思路完成了“鲤鱼跃龙门”的惊险一跳,最终获得了祥和丽城的开发权,更重要的是,从无数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引领时代风气之先的城市运营商。回想过去的每一个脚印,用李黔自己的话讲,“感觉像是做了一场梦”。

好梦开始于2002年8月的一天。这一天,工作室深圳总部意外地接到从遥远的丽江打来的一个要求合作的电话,说是当地有家房地产企业想参与开发位于丽江城南的一块土地,请工作室负责项目的整体策划。

原来,随着丽江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丽江原有的城市格局、城市服务能力已经远远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开发新城区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丽江政府提出了丽江旧城改造计划,决定在紧邻丽江大研古镇南边的区域建设丽江新城。丽江旧城改造计划的消息一经传出,裕安高层立即意识到这是个全方位提升企业实力、完成企业升级换代的机会,决定以高起点、大手笔的方案赢得新区的开发权。

关键时刻,裕安公司想到了王志纲工作室。令人感动的是,这家企业虽地处偏僻的大西南,却对工作室并不缺乏基本的了解,李黔这位纳西族老板不仅认真读过工作室的文库,其得力副总据说还是丽江第一个上互联网的人,正是他在网上发现了工作室的网站,并且成为正式的交费会员。

好事多磨。工作室的业务人员在最初接到这家公司的商函后,并没有把此事放在心上,觉得这是个来自偏远地区的小项目,顾不上,反倒辜负了这家企业寻找工作室的一片苦心。恰好此时王志纲从外地归来,听到这个信息后说,你们搞错了,丽江可不是个一般的地方,是个龙种,马上和对方联系。于是,才有了李黔一行飞赴深圳的一幕,整个会谈从见面到双方决定合作只用了不到一刻钟。

凭着企业家的直觉,李黔意识到城南项目的开发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风险固然不小,但如果这道门槛迈过去了,企业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天地,如果迈不过去,自己只是又多了一次人生的失败。

但难度是显而易见的。首先,这家名不见经传的房地产公司在当地实力并不算最强,虽然开发过一些口碑不错的小区,但也从来没有运作过这么大地块的项目,何况还是一家民营背景的公司。其次,几千亩的土地在大城市也许并不算什么,但对于小城丽江来说,已相当于古城和后来新城的面积总和,等于再造一个新丽江。小马拉大车,谈何容易?

经过一番彻底的交流,王志纲对这个项目,尤其是对丽江的兴趣被重重地勾了起来,欲罢不能。凭借多年策划的经验,他当即表态:“如果这个项目小做,就是盖房子、新城开发,我没有任何兴趣;如果这个项目中做,我兴趣也不大,无非又扶持了一个新的发展商而已;如果这个项目大做,通过这个项目实现丽江的升级换代,让丽江在中国旅游时代的第三次浪潮中重新洗牌、成为领头羊的话,我有兴趣!”

王志纲之所以敢说这样的话,不仅仅是因为对项目的策划有着足够的自信,更来自于对西部的深刻了解。

说起云南,说起丽江,说起丽江人,工作室与这块天地造化的神奇热土倒有着一段不浅的缘分,而这多半的缘分与王志纲的“情结”有关。

这些年,从贵州的大山里走出来的王志纲虽然频繁出没于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每每回眸西部的山山水水、风土民情,仍是一片痴情,无时无刻不关心着西部的发展进程。

其实,早在1997年,应云南省世博局的大力邀请,作为一家民间的智力机构,工作室就已全面介入昆明世博会的策划。

记得世博会筹备之初远不像后来那么风光,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只是一个骑虎难下的项目。不仅时间紧迫,而且会期长达184天,投资巨大,再加上云南省此前尚没有举办过世界性活动的经验,资金匮乏,但又只能成功,不能失败,想退又绝无退路。如此庞大的项目,指望用边设计、边施工、边修改的传统方式运作显然行不通,可如何把主办一个博览会当作一个项目来经营,世博局也心里没底,担心单靠云南省烟草的财力很难支撑,搞不好会成为一个填钱的“无底洞”,成为全省人民的沉重包袱。所以,很多当事人并不看好世博会,抱怨之声不绝于耳。

也许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面对进退维谷的难题,在对云南的区域板块文化和产业资源进行了全盘梳理之后,工作室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世博会不是简单的世博园,而是世纪老人给云南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是云南经济发展从量变到质变、厚积而薄发的突破点,是云南社会经济发展全面腾飞的超级平台。以世博会为契机去启动、推动整个云南经济板块的腾飞,完全有可能探索出一条中西部地区经济超常规发展的新路来。

于是,在提交云南省委的报告中,工作室写下了这样的豪言壮语:“把云南送出去,把中国和世界请进来!”

