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反感,叫“别人家的孩子”(1 / 1)

隔壁邻居小明,期末又考了第一;

王大妈的孙女儿,钢琴她过了十级;

我爸战友的儿子,一口流利的英语;

我妈同事的女儿,有深厚的舞蹈功底;

……

地球上有一种孩子呀,

叫“别人家的孩子”!

可在我心底,

老爸老妈,我不想比!

这首曾经火遍网络的原创歌曲《我只是个孩子》,让不少人听过之后都感慨:扎心了!一句“老爸老妈,我不想比”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小时候,爸妈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是我们特别讨厌的一个人,带给我们不小的压力。如今成为父母的我们,是不是也继承了曾经厌恶至极的“光荣传统”,经常向我们的孩子发起“别人家的孩子”的攻击,不厌其烦地要求孩子向“榜样”学习?是不是背弃了曾经许下的“将来我的孩子,一定不让他去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的誓言?

珞珞:“妈妈,我这次语文考了95分!”

珞珞妈妈:“很好,但是不要骄傲哦,优秀是没有止境的。你看隔壁轩轩就一直很稳定,总是98分以上。”

可能,在珞珞妈妈看来,这种“激将法”“打击式教育”不仅能够激励珞珞奋勇向前,而且能够防止她骄傲自大,不思进取。实际情况呢?“别人家的孩子”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都是魔咒一样的存在,让孩子压力重重。珞珞听到妈妈这句话时,更多的是沮丧、是气馁:我已经很努力了,还是没有轩轩成绩好,可能是我真的太笨了。这会直接导致珞珞越来越不认可自己。

高情商的父母绝不会借“别人家的孩子”来打压自己的孩子,他们认为,孩子是需要鼓励的,他的每一个细小变化、每一点儿轻微进步都应予以及时肯定,因为这里面包含的是小小的他的坚持和努力。“哇,真棒!我就说嘛,没有学不好语文的孩子!只要打牢基础,坚持练习阅读,一定会越来越好的。”如果珞珞妈妈这么回应珞珞,是不是更好呢?

晓岚的妈妈和佳佳的妈妈是好朋友,因为两家人住在同一个小区,所以,两个孩子从小就在一起玩耍、一起上学,形影不离,关系特别好。

可是,自从上了初中以后,两个孩子的关系就变得有些疏远了。原来,这是因为晓岚的成绩特别好,尤其是语文,她的作文分数总是全班第一,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而佳佳的语文成绩却是班上倒数,她对写作文极其反感。

佳佳妈妈总是喜欢拿晓岚和佳佳对比:“你说你,从小就和晓岚一起,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呢?和班里作文写得最好的人是朋友,自己作文却写得这么烂,你不觉得不好意思吗?”佳佳听了,心里特别不舒服:“我数学成绩还比晓岚好呢,你怎么不说?”

后来,两个小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佳佳变得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敏感了,总觉得晓岚也在看她的笑话,背地里也在羞辱她。慢慢地,佳佳开始对晓岚疏远了,总是一个人闷闷不乐地上课下课,放学回家也不再找晓岚玩了。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弱点,高情商的父母从来不会用“别人家的孩子”的强项对比自己孩子的弱项。这不仅会损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会对孩子之间的友谊产生不利的影响,比如例子中的佳佳,就刻意疏远了自己的好朋友。其实,佳佳妈妈可以鼓励佳佳用行动向晓岚学习,比如,邀请晓岚来家里一起写作文,跟晓岚讨论平时都看什么课外书等。

“每个自卑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几乎所有问题都来源于童年时家长对孩子的指责、评判,尤其是比较。你随口一句‘你怎么就不如人家’发泄了自己当时的情绪,殊不知这句话也许在孩子的心中烙下了深深的阴影。”儿童心理教育专家海蓝博士如是说。

父母与其浪费时间和精力罗列“别人家的孩子”的好来打击自己的孩子,不如蹲下来抱抱孩子,跟孩子好好说说话、聊聊天,找出原因,提出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去帮助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