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火星诞生之初的温暖湿润环境中确实可能出现生命,而且后来的火山喷发期与阶段性的气候变化期也存在生命起源的可能,那么,假如火星确实存在过所谓的“土著居民”,他们是在什么时间进化出来的呢?
我们需要知道火星生命进化的概率。
生物学家认为,进化的实现依靠多个方面,包括环境影响,周边条件是恶劣还是适宜,以及——
温度。
在地球上,仅凭温度就足以导致从赤道到极地地区的物种出现多样化发展,并且影响到它们的新陈代谢。
地球赤道地区的生物可谓是五颜六色、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从昆虫到植物应有尽有。亚马逊热带雨林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丛林中遍地都是各种类型与大小的动植物,为了生存,它们各显其能,有的还属于地球上的珍稀物种。
相较而言,在冰天雪地的极地区域,物种就贫乏得多,而且自我保护得很好。每一“环境小生态位”中的物种都屈指可数,因为极地区域的食物有限,无法供养数量庞大的生物群体。
所以,与极地相比,赤道地区的生物进化模式极为不同,它们的基本新陈代谢率也是最高的。无论是环境小生态位的无比复杂性,还是围绕“扩大领地促进繁殖”观点出现的诸多争论,都离不开一个基本问题:每个物种的每个个体的每个细胞中发生化学反应的概率,都是决定进化的关键,也是地球生命得以延续的关键。
最终的分析结论认为,这个关键问题是建立在一个最简单的环境因素基础上的,那就是温度。
如果将每个细胞的平均温度升高或降低10摄氏度,就能加快或减慢其内部的化学反应,使速度加倍或者降为原来的二分之一。当然,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例如先进的物种会发展出自我调节系统,如哺乳动物可以保持一定的体温。但是大多数生命形式,包括昆虫、爬行动物甚至植物,都是由外部温度控制内部新陈代谢的,所以其生命步伐完全依靠外部环境的力量来决定。
因此,它们与太阳的距离就变得异常重要。
如我们所见,目前的火星温度最高相当于地球极地,最低则是相当寒冷。“海盗号”着陆器多年来忠实地记录下了火星的真实温度,根据记录,火星的日间温度一般都在零下几十度,夜间则骤降到零下150多度!在酷寒的冬季,极低温度会降到连“空气”都能冻结的程度,固态的二氧化碳“雪片”覆盖着贫瘠的荒原。
那么,所谓的“火星的春天”又是怎么回事?当火星上河流奔涌,雨水从深邃的蓝天落下的时候,是否会出现生命的影子?
如果我们计算一下足以在火星上形成“温室效应”的最低气压应该是多少,就会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东西。例如,气压升高可以让全球变暖,使水变成液态(至少在赤道地区是这样),而且,更重要的是,让水在长时间内保持液态。然而,火星的夏季平均气温跟地球的两极地区温度差不多,于是出现下列争议与结论:
假设火星上确实存在过生命——至少与地球生命出现在同一个时期,而且,假设火星生命也经历过类似的进化初级阶段——从简单的细胞到后来更加复杂的各种利用太阳能生存的生命体。
对地球上古老岩石的研究证明,上述过程需要至少8亿年才能完成,而且我们都知道地球离太阳比火星近得多——差距为1.5倍。地球的平均温度比火星的“温暖湿润”时期还要高几十度,这意味着火星的早期单细胞生物新陈代谢率一定非常缓慢,比地球生物缓慢很多。
现在,地球生物经过33亿年的连续进化,已经发展出物种丰富的多样化形式,它们在几十亿年前有着同一个“始祖”:
蓝藻。
我们所知的已经进化出来的所有多细胞物种,如三叶虫、鲨鱼、恐龙,甚至人类自身,都是在不到5亿年前出现的,然而在此之前的准备阶段就达30亿年之久。
在地球上,这个“准备阶段”的气候像赤道地区一样炎热,而对火星来说,此阶段的气候只能用“春天”来形容。
根据上述推论,结合行星温度与基本进化条件的关系,火星即使仍然处于春季,其生物的进化速度也要比地球慢得多。
究竟慢了多少呢?
