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阿尔达希尔向罗马帝国的权威挑战(226—240年)(1 / 1)

阿尔达希尔遂行战争的目标,如果仅局限于获得有用的边疆,掌握地形之利便于防守,那无论从谨慎还是荣誉来看都很有道理。然而这位雄才大略的波斯君王立誓要完成范围更为广阔的讨伐计划,他认为不管是从理性或者实力进行评估,他的军队都可以支撑其伟大的抱负(230年)。他以居鲁士的成功作为先例:最初征服亚细亚全境,并使之一直处于继任者的占领之下;再尽可能向普罗蓬提斯海(即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发展;卡里亚和爱奥尼亚均成为帝国的行省,受波斯总督统治;从埃及直到埃塞俄比亚边境,也都承认他的权威。波斯的统治权在这些地方因为被长久篡夺而暂时失去,但并未遭到摧毁,一旦他戴上“万王之王”的冠冕,便等于继承了居鲁士的衣钵和神勇;他必须责无旁贷地恢复帝国过去的疆界和光荣。波斯国王命令罗马人立刻离开自己祖先所有的行省,并且要将亚细亚还给波斯人,罗马皇帝应以不受干扰而能获得欧洲为满足。这轻慢的命令由400名高大又英俊的波斯人递送,他们骑着健壮骏马,装配精良武器,穿着华丽服饰,显示出他们的主人是何等的高傲伟大。炫耀的使节并非为了谈判而是宣战,亚历山大啯塞维鲁和阿尔达希尔分别集结了罗马和波斯帝国的兵力,御驾亲征,指挥军队要在这场重大的战役中一决胜负。

要是我们相信记录的可靠,根据皇帝给元老院的咨文,现在还保存着,我们就得承认亚历山大啯塞维鲁对波斯的胜利(233年)绝不亚于腓力之子,也就是亚历山大大帝所能获得的荣耀。“万王之王”率领的军队,包括了12万名全套精钢铠甲的骑兵,700头战象背上的塔台载满弓箭手,1800辆装上镰刀的战车。其庞大的实力在东方历史上可谓前所未有——就是传奇小说也无法想象,然而这支军队却在一场战役当中被打得溃不成军,事实证明罗马的亚历山大是英勇善战、身先士卒的军人,也是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统帅。波斯国王丧失勇气逃走,罗马帝国从而获得丰富的战利品并征服了美索不达米亚。咨文矫揉做作的叙述用来伪造这极不可能发生的状况,这明显出于皇帝的爱慕虚荣,再经过不知羞耻、奴气满身的谄媚者加以修饰,由远在后方只知奉承的元老院全盘接受。

我们无法相信亚历山大的武力在波斯有任何得益,只会怀疑所有这些在想象当中炫人眼目的荣誉,是为了用来掩饰实际存在的羞辱。相关的论点为当代一位史学家所证实,他在书中提及亚历山大的德行时保持了尊敬的口吻,但同时坦白指出皇帝所犯的错误。他声称亚历山大用来指导战争的全盘计划确实考虑周详,罗马军队分三路同时入侵波斯,只是作战行动并未获得预期成效。第一路入侵军队行进到巴比伦的沼泽平原,抵达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用人力开凿的河口,就被敌人的优势兵力包围,在波斯弓弩手箭如雨下的攻击下惨遭歼灭。亚美尼亚国王科斯洛埃斯是罗马的盟友,波斯骑兵在广大的山区无法发挥作用,使得罗马第二路远征军得以安全深入米底的腹地。这支勇敢的军队**附近的行省,几次对抗阿尔达希尔的战役均获得成功,才总算给好胜的皇帝争回一点面子。获胜的军队在退却的时候再度通过山区,但因为没有妥善安排,也可能是命运不济,路况太差,加上冬季严酷的天气,大部分士兵因饥寒交迫而丧生。

当初的决定是这两支分遣军队深入波斯领土的另外一端,由亚历山大亲自指挥主力,侵入王国的中部地区支援前者的迂回攻势。但毫无经验的年轻皇帝因受到母亲的建议或者是因为自己害怕命运的不测,置最勇敢的军队于不顾,放弃了胜利的大好机会,整个夏天都在美索不达米亚按兵不动,毫无作为之下任凭师老兵疲,最后率领残破的军队退回安条克。反观阿尔达希尔,他迅速奔波于米底山区和幼发拉底河沼泽之间,亲身指挥抵抗入侵的敌人,不顾自身安危,将大无畏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同罗马久经战阵的军团进行几次缠斗到底的殊死之战后,波斯国王也丧失大量精锐军队,即便最终获得胜利也严重削弱了原有的实力。等到亚历山大退出波斯后,以及随着这位皇帝去世而发生混乱的大好时机,他却无法一展雄风、大显身手,即使是原来的愿望也完全落空——不仅没有将罗马人赶出亚细亚大陆,还发现自己连区区的美索不达米亚行省都无法夺回。

阿尔达希尔的统治从帕提亚灭亡算起(240年)只维持14年而已,但这在东方历史甚至在罗马史上都是值得纪念的年代。他一表人才,相貌威严,性格豪勇,天生就是继承帝国的国王,也是征服四邻的英主;编纂的法典直到波斯帝国的后期也仍旧被尊为文治和宗教政策的基础。他有许多逸事一直留传至今,特别是对政府制度有独到的见解。阿尔达希尔说道:“国王的权威必须由武力保护,武力得由税金维持,所有的税金由各项农业负担。农业除非有公正法律和稳健政策的保障,否则无法绵延繁殖、生生不息。”阿尔达希尔将创立的帝国及对抗罗马的雄心壮志,遗留给了沙普尔继承。后者的性格和作风都酷似其父亲,但过于好大喜功,最终只让两国卷入毁灭性的长期战争,蒙受难以恢复的灾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