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地心引力(1 / 1)

让我们回到所谓的“地外文明搜寻模式”的基本信条:银河系充斥着其他类地行星,其中的许多不仅孕育了生命,而且这些生命已经进化为掌握了技术的智慧生物,它们对邻近的星系怀有好奇。

以上假设——银河系中盛产我所谓的“迈阿密星球”——是斯蒂芬·道尔博士经过谨慎的研究提出的,他也曾是兰德公司的一员。1964年,道尔将他辛苦研究的成果写成报告发表出来,题为“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他在文中试图确定银河系中此类行星的数目,根据各种独立因素进行分析,道尔认为银河系中最多有6亿颗类地行星。

1984年,一位名叫托马斯·唐纳德森的澳大利亚天体物理学家发表了一项大胆的研究成果,依据是20年来恒星的形成情况,特别是银河系中恒星的组成与其年龄和位置的关系,这些因素对天体的形成,包括其体积、质量以及星等的组成和比例所产生的影响,是唐纳德森特别感兴趣的领域。

唐纳德森的基本假设为:对于正在形成中的恒星而言,组成它的较重元素[17]的比例是决定行星形成的因素之一。因为类地行星主要由其中的五种元素组成(氧、硅、镁和铝——中间包裹着一只铁核),所以,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这些元素在原始的太阳星云中的数量可能就是类地行星质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包括水星、金星、地球,它的卫星月球以及火星。

唐纳德森的“常识性假设”,成为了推断围绕各种恒星旋转的类地行星的数量与类型的有力工具。

如果唐纳德森的假设是正确的,我们就能首次利用可行的理论工具粗略估测银河系中类地行星的位置。这对于推断这些行星上的生物进化阶段,以及是否存在智慧生物至关重要。

唐纳德森计算得出的数字几乎直接驳斥了现有的“地外文明搜寻模式”。

结果显示,“类地行星”的数量十分稀少,近乎绝迹,然而——也是最令人震惊的地方——与火星类似的行星在宇宙之中却多如恒河沙数……

直接引用唐纳德森的观点如下:

“虽然类似火星的行星极为普遍,但像地球这样的已经进化出复杂生命形式与含氧大气层的天体却非常罕有……我们估计,类地行星的数量已经减少至不到所有恒星数量的0.002%。特别是最近的能够直接居住的类地行星,它可能离地球200光年以上,而我们现在的星际旅行速度为0.1c(c代表光速),所以至少需要2000年才能到达。在亲自登陆居住着外星生命的星球之前,人类将来极有可能首先建立多处太空殖民地,去往数千光年以外的恒星……”

于是,问题变得更加令人费解:为什么太空殖民者不去找类似地球的“生命绿洲”,反而选择了火星?

如果银河系中“类地行星”稀有罕见而“类火行星”数量众多的话,那么在同一个星系中发现这两种行星共存的概率就非常低,那些太空殖民者若是理智正常,在幸运地同时发现地球与火星之后,实在没有道理选择火星……

不过,冷静下来想一想:关于各种行星的数量,如果唐纳德森的统计是正确的,存在生命的星系中应该是以“类火行星”最为常见,所以它们自然成了太空殖民者的移民首选。

诚然,火星不是智慧生命进化的理想环境!

地球在银河系中也许真的是个“异数”……

我的上述结论来自海量的研究数据。唐纳德森估计,15%的围绕恒星旋转的行星是“类火天体”!与“类地行星”的稀有相比,它们庞大的数量决定其更有可能离恒星较近,从而为环境与生物的进化提供条件。

我脑中形成的想法是,“假设火星殖民者不是来自类地行星,而是来自类火行星……”,各种来自B级电影的“标准”镜头纷纷从我眼前闪过——包括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濒死之地”桥段:由于种种原因,此处的土著必须移民到另一个星球……

显然,上述试验性的设想——“殖民者”可能来自另一颗“火星”——建立在两条完全独立的线索之上:唐纳德森对行星形成的理论性统计,以及我本人对火星“遗迹”的观察。

然而,在本阶段,我们还不能解释殖民者在经历了漫长而危险的旅行之后为什么选择了火星而不是地球。毕竟,它是太阳系“生命带”中最适合居住的星球。

除非……出于重要原因,他们无法选择地球。

太空殖民者选择火星而不是“更加友好的地球”的原因逐渐明了。这个原因既简单又深刻,我认为它一定与我们观察到的事实相吻合,而且,只用一个词就足以概括:

引力!

请想象:对一个实现了星际旅行——跨越最遥远的距离,解决了漫长路途上的生存问题和能量需要——这样一个技术先进的文明而言,他们唯一无法改变的事实最有可能便是:行星的引力场。

引力是决定太空殖民者选择目的地的主导因素:从矿产开采、地质利用、建筑方法的选择到运输系统的建立——

再到最关键的决定参数:生物学特性。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们发现,与其他各种独立的环境因素相比,引力能从最细微处影响所有的有机体。在引力降低的条件下,地球上的实验便很难进行;反之,在引力较高条件下进行研究——例如在NASA等实验室的离心系统中进行,并且研究对象多种多样,包括生长中的种子和动物等等,那么通常会出现的结果是:研究对象在自然死亡之前就因引力的增大而死。

从简单的物理概念出发,不难理解其中的某些基本机制。对任何高级的有机物而言,较高的引力意味着心脏必须投入更大的力量才能泵出同样多的血液,心肌更容易疲劳,直至衰竭。另外,有机体还会出现更多细微的变化,包括血液的化学成分以及细胞内的铁元素含量的改变,甚至会出现足弓下陷的症状。以上仅是初步研究的发现,但我们不难得出结论:较高的引力不利于有机体的生存。

经过历时数千年的危险旅程,星际飞船终于抵达了一个遥远的小型星系。

旅行者们很快便高兴地发现,无人自动探测器几个世纪前传回的模糊数据并不正确,该星系实际上有两颗潜在的可居住星球!其中之一有绿色的植被和广阔的海洋,大气层含氧量高;另一颗离恒星较远,体积较小,冰天雪地,中间是一片荒凉贫瘠的沙漠,它的大气层无法过滤来自恒星的紫外线,遍布陨石坑的地表那红色的沙土外面,包裹着一层干冰……

接着,传来了令他们震惊的不幸消息:那颗植被茂密的绿色行星的引力是红色行星的3倍,他们只能对那个绿色天堂望洋兴叹,它的形成也许仅仅出于数个世代前的偶然原因,是尘土与气体吸积的结果,而殖民者诞生的那颗行星在无数光年之外,他们没有别的选择……

经过漫长的探索之旅,却由于自然规律的原因,无法选择最适合居住的星球——如此的失望过后,殖民先驱者们毅然选择成为“火星人”。他们谨慎地拆卸下各种装备,运送至火星那沙尘漫天的冰冷表面。为了建造与星际飞船最为接近的封闭式生活环境,他们挖掘矿藏,试图把坚持多年的井然有序、自给自足的飞船生活复制到贫瘠的火星。不过,一部分殖民者——甚至包括第一代的开拓者——开始计划摆脱火星暗红色天空的束缚,建立一个大为不同的世界……

而那颗叫作“地球”的行星,总会准时出现在火星的黎明时分,不无讽刺地摆出召唤的姿态,嘲弄着那些凭自身之力无法进入这块应许之地的火星居民……

以上解释说明了一切……唯独“火星脸”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