就算对火星的温度作出乐观估计,火星生物也还需要几十亿年才能发展到我们目前的程度,“我们”的意思是火星进化出像人类一样的智慧生命。除非火星的平均温度保持在水的冰点以上——就像几十亿年来的地球温度一样。
然而火星的实际温度却不是这样的。
长期的酷寒气候绝对不是快速进化的理想条件,甚至有可能发展出变异的有机体。它们会一直沉睡到火星的另一个“春天”到来为止。火星的进化“开关”开启或关闭一次都需要很长的时间——甚至用地球冰河期的标准来看,火星也要经历35亿年的微生物“一统天下”时期之后,才能发展出真正的智慧生物。
简言之,如果真的出现过“火星人”,那么作为它们的祖先的微生物,必须十分“坚强”才能熬过漫长的酷寒。
而这些火星生物居然喜欢建造“金字塔”和“人脸”,更是匪夷所思……
说来说去,我竟然又回到了原点,不是吗?
我们几乎会自动认为“火星人”来自火星,我也曾经这么认为。初次见到“火星脸”以及那些与埃及金字塔相似的地物时,我的想法是:“这是火星土著在其原始时代建造的,它们的排列与天体位置有关……”你可以很容易地认为火星生物的进化规律与地球是一致的。“火星脸”“金字塔”以及整个“巨石建筑群”全都符合地球历史上的“原始文明建筑物”形象。
然而,不能用地球的风俗来衡量火星。
越是深入研究火星,越是无法接受它与地球“平行进化”的理论——如上文所示。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看待火星?
根据最简单的基本物理学规律,具体说是热力学定律,“火星人”不可能跳过单细胞有机体的阶段而突然进化出来……至少在太阳系中,任何时候都不可能出现这种事。不过,如果“火星脸”与金字塔不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一定是某些生物——我们称其为“火星人”——创造了这些建筑奇迹。它们拥有的技术或许已经远超现代地球科技,并且在某个时刻使用了这些科技。
这些生物究竟是谁?为什么要建造这些工程?
它们来自哪里?
我突然觉得银河系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是它们的发源地,这群生物不一定就是从火星上起源和进化出来的,因为凭火星的条件根本没有可能!我意识到,即使“火星脸”与金字塔的功能真的是在50万年前确定至日的时间,那么50万年前的地球上,人类还正处于从茹毛饮血到钻木取火的过渡阶段。
然而,谁又能确定这些火星建筑物只有50万年的历史呢?我们根本没有证据说明是谁建造了它们以及建造者来自何方,它们会不会是火星上的埃及人?建造蜂窝结构的人也是它们吗?
我最初打算根据赛多尼亚建筑群的地理位置来推断它的建造时间,但是其地理位置按照精确的几何关系排列,而且在设计时考虑到了每隔100万年的火星倾角的变化循环……几乎可以追溯到火星诞生时的倾角情况。
实际上,我们不可能计算火星刚诞生时的倾角,因为火星“萨尔西斯凸起”的形成改变了火星内部几十亿吨“物质”的位置,进而改变了火星的旋转轴,及其对足以改变倾角的外力的反应。不过此次地质事件之后的25亿年中,再也没有发生过改变火星倾角变化规律的事件。
所以,在漫长的百万年循环中,每到夏至,赛多尼亚地区的太阳才会准确出现在神秘的建筑群上方。
如果无法通过上述天文特征与位置关系界定赛多尼亚建筑群的年龄,那么能否找到其他方法?目前唯一可行的也许就是统计陨坑的数量……
“海盗号”所拍摄的35A72号照片覆盖的面积跨度接近1000英里,因此它的地物大小仅是用来进行“陨石坑数量统计”的照片的千分之一。不过,我决定把这一经过实践检验的统计方法用到这张照片上去,因为这样做可以帮助我粗略估计该地区的陨坑数量,从而对陨石坑所在的地表年代形成大致的了解。
然后,我遇到了难题:陨石坑“太多了”。
通过之前的研究者公布的火星陨石坑数量曲线可以大约测算一片地貌的年代——统计“每10亿年里,每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直径大于1公里”的陨石坑的数量。根据这些曲线判断赛多尼亚地区2500平方公里面积内平均包括大约多少个直径为1公里以上的陨坑,如果它们大致符合陨坑的平均年龄,再将其与类似地区的所谓“回纹岩层”作对比。
不过,照片中直径1公里以上的陨石坑的实际数量是已公布的曲线所显示数量的3到5倍,原因可以用“聚丛”[9]理论解释,否则就是真的有这么多的陨坑。
如果是这样,赛多尼亚地区就是火星最古老的区域之一——其历史超过40亿年!
