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城市的竞争(1 / 1)

成都欲担纲“3+1”之“1”,必争西部之先;欲争西部之先,必争巴蜀之首。

那么,面对西部产业经济的饥渴,成都是参与城市间的同质化竞争,还是应该发挥自己的人文优势,寻找差异化的发展之路呢?

工作室在提交给成都政府不到两万字的报告中明确写道:

“面对传统工业基础雄厚的重庆,成都要想在工业规模上取得超越性的竞争优势,不仅代价昂贵,而且短期内难以实现。在单一工业化这条路上走下去,成都将长期局限于与西部诸强,特别是重庆的竞争中无法超越,即使在未来规模上可能取得一定的优势,也难以成为区域经济的领跑者,更遑论领导西部诸强与中部、甚至东部群雄一争短长?再多的大项目并不能强化成都的领导地位、西部之心的地位,只能增加经济规模、就业总量,不能与重庆形成竞合关系。

“因此,成都市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的战略目标应当是:建设成渝城市圈的区域中心城市,推进“3+1”格局的真正形成!”

事实上,此时的重庆也在以空前的手笔实现着一个国际大都市的梦想。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进入三期建设,吞吐1500万旅客的机场正在扩建,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系统初具雏形。5年投资6000个亿,重庆要打造名副其实的西部枢纽和大西南地区无可争议的窗口与龙头。

而远在西北的西安自2002年提出“中国西部,西安最佳”的城市口号以来,也在以轰轰烈烈的新城开发和环境改造,为把这个千年古都建设成为西部最适宜人们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城市而努力。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西部的新三国演义中,每个城市都有当中心城市的心思。

在新的奋斗目标出台之前,1993年,国务院将成都定位于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即金融、商贸、科技中心,交通和通信枢纽,可重庆的定位几乎与成都如出一辙,并且还多了一个“现代化工业基地”,同质化趋势显而易见。此外,重庆还是国务院提出的西部物流中心之一。西安的目标是要成为崛起的西部金融中心,高新区要成为区域研发中心,同时也是国务院提出的西部物流中心之一。

谁都想当中心城市,因为谁都知道,中心城市是高级资源最集聚的地方。但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区域中心城市,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区域中心城市的内涵有没有发生具体的变化,却是工作室在务虚过程中不得不破解的课题。

那么,到底什么是现代意义的中心城市呢?

工作室认为,随着中国宏观经济环境的根本性转变,投资导向正悄然变化——前工业时代,投资向低成本区域集聚;中工业时代,投资向产业集群区域集聚;后工业时代,投资向信息集群区域集聚。与此同时,中心城市的动力因子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以前很多城市的目光只盯着GDP的总量,总是工业、工业还是工业。殊不知到了今天,一个城市能否成为中心城市,其奥妙在于:

首先,区域需求决定城市价值。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区域城市间的竞争关系,已转化为互为依存、唇齿相依的联动发展关系,城市价值和地位取决于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及周边城市对它的依存度;

其二,消费规模决定经济规模,在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今天,城市的经济规模不再取决于城市的生产能力,而在于城市能聚合多大的市场需求,创造多大的消费市场;

其三,要素流通决定城市能量,城市的辐射能量主要体现于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质流等经济要素的流动速度和流动量;

其四,特色功能决定区域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浪潮下,城市功能开始分化,形成了各具特色、层次分明的区域中心、区域副中心、专业功能的城市体系;

其五,聚合能力决定城市地位。城市的领导地位首先取决于它的经济影响力,即它对外的经济辐射和集聚能力。

因此,成都要想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必须具备信息中心、集散中心、管理中心、服务中心、创新中心的六大功能。而随着经济发展和后工业时代到来,区域中心城市的生产功能正在弱化,生产基地出现扩散和外移的趋势。

世界城市史表明,随着城市化的演进,在每一个城市带中,最终都会形成一个或多个相对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但再深究一步,就会发现一个奇妙的规律:一般来说,早期的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孪生子,二者同频合拍,同步发展。这个时期的产业经济自然是以第二产业为主,随着第二产业的高速发展,逐渐催生出现代第三产业。当第二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在GDP的比重中接近一半的时候,此时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与第二产业相当,城市化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拐点。

中国内地的大多数城市目前都处于这个阶段。翻过这个拐点之后,第二产业的产值无论如何增长,其相对值开始慢慢下降,第三产业、尤其是现代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日益凸显,这个时候的现代服务业不仅服务于城市自身和周边地区,而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辐射更广阔的地区。根据物流、资金流、人才流、信息流、科技流的集聚程度,城市在城市体系中所扮演的角色开始出现分野,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大城市、特大城市、国际都市等等。

同样的道理,对已经开始越过城市化的第一个拐点的成都而言,面临的与其说是传统产业的竞争,不如说是中心的竞争,而中心的竞争,实际上是现代第三产业的竞争。

为了争夺中心城市的制高点,成都必须解决:在成渝城市圈里,成都如何与重庆互动?显而易见,成都与重庆战略定位的趋同,导致了城市之间经济发展模式的同质化、城市扩张模式与竞争模式的同质化,共同争夺有限资源,形成恶性竞争。

成都如何发挥中心城市优势,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经济圈的形成?成都要实现跨越,只靠“工业挑大梁”、“带一促三”能否使自身超越同构竞争,脱颖而出?

成都的软肋在于,支柱产业不明显,拳头产品不突出,产业经济分散。尤其是未能把握新型现代产业的发展态势,充分挖掘自己的稀缺资源,打造核心的竞争优势,形成独具特色的竞争优势和产业特色。

要想做中心城市,就必须考虑如何增加成都的外向度、增强商务价值,如何提高城市辐射集聚能力?

成都经济形态的内向度比较高,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主要是依靠内部消费需求形成的,这使得成都相当多的产业都陷入低成本内部竞争的恶性循环之中。只有增加外向度,使成都的产业经济跨入更大的市场空间,才能使成都增值。

在新的形势下,需要思考的是,成都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成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哪里?成都独特的人文个性和独有的历史文化传承,如何使之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因此,工作室断言,成都城市竞争战略的转型是大势所趋,成都的产业结构调整已时不我待!也就是说,成都要想做西部首屈一指的中心城市,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第三产业,只有服务于更广泛的西部,使自己的辐射范围尽可能加大,才能完成自身的超常规发展。

否则,一旦成都的战略方向发生偏差,不仅无法发挥成都真正的魅力和特色,势必进一步加剧重庆直辖后成都领先地位的沦丧与中心功能的模糊,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导致成都经济地位的不断下降,成为区域经济领跑者的梦想只能化为泡影。

因此,要策划成都,我们还需要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

回望成都,一个传承千年的消费城市。在计划经济时代,成都的“消费”被扭曲!在前工业时期,外向型投资拉动使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一日千里,而地处西部的成都曾一度迷失!

今天,面临历史的抉择,我们是时候问:成都,你将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