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容纳全部人口的理想建筑(1 / 1)

保罗·索莱里是著名的“环境建筑师”,也是第一批提议用巨大建筑物作为城市问题最终解决方案的人之一。

1969年,索莱里在一本巨著中提出了巨型建筑的设计纲领,用丰富翔实的配图介绍了他的多层大规模工程的设想:三维的“理想城市”(即所谓的“生态建筑”),甚至只需一座这样的建筑就足以容纳某些城市的全部人口!

索莱里的设计以“有机居住”的概念为基础,他认为,“杂乱无序、外形扁平的城市建筑侵占了地球的土地资源,既不合理又缺乏效率”。

无情批判现有城市建筑的索莱里指出:“人口骤增的解决方案,是用多层的新自然主义‘生态建筑’取代扁平的城市建筑……”他继续说,“这种建筑物隔热隔音,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小型系统,将城市人口集中在一起,组成一个复杂/先进的超级组织,使其回归纯粹、和谐的‘自然状态’,自成一套生态体系。”

索莱里的生态建筑有数百层,高耸入云,有的甚至达到几英里高——内部结构很大,能容纳几百万居民。但其城市人口密度只有每英亩300人或每平方公里5万人(也许更适合用每“立方”公里的人数来表示,因为索莱里设想,其建筑中的居民可以充分利用和享受三维建筑带来的益处)。

用他自己的话总结,就是:“在三维城市中,每个人都是一个微型生态系统,无论居住在农村还是城市,他们共同组成一个大型生态系统,每个系统间只有一层‘皮肤’之隔,人是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建设城市的。生态建筑……按照人自己的形象建造的城市。”

令我吃惊的是,索莱里对未来建筑的展望回答了一个核心谜题:为什么金字塔会出现在火星上?

我意识到,以目前恶劣的火星环境,安置成千上万居民的最佳方案,就是建造密闭的房舍,例如生态建筑。

“按照人自己的形象建造的城市”或许可从字面意义理解——读者不妨想想D&M金字塔的比例!

由于我在火星照片上又有了几项新的发现并对火星产生了新的认识,所以,在与火星金字塔的“表亲”——埃及金字塔——进行比对,并将其视为“火星上的生态建筑”的基础上,我很快对火星金字塔的大小进行了重新估测。

重新作出估测的关键原因之一,是我在那个有纪念意义的晚上发现了“蜂窝”结构,它立刻打消了我对火星金字塔是原始文明阶段产物的假设——主要因为原始文明的工程技术水平无法建造绵延三公里之长的“透明”结构。

“西奥迪加”——保罗·索莱里

让“蜂窝结构”问题复杂化的因素之一,是我对火星环境的细节重建——如我在本部分所言,这次重建有效地排除了金字塔建筑者是土生土长的火星生物的可能性,而且确定了火星不曾存在远古生物,因此智慧生物也无从进化出来。

这意味着,如果“火星金字塔”是智慧生物所造,那它们不可能是埃及金字塔的蓝本——庞大的石灰岩陵墓。以火星的环境,不可能产生古埃及那样的文明及其宗教建筑。因此我们只剩一条合理的假设:

“六面体”——保罗·索莱里

火星金字塔的建造者是外星移民。他们的技术水平不仅比古埃及人先进得多,而且超过了我们。

如果火星金字塔真的是建造在恶劣环境中的错综复杂的建筑,那么其功能显然是为了保证外来移民人口的生存,因为火星环境无法向其提供生存所需。换言之,如果你来自外星——无论出于何种原因——希望移居到火星上,就必须建立自给自足的“殖民地”或者“基地”——

恰如我们看到的蜂窝结构那样!

索莱里设计的规模如此巨大的“生态建筑”在得到应用之前,必须对其模型进行测试,如果可行,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智慧生物假说”是正确的。

关键的测试标准之一是,索莱里设计的“生态建筑”本身是否能够独立支持太阳能取暖系统,为居民提供稳定的热源。与地球相比,火星距离太阳较远,大气层薄得多,其表面也没有什么温室效应,所以那些建筑应该朝向太阳升起的方向——特别是在冬至前后的那些寒冷的日子(那段时间的温度即使用火星的标准来衡量也称得上是“酷寒”)。

“维拉迪加”——保罗·索莱里

所以,不妨想象一下,当我发现主建筑群实际上是朝向夏至和冬至太阳升起时的视线方向——由“火星脸”的位置确定——的时候,是有多么的惊奇。这恰好是“生态建筑理论”所需要的有力证据!不仅如此,试想,自然界中的石头堆可不会预先知道建造“火星脸”时某些特定日子的日出方向。这再一次从侧面证明了“智慧生物假说”!

对于火星之城中金字塔的逐一精细测量,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组有趣的数据——它们既支持“生态建筑假说”,又说明火星上曾经存在长期居民。

从放大后的火星之城照片上看,可以发现不同的建筑群在排列方向上,存在着细微但清晰的系统化差异。

这是否说明火星建筑在“追赶”日出位置的变化方向?古埃及人就会定期改变建筑的排列——首先是金字塔,后来是神庙——以便符合至日的太阳与重要星宿升起的方向,因为每过一段时期,地轴的倾角就会出现细微但不容忽视的变化。

火星建筑微妙的排列差异,符合火星金字塔是在不同时期分批建造的特点,原因是火星倾角的变化会改变至日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的位置。它们进一步说明,无论是谁建造了如此浩大的工程,绝非“一日之功”,它们必须在赛多尼亚地区居住相当长的时间!

现在,丹·利伯曼的观察结果突然说得通了——例如第九章中提到的,他在我所谓的“蜂窝结构”北面发现的那些神秘的“深洞”。

如果火星之城大部分是由生态建筑组成的,那么它们极有可能拥有庞大的地下结构,即各个金字塔的地下部分是互相连接的。索莱里的生态建筑就有其“根基”,许多建筑地下部分的深度相当于地上部分的高度,而地下部分则从工厂厂房到基本的空气调节系统应有尽有。当然,住宅区位于较高的位置——阳光可以通过有数百层深,并经过特别设计的“光井”照射到建筑内部。

最符合以上设计的建筑,非“要塞”莫属——它是火星之城中唯一不是金字塔形状的非自然地物,还有一个所谓的中心“庭院”。除了金字塔形的生态建筑,索莱里还设计了许多其他形状复杂的作品,和“标准”的火星金字塔相比,“要塞”看起来似乎与它们更像一些。

然而,同金字塔形建筑一样,要塞可能也是根据日出和日落的方向特别设计的。西北方的“平面”朝向夏至日落的方向,东南方的尖端几乎直接指向冬至日出的方向……

这两个方向与“火星脸”建造时期的至日太阳位置是吻合的!

上述安排太过精确,看起来绝不是纯然的巧合,更像是为了达到温度调节的目的。与之相邻并向西南延伸的“蜂窝结构”似乎也是如此。

“蜂窝结构”。

它是我在火星上发现的最令人激动的东西,也是最有争议的地物。如果它确实像其外表那样,是一些与要塞相连、精心排列的立方形“小室”的话——那么几乎可以完全将其判定为人造建筑,从而可以证明整个“智慧生物假说”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假如它只是“电脑处理产生的干扰效果”的话,它的存在只能起到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