在这个相对狭窄的地区采集样品的主要问题是统计方面的不确定性。不过,图片中的地物让我觉得该地区的年龄确实有如此古老。
我用放大镜仔细检查照片里的每一个“异常地物”——城市中的金字塔群、迪彼得罗与莫伦纳发现的那座金字塔,当然还有“火星脸”。
我早就注意到,照片中分布着一些零星的小浅坑——例如“火星脸”的“眼睛”之间,城市东南,迪彼得罗与莫伦纳发现的“加固了的金字塔”的阴影面上有一些较大的坑,显然是些直径在1000英尺左右的陨坑。越是观察,我越是觉得这些撞击痕迹集中出现在如此狭小的一片地区是不合常理的——在“仅仅”100万年的时间里,“火星脸”与金字塔群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多的陨坑?
难道这个建筑群更加古老?然而又怎么解释“火星脸”和有些金字塔看起来根本没有那么古老?
我想起迈克·卡尔针对赛多尼亚地区写的文章,他说:“有些地表看起来被剥除了,这里以前似乎存在某种覆盖物,后来被腐蚀掉了……”
难道整座城市先是被埋起来……后来又被自然腐蚀的力量“发掘”了出来?然而,如果真是这样,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呢?是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还是持续更久?卡尔对火星北部平原的地表“剥除”时间的粗略估算结果令人印象深刻:
他认为,非“几十亿年”之功不可。
这座神秘的赛多尼亚建筑群的历史是否可能不止几百万年,而真的是几十亿年?
我们已经从至少两个独立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火星脸”是一个不合常理的存在,现在不妨再增加一条“不可能”——如果有证据支持的话。
正是在这时候,我最终意识到自己犯了什么错误。我所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潜在的重大发现,而且如果它是真的,绝对能颠覆我们以为自己知道的所有“事实”。
这些互相联系的问题最终都与赛多尼亚地区的神秘建筑群有关吗?
因为,如果“火星人”不是来自地球,也不是来自火星,那么只有一个可能性。
它们来自太阳系之外。其“基因”或是思想与人类有相似之处。
假如是这样,那么阿瑟·克拉克《2001太空漫游》的剧情就不只是想象。
作为一个真正称得上古老的实验性建筑群,“永恒之崖上的城市”以及“火星脸”也许在地球人出现之前,就已经雕刻在火星表面了。而这仅是我们对某个宏大外星文明的管中窥豹而已。
过去的300年中,人类对地球在宇宙中位置的看法经历过一系列的改变: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除地球之外还有若干颗行星围着太阳转,再到太阳围着另一个中心旋转,再到较小的恒星围绕较大的“恒星群”旋转——直至意识到这些恒星也只是几十亿恒星的九牛一毛……
最后,我们迷失在神秘莫测的无尽空间与时间之海。
现在我意识到,在人类没有穷尽对宇宙的探索之前,我们这个种族永远是独特的。
“火星脸”是否在向我们含蓄地传达一个信息——人类的历史比我们所知的古老……而且,它是不是在邀请我们加入某个“大家庭”呢?
在各种疑问中徘徊的我,紧紧抓住自己唯一能够确定的一点证据——无论“火星人”来自何方,我们会在一个地方找到真相,它隐藏在层出不穷的所有问题背后。
我们必须尽快重返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