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越精准越有效(1 / 1)

成年人之间说话,有时候会使用一些约定俗成或特定情景下的简略的表达语句,成年人和大孩子理解起来都没有问题,可对于学龄前的小孩子来说,就比较困难了。他们只能理解字面上的意思,而理解不了你话语背后的真实含义。孩子根本没有听懂你说的话,当然谈不上是一次有效的沟通了。

爸爸和儿子一起走,儿子不想自己走了,张着两只手说:“爸爸抱抱,爸爸抱抱!”

爸爸说:“你的腿呢?”

儿子低下头,看看自己的腿,然后又抬头张着两只手说:“爸爸抱抱,爸爸抱抱!”

爸爸带着不满重复:“你的腿呢?”

儿子又困惑地低头看看自己的腿,然后张着手,带着哭腔说:“爸爸抱抱,爸爸抱抱!”

很显然,爸爸所说的“你的腿呢”意思是:你自己长腿了,就要自己走路呀。可是,幼小的孩子根本没有这样的理解力和领悟力,他认为爸爸就是在问“你的腿在哪里”,于是他低头看看自己的腿,看到自己的腿还在,就抬头继续求抱抱。他真的明白不了,“自己的腿”和“让爸爸抱”之间有什么关系。父子俩的沟通完全就是在两个频道上。

但是,这能怪孩子吗?不能!因为过于单纯、懵懂无知的孩子真是没听懂爸爸在说什么。怪就怪在爸爸的表达出现了问题,不够精准。让一个那么小的孩子去理解成人规范的语言,不太可能实现。想要孩子听话,你至少得让孩子听懂你说的话吧。

如果例子中的爸爸直截了当地对孩子说:“宝宝也有腿,可以自己走路的哦!”孩子肯定能理解爸爸的意思。所以,父母和孩子讲话,注意要从“我告诉了孩子什么”转移到“孩子接收到了什么”,多关注自己的措辞和用语。

我们对孩子做出批评,首先要保证孩子能够听懂我们的批评,如果孩子对于父母的批评懵懵懂懂,那么我们的批评就是无效的,说再多都只是在做无用功。

有一位妈妈,为3岁女儿早晨起床磨蹭不胜烦恼,女儿每天上幼儿园都迟到。她说,每次晚了都问女儿:“以后还磨磨蹭蹭的吗?”女儿都会承诺:“以后再也不磨磨蹭蹭的了!”可是,第二天照旧磨蹭,还是要迟到!

其实,3岁多的孩子,她承诺“不磨磨蹭蹭”的时候,只是为了让妈妈高兴,因为她知道妈妈需要她这样表态。对于小孩来说,“不磨磨蹭蹭”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她的头脑中,恐怕并不明确自己的承诺意味着一些什么样的行为。

如果,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是“闹钟一响就要穿衣服”,或者“早晨不能在家里玩玩具要直接出门”等这样一些非常具体的行为,孩子就会明确得多,也知道自己到底该如何做。

其实,很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孩子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或者说他对父母话语中的一些词汇完全没有概念。例子中的“磨磨蹭蹭”就是这种情况。再比如,孩子想让妈妈泡牛奶,而妈妈正在洗脸,第一反应会是:“等一会儿,妈妈洗完脸就来。”可是,孩子很难理解“一会儿”是多久,所以他还是会一直叨咕着“我要喝牛奶”。如果父母换一种相对准确的表达方式:“宝宝数到20,妈妈就来了。”那么孩子很容易就会理解过多长时间妈妈会来,就不会不停地念叨了。

所以,父母平时对孩子说话,批评也好,鼓励也罢,又或者是普通的聊天,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和理解力,语言越精准越好,这不仅能确保孩子明白你所表达的意思,提升亲子沟通的有效性,而且,对于孩子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是一种很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