今天再看世博会,可谓硕果累累。长达半年的节日庆典不仅使昆明的市政基础建设提前了10年至15年,云南省也借此机遇实现了从一个烟草大省成为旅游大省、从一个金属矿产大省成为绿色产业大省的产业转型,云南的旅游业也从此踏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并且通过工作室提炼的“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形象定位,重新塑造了一个西部大省的崭新形象。总之,上个世纪的云南以世博会为杠杆,倾全省之力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丑小鸭出落成了白天鹅。

然而,世博会的故事并没有到此结束。2003年6月,事隔5年之后,又见故人来。为了迎接2005年东盟国际论坛在昆明的召开,世博局又萌生出了一个宏伟的想法,要借此机会把以世博园为核心的周边区域打造成东方的日内瓦。虽然此前已遍请国内外的顶级规划设计机构参与此事,但还是感到不“解渴”,再度找到工作室要求合作,此是后话不提。

追忆往事,如果说1999年昆明世博会的策划使工作室认识了云南,了解了云南,那么2000年春节王志纲携家人的一次刻骨铭心的丽江之旅,他与这颗滇西北的明珠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短短几天的旅行走马观花,匆匆结束,在返回深圳的飞机上,多年不动笔墨的王志纲抑制不住心头的万千感触,随手挥就了一篇几千字的丽江纪行,没想到这篇游记在《南风窗》发表后竟反响强烈,多家媒体纷纷转载。事后,王志纲笑着说:“不是我的文章写得好,而是丽江这片土壤太神奇了!”

当时的丽江,黄金周的旅游高峰已极其火爆。对于丽江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王志纲这样写道:

我认为丽江的旅游不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一流的。何以见得?理由是这里五大旅游资源并存:有长年不化的雪山;一望无涯的原始森林;清渠环绕的小镇古城;风情万端的纳西民俗;神秘悠长的东巴文化。

固然,要到雪山森林,中国东北长白山,新疆天池似乎也有,但他们远在北方,而且是远离人类聚居的地方。另外,他们虽有自然,却无如此丰富的民俗。而丽江的雪山,位于地球北纬最南端之地,且紧靠丽江古县城,就像一位神秘的山神保佑着人们。

要说古城,中国有姑苏古城,国外有威尼斯,还有已被火山所吞噬又挖掘出的庞贝古城。但是,前者年代不够久远,且风貌也随时代变迁,而后者只是一个无人居住的历史遗迹,一座死城。他们虽有能与丽江古城相匹敌的建筑,但却没有世代居住在古城中繁衍相传、保存古老习俗的居民,没有衬托这古城的奇特大自然景观和历代相传的神秘民族文化。

所以说,丽江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古城!难怪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不远万里前来游览,难怪在中国现有的九十几座名城中,惟独丽江以全票方式通过联合国授予的“世界文明遗产”称号。

对于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丽江现象,不喜人云亦云的王志纲自有一番独到的看法:

一是丽江大地震的帮忙。1996年春节一场强烈地震,房屋十有九塌,居民露宿田野,惊动了全国,亦惊动了世界。当世界的目光凝聚在这千年封闭的边陲之地时,如同世纪之初西方探险家被此地的绝妙风光所征服那样,生活在世俗中的人们完全被这个“世外桃源”所惊呆了……丽江被推到了现代社会的面前,如同一位天生丽质、久藏深闺人未识的国色天香一下出现在被都市化污染得昏头昏脑的现代人眼前。于是,善款源源而来。据不完全统计,丽江地震,以香港为代表的海内外各种捐款达七八亿元之多。

大破而大立。利用这一历史契机,凭雄厚资财,丽江重建开始了。三年后的今天,征服我们的新丽江,就是这重建后的古城,难怪其不仅保留了古韵,还有了令人吃惊的品位。

二是旅游热的推拥。连续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国特别是沿海人们已具有了外出旅游的财力和冲动。休闲旅游,特别是追寻那种既有自然,又有人文,更有神秘感之地的游历,成了不少都市“笼中人”的渴望。丽江的一夜成名,搅动了这蠢蠢欲动的旅游大潮,于是,古城火爆了。

三是鬼才宣科的搅和。有了无边无际的市场承接,丽江鬼才宣科凭其流利的英语和特异的秉赋,施“以夷制华”之韬略,在成功兜售纳西古乐和自己的同时,还有一个“贡献”就是发现了“香格里拉”。

王志纲的这篇文章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结交了这位常常自诩“世界名人”、堪称“中国第一脱口秀”的宣科先生。宣科也以认识王志纲为荣,直呼“哥儿们”。直到今天,年过花甲的宣科仍每晚8点准时出现在位于古城的纳西古乐演奏厅,气定神闲地不断抖露着一个个令四海宾朋开怀大笑的“段子”。细心的人会发现,就在售票处窗口的墙上,王志纲的那篇即兴之作虽已发黄,但依然完好地贴在那里呢。

机缘凑巧,造化弄人,当时的王志纲哪里会想到,两年多后,曾经让自己感佩流连的丽江竟会主动找上门来,一个深刻影响丽江发展的项目将由工作室来策划。看来,工作室和云南的缘分还远远没有结束,一场真正的好戏才刚刚开始。

2002年8月底,工作室的一支小分队先行飞赴丽江开始调研,王志纲随后赶到。对于祥和丽城项目,王志纲也确实做到了亲力亲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先后往返丽江十几次之多,几乎踏遍了丽江每一个诱人的角落。

不同的是,两年前王志纲是以一个普通游客的身份来体验丽江,并以一篇快意的文章结束了短暂的旅程;两年之后,王志纲和工作室是以策划人的身份重返丽江,解读丽江,策划丽江。前后角色不同,做的文章自然也大不一样。

那么这一回,工作室又是以怎样的眼光看待丽江、把握丽江,祥和丽城的出现到底会怎样影响丽江明天的发展和命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