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你对着干,可能是在“求表扬”(1 / 1)

亨特妈妈最近因为儿子的坏毛病头疼得厉害。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亨特经常忘记把牙刷放到杯子里,每次刷完牙,他总是顺手就丢在洗漱池的台面上,既不卫生也不整齐。

“亨特,你怎么又把牙刷扔在外面了,我不是告诉过你,牙刷用过后要放到杯子里吗?”从卫生间传出了亨特妈妈的喊声。

亨特正在玩自己的玩具,听见了妈妈的话就随口应付说“知道了”。

亨特妈妈见儿子并没有认真听她说话,打算再强调一下,以巩固效果。

“亨特,你过来一下。”

“干吗呀?”亨特很不情愿地放下玩具走了过去。

“把牙刷放到杯子里去!”

亨特很快放好,转身就走了。

“以后记住了!”

“知道了!”

第二天,亨特把牙刷放到了杯子里,还特意摆了摆位置,但是妈妈没有注意到这个小细节,她把儿子摆牙刷的事看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妈妈的表现令亨特很没有成就感。

第三天,牙刷又被亨特丢到了台面上。

“亨特,你的坏习惯怎么老是改不了。看,又没有把牙刷放到杯子里,怎么搞的?”妈妈生气地说道。

“我以为你不记得了。”亨特有点儿赌气地说。

“什么叫‘我不记得了’?”妈妈不解地问。

“因为昨天我的牙刷是放在杯子里的,你什么也没有说。”

这个例子让我想起了曾在一本书上看到的一件事:一位家长由于孩子吵闹不休而火冒三丈:“你们就不能安安静静地玩一会儿吗?”孩子答道:“我们当然能。只不过我们安静的时候你根本没注意罢了。”是啊,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缺点、退步如此敏感,立刻做出反应,而对他们的优点、进步却这样麻木,不加注意、不加表扬呢?

只要孩子有进步,哪怕很小,父母也应该及时表扬。当孩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下决心改正时,父母一定要细心观察,及时鼓励,给予充分的肯定,绝不能无动于衷,视为理所当然。这样会挫伤孩子的积极性,他们会觉得父母对自己的进步漠不关心,认为自己的努力白费了。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成就感。

青少年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想让别人了解自己,看到自己具备的能力。当他们表现良好、做出成绩或者取得进步时,是十分希望得到肯定和赞许的。这个时候,他们几乎将所有的精力和期待都放在了这件事情上,所有的兴奋点也全部集中到了这件事情上。如果父母能及时发现,并予以表扬,孩子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心理就会得到满足。

表扬孩子的正性行为比责备他们的负性行为更有效。当孩子有了改正错误的意愿时,除了赞赏和鼓励外,父母还需要多一些耐心和宽容,不要用怀疑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承诺,更不要讽刺挖苦。

所以,父母要经常注意观察孩子的言行,一旦发现孩子做出良好的行为时,就及时给予表扬,使孩子的良好行为成为“习惯”,尤其是对于那些胆怯、缺乏信心的孩子,更应经常、适时表扬他们的行为。

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骂而改过,是不大容易的,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

此外,父母及时的鼓励也可以培养孩子的自强心。什么是“自强心”?就是在自尊心初步形成后(相对短的时间内),能够在逻辑思维基本结构创建期和丰富成长过程中,通过“比较心理”,在信息环境中呈现出更为强烈的“被重视性逻辑思维”外在表现的过程。

3岁半的晓晓很认真地画了一幅画。

晓晓:妈妈,你看看我画的这个房子!

妈妈:妈妈正忙着呢,让爸爸看看吧。

晓晓:爸爸,过来一下,看我画的画。

爸爸:爸爸正在画图纸,画完就去看!宝贝先自己看会书吧。晓晓撇着小嘴,非常失望地盯着自己的那幅画。

晓晓最近对画画非常感兴趣,当她满怀期待地把自己的新作品给爸爸妈妈欣赏时,因为没有得到自己想象中的鼓励或者肯定而闷闷不乐,这就是晓晓的“自强心”受到一定伤害的表现。

晓晓的父母也许不知道,他们无意间失去了一次增强晓晓“自强心”的良好时机。经常性地这样应付孩子,容易使孩子的“自强心”丧失,也就更谈不上对“自强心”的良好培育了。所以,当孩子主动呈现出“自强心”的表现时,父母一定要给予及时、适当的鼓励。

晓晓:妈妈,你看看我画的这个房子!

妈妈(认真观看作品之后):晓晓画得好棒啊!红色的三角形屋顶、黄色的正方形窗户,还有圆形的门。晓晓会画这么多图形了呀?

晓晓:当然了,我是很优秀的哦。

妈妈:晓晓真厉害!爸爸,快来看咱们晓晓新画的画,颜色好丰富哦!

其实,我们可以感受得到,当孩子在某一方面有积极变化或努力表现的时候,来自外界的及时肯定和赞美会让孩子感觉是真诚的,而且是有力量的。最重要的是,他在积极变化这个方向找到了力量,那么孩子就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