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太空的信息发射器(1 / 1)

我与35A72号小照片上的“火星脸”“四目相对”,回忆着那天下午的每个细节,一切历历在目,事情似乎才刚发生。如果最终研究证明“火星脸”其实是传递给人类的一条消息,那该怎么办?

当天下午,我和埃里克很快就完成了“先驱者号”传递的那条消息的初步构想,并在几个小时内联系到这个星球上唯一能帮我们说服NASA的人——卡尔·萨根。几个月后,一条“没有短期科学价值”的“消息”出现在了“先驱者号”上。

我们沿着圣迭戈高速路回到喷气推进实验室,恰好遇到卡尔·萨根,他正准备给一些新闻记者普及“火星沙尘暴的科学意义”。在实验室“太空船博物馆”里,面对两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卡尔礼貌地听我们讲完自己对“先驱者号”的看法,像往常那样咧嘴一笑:“多么好的主意。”

于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载入了银河系的“史册”。

参加传递这条消息的所有人都不知道消息的载体——那块金属板“什么时候能如NASA预计的那样”被“地外文明”找到。渺渺太空,“先驱者号”不知要走过多少光年才能抵达另一颗恒星星系,更不用说什么时候到达有生命存在的星系了。所以,“先驱者号”携带的消息实际是给人类自己的,告诉大家发射这艘飞船的独特意义。

但是,如果这样野心勃勃的计划真的可以实现呢?

如果一艘像“先驱者号”那样的飞船无需在太空中漫无目的地游**,而是向我们推测可能存在外星文明的某个目标行星发送消息呢?我们一定会在条件允许的基础上设计一条明白无误的消息,并且把它放置在一处绝对能够找到的地点,例如与该地外文明同一星系的行星上!

行星属于不容易被忽略的目标,它们是发达物种研究本星球之外的邻近天体的首选。如果有人确实想和这样一个文明建立联系,理想的办法莫过于在合适的地点修建一座“信息仓库”。其中包含数百亿比特的信息,比单纯发射无线电信号有效得多。

另外,为了让它更加显眼,为什么不在旁边建造一个“标记”——例如按照该文明生物的形体特征设计一座“哨兵”雕像,说不定有一天它们会被发现。

我提出的“火星脸”的3种起源假设中,“来自外星人的问候”看起来最符合猜测。它可以解释为什么人脸会出现在火星上,而且符合人类的理解能力范围及其知识范畴。

一句话,这条假设能解释所有问题……同时又什么也说明不了。

因为,有许多遗留问题需要搞清楚:例如,建造“火星脸”的时间与原因、建造者是谁。最让我头疼的,就是无法合理解释赛多尼亚地区为什么会有“金字塔”。

如果建造“火星脸”的目的就是为了传递消息,那么为什么要在环境恶劣的火星上修筑一座巨石组成的建筑群?为什么要让它与“火星脸”形成特殊的位置安排?为什么在“火星脸”后方14英里处精心放置一座悬崖?

难道所有的安排都是某个大计划的一部分?

也许给未来的访问者传达某种信息仅是建筑群的作用之一,就像“先驱者号”上的金属板一样属于附加功能,其主要作用还是为了探索木星及其周边环境。

那么,修造如此宏大的一座建筑群还有那些看来不相干的地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为了居住吗?

可为什么要住在火星这样一个荒凉阴郁、几乎没有空气、寒冷贫瘠的世界?而且,太阳系的“绿宝石”——环境舒适的地球就在旁边。

各种问题、画面和悖论都在我的脑中翻滚。似乎所有数据都在那里,却不符合我对火星的了解……这意味着两件事:

要么“地外文明假说”是错误的,要么我们对火星的了解是错误的。这进一步说明我们需要重新审视所有的原始数据——从“水手4号”到“海盗号”的所有火星数据。

我想起小时候想象中的画面,也是对“火星脸”的最大胆的解释——

《岗哨》。

这是阿瑟·克拉克的著名短篇故事“相会”情节的原型:人类,仿佛沿着巨大的藤蔓向太空攀登,终有一天会找到“某样东西”。克拉克的原著中,这样东西被放置在月球上的一处阳光照耀的山顶,人类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与这件东西相会。这个故事后来被改写为经典作品《2001:太空漫游》。书中,这“某样东西”是所谓的“黑石”。原本埋在月球地下,人类因为第谷陨坑的“电磁异常”发现了它……“黑石”出土的时候向外太阳系空间发出穿透性的信号,然后通过木星进行转播……传到位于遥远太空的建造者那里。

《岗哨》的故事问世之后不久,1953年,一个天文学研究者群体就受到了这种“触发导线”式的桥段的启发,并试图用类似的方法联系地外文明,比《2001:太空漫游》这部电影的拍摄早了许多年。著名的无线电天文学家罗纳德·布雷斯维尔博士是第一位严肃建议采纳克拉克设想的科学家。

布雷斯维尔认为,未来我们也许会发现一台绕太阳旋转的“自动探测器”,类似“水手号”和“海盗号”,但比它们复杂许多。探测器的目的是在目标星系中“静候”泄漏出来的无线电信号,例如地球上的广播电视信号等等。收到信号后,它会以回声的方式回应。根据布雷斯维尔的设想,人类会由于好奇而向探测器发送特别编制的消息……这时候,探测器会启动一个复杂的问答程序……把信号转播到太阳系以外的、位于“通信中心”的制造者那里。这个中心可以制造大量的探测器,并将它们发射到目标星系中,以便监控可能有生命存在的行星。

布雷斯维尔的设想的优点在于,这种探测器可以储存自己星球及其制造者的海量信息。如果我们发现它,就能获得这些信息。缺点在于,任何复杂的,甚至称得上智能的机器都有一定的使用寿命,还可能在恒星轨道中遭到陨石或者宇宙射线的破坏,只能废弃。

在如今这个电子时代,有一种趋势,就是把我们的高科技应用到每一种事物上面。然而,也许古代文明——例如玛雅和古埃及——在用石头建造“永恒的信息”时,更跟得上“宇宙思维”的步调。电路系统难免损坏,花岗岩建筑却可矗立千年,甚至在风化现象严重的地球上也是如此。

“火星脸”究竟是不是星际旅行者储存信息的工具呢?它就像“哨兵”一样耐心静候,把访问火星的后来者信息转播给位于遥远的某处的主人。

不过,需要再次提出的问题是,“蜂窝结构”的巨大金字塔究竟是干什么用的?

1960年,布雷斯维尔公布了他的设想——向目标星系发射处于静候状态的探测器;1968年,《2001:太空漫游》上映;1976年,“火星脸”这位令所有人感到意外的“哨兵”的照片公之于世。

克拉克小说序言中的一句话悄悄溜了出来:

“真相总是掌握在遥远的陌生人手中……”

阿瑟·克拉克不仅成功预言了将来的事情,而且再一次策略性地给出了最终答案。然而,即使是他,也没有足够的勇气指出,那块由人类发现的火星上1英里高的“黑石”——

看上去恰恰像是人类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