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君士坦丁的身世人品及继位始末(274—306年)(1 / 1)

君士坦丁的声誉受到后世子孙的重视,平生的事功有非常详尽的记载。他的出生地就跟他母亲海伦娜的身世一样,是文学和举国争论的主题。根据传说海伦娜的父亲是英国国王,事实上她只是一个客栈老板的女儿。有人说她是君士坦提乌斯的侍妾,我们要为她的婚姻合法性提出辩护。君士坦丁大帝很可能生于达契亚的纳伊苏斯(274年),他的家庭和这个以从军为业的行省里的众多家庭一样,君士坦丁很少有机会靠正规教育提升心智与才能。

大约18岁那年,君士坦丁的父亲擢升恺撒的高位(292年),随着喜事而来的就是父母的离异,皇家联姻的光彩使君士坦丁备受羞辱和伤害。他并没有随着君士坦提乌斯去西方,而是留在戴克里先的麾下,在埃及和波斯战争中表现极为英勇,逐渐升到一等护民官。他身材高大,不苟言笑,对体育和军事项目都很精通,战时英勇无畏,平时对人友善。在他一生的作为当中,始终充沛着年轻的进取精神,又能以审慎的节制加以调和;他拥有旺盛的企图心要全力达成,同时又保持冷静和自律的习惯不受物欲的**。他受到民众和士兵的爱戴,被称为最有资格的恺撒候选人,这样一来激起了伽勒里乌斯对他的猜忌。虽然为了避免物议,不能采取公开的暴虐行为,但一位专制君王要想在暗中痛下毒手,还是防不胜防,这使得君士坦丁的处境更为危险。焦灼的父亲不断来信要求跟儿子见面,并表现出极其热切的期望。伽勒里乌斯想出各种借口尽量拖延,然而对于共治者这非常自然的要求,却也不可能一直置之不理,更不能使用武力加以拒绝。虽然同意君士坦丁前往的命令已经被批准,但皇帝还是随时可以收回成命。君士坦丁费尽心机终于成行,连夜离开了尼科米底亚的宫廷,运用各地的驿站经过比提尼亚、色雷斯、达契亚、潘诺尼亚、意大利和高卢,在民众喜悦的欢呼声中抵达布伦港口,那个时刻等待他的父亲正准备登船前往不列颠。

这次远征行动轻松赢得对喀里多尼亚蛮族的胜利,这成为君士坦提乌斯在位期间最后的功业。306年7月,他在约克的皇宫崩殂,此时离他接受奥古斯都的头衔才15个月,而擢升至恺撒的高阶则已有14个年头。去世以后君士坦丁立即接任其位。父死子继的观念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若干处理私人财产的原则,已经转用到国家主权上面。这位英名盖世的父亲将受人尊敬的功勋、民众的希望,以及在感情和地位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力,全部都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看起来合情合理的做法真是势不可当。帝国西部军队的精英分子随着君士坦提乌斯到不列颠,增援的地方军队是一大群阿勒曼尼人,他们全部听从世袭酋长克罗库斯的命令。君士坦丁的拥护者不断开导麾下的军团,要他们了解到表达意见的重要性,保证驻防不列颠、高卢和西班牙的军队有权推举候选人。他们问所有的将士要是有两位人选,一位是敬爱的皇帝的那个够资格站在队伍前面的儿子,选他可以得到无上的荣誉;另一位是名不见经传的陌生人,只会感激他那东部的皇帝把西方的军团和行省交到他手里,这样的选择就会带来屈从的羞辱。请问还有什么迟疑不决之处?同时他向大家暗示君士坦丁具有感恩和慷慨的美德,得到应有的显赫地位后一定不会让拥戴他的军队失望。

一直等到大家用奥古斯都和皇帝的称号向他欢呼时,颇富心机的帝王方始出现在军队的面前。君士坦丁渴望的目标是帝位,这还不完全是野心的问题,因为这才是安全的保证。他对伽勒里乌斯的性格和情绪非常了解,深思熟虑后,知道要想活下去就必须得掌握统治权。表面上他装出坚决反对的模样,就是为了证明他毫无意愿公然篡夺,一开始并没有屈从军队的拥立,直到他把这些状况写在信里,立刻派人送给位于东部的皇帝,才正式接受军队的恳请登基称帝。君士坦丁将他父亲去世的噩耗报告皇帝,用谦恭的口吻提到他具有合法的权利,而且表示非常的遗憾,在挚爱他的军队的坚决要求之下,不容许他运用正常合于规定的方式继承皇位。伽勒里乌斯最初的反应是感到惊讶和失望,他向来无法控制自己火爆的脾气,大声威胁要把信件和使者全部丢进火里,但等他想到对于战争没有获胜把握时,怒气才慢慢平息下来,再深入衡量对手的个性和实力,决定接受君士坦丁留给他的台阶,同意由他赐给继承人最高的恩惠。伽勒里乌斯既没有指责也没有批准不列颠军队的推选,只是默许过世同僚的儿子统治阿尔卑斯山以北的西部地区,授予其恺撒的头衔,在罗马皇帝的位阶中列为第四,空出的奥古斯都留给了深受自己赏识的塞维鲁。帝国的和谐得以保持。君士坦丁掌权后,只有耐心等待机会,期望能够获得最高的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