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说过:“走入孩子的心灵世界中,你会发现那是一个广阔而又迷人的新天地,许多百思不得其解的教育难题都会在那里找到答案。”但现实生活中,别说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的想法,就是走到孩子的身边,孩子都会十分地抵触。无数家长为此忧心忡忡,家里不时充满吵嚷和斥责声,“火药味”愈发浓烈……
静下心来,很多家长都会发现自己有这样的疑惑:孩子和同学、朋友甚至网友都能侃侃而谈,唯独对父母惜字如金。一旦问得多一些,孩子就会表现出不耐烦。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感慨: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明明孩子近在眼前,却仿佛远在天边。这些家长急于想知道孩子的所思所想,但无奈孩子压根就不开口。
那么,现在的孩子心里究竟在想些什么呢?他们一些行为的动机和根源到底是什么?我们要如何面对这些孩子的行为?如何才能打开那扇封闭在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大门?耶鲁大学格赛尔儿童发展研究所跟踪研究上千名孩子40多年,绘制出1—18岁儿童行为变化与发展量表,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能告诉你答案。
1—2岁的孩子:“不”字打头,任性固执,占有欲强
这个时期的孩子好奇心非常强,凡事都想去试一试,常常“不”字当头、乱发脾气、一意孤行。由于年龄还小,不懂得表达,因此出现这些“逆反”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个时候,陪伴是最重要的,要接纳孩子,把孩子的很多“坏行为”理解成孩子探索、学习的求知行为。
比如,你教孩子搭积木,他完全不理你,不听也不看,自己闷头一遍遍地把积木垒高,推倒,重垒,再推倒。这时,你应该把他的行为理解为,他现在对“造汽车”“建房子”等积木的常规玩法不感兴趣,而对积木倒塌时的现象充满了好奇,他在琢磨推与倒之间的关系。
对待这么小的孩子,管教技巧以绕道和引导为主,设法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安全第一,但是不要告诉孩子“这不许玩”“那不许碰”……应该把该锁的东西锁好,该收的东西收起来,给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的自由天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体验:对于一些孩子很喜欢的东西,即便他们不经常玩或者平时压根不会看一眼,如果有其他小朋友来到家里想取来玩耍,孩子也会表现出拒绝,很生气地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
另外,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开放,父母正在考虑要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孩子马上就会表现出不同意的意思——我不要弟弟妹妹,他们会抢走我的爸爸妈妈。孩子吃饭时,把最喜欢的食物往自己碗里夹,孩子把最喜欢吃的糖果很小心地藏起来,这些都是占有欲的表现。
孩子的占有欲与生俱来,是一种正常心理,父母不必过于着急,也不必强制孩子必须与他人分享,而是应该更多地与孩子沟通,找一些合适的机会引导孩子,让他懂得分享的快乐。
比如,当小朋友把玩具给他玩了,你就问他:“你拿到玩具开心吗?”当孩子回答开心,你就可以对他进一步地引导:“当你把玩具或食物分享给别人,他们也会很开心的。”这样不厌其烦地讲给孩子听,孩子在做了一次之后,慢慢就会体会到分享的快乐,懂得分享。
另外,父母在和孩子进行沟通时,还应采取接纳孩子情绪的方式。比如,对于不喜欢小弟弟、小妹妹的孩子来说,可以这样跟他交流:“在我看来,你对弟弟妹妹有两种感受。有的时候,你喜欢自己的弟弟妹妹,因为他/她的确挺可爱的。有的时候,你不喜欢他/她,你希望他/她走开。”如此一来,孩子就会逐渐地喜欢上自己的弟弟或妹妹。
3—5岁的孩子:友善平静,易于接受也乐于分享
孩子从3岁开始,强硬态度逐渐减少,懂得分享,依赖感增强。他开始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以及能力的提升,情绪快乐而稳定。许多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有他想象中的朋友,这些朋友有的是人,有的是动物。
4岁,是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飞速变化的一年,他们经常开口闭口都是“屎尿屁”之类的话。喜新厌旧,充满了变幻莫测的想象力,开始学会讨价还价。对这个时期的孩子而言,一天中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在睡前能听父母讲一些小故事。
5岁的孩子开朗而愉悦,懂事了,讲理了,这一年是亲子关系最亲昵融洽的一年!孩子的意志力逐渐增强,开始体验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与此同时,5岁的孩子自然而然变得懂规矩、有节制了,他喜欢遵守既定的规则、限制,让每一位当妈妈的都感到格外贴心,所以这个年龄段也非常适合父母对孩子立规矩,孩子也能很好地遵守。更有趣的是,恋母情结也会在这个时候出现。
6—9岁的孩子:沉静而敏感,情绪不稳定,独立且执着
6岁的孩子,是一个小小的矛盾体,能同时在“很乖”和“很叛逆”两个极端游走。处于很容易受到伤害的敏感期,自尊心强,争强好胜,无法面对失败。“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的观念还没有形成,因此顺手拿走自己喜欢的东西是惯常现象。
7岁是孩子建立自信心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孩子非常敏感,开始在意别人的评价,以及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价值。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自控力不强。父母要随时关注孩子心态的变化,多鼓励、肯定孩子。
8岁的孩子外向而活跃,渴望别人的认可和夸奖,对别人的批评非常敏感,很容易受伤。从情感上来说,是最需要妈妈的阶段,他非常需要妈妈分享他的思考、幻想、对话和游戏。所以,建议妈妈尽量多抽出点时间来陪伴孩子。
9岁的孩子开始慢慢摆脱对妈妈的依恋,更加独立,做事也更认真、更有规划。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开始排斥异性,因为身体开始出现一些青春期早期的生理变化,比如女孩儿**开始发育,男孩儿开始长出**,孩子在潜意识里不愿意让他人发现自己身体的变化,所以,更重视哥们情谊或者闺密之情,而对于异性小朋友则表现出强烈的鄙夷。
10—12岁的孩子:懂事了,可以自得其乐
10岁的孩子善良、平和,爱父母、爱长辈,但是依然排斥异性。他们开始有自己的小小生活圈,有自己的朋友,不再像小时候一样黏着家长。
11岁的孩子逐渐摆脱儿童的影子,进入成人的世界,独立意识增强,出现叛逆的苗头,喜欢和父母对着干。但是在外面,他们是彬彬有礼、开朗乐观的孩子。
12岁的孩子自信独立、阳光沉稳、善解人意,这是一个让人省心的年龄。异性之间不再排斥,同时兴趣广泛,偏爱集体活动。
13—15岁的孩子:情窦初开,有了自己的秘密,喜欢玩游戏;叛逆与成长共存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第二性征发育的阶段,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身体都发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变化。他们对自己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喜欢独处,也喜欢交朋友,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他们不会什么事情都跟父母说,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也有了自己喜欢的异性。再加上学业的压力,很多孩子容易产生叛逆心理,顶撞父母和老师。
这时候,家长首先要做到帮助孩子正视身体的发育,接受身体出现的新变化。其次,家长要跟老师多交流。这个阶段的孩子性格正在逐渐成型,有自己的秘密,要想做到不让孩子烦还能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最好的方法就是跟老师多沟通,通过这个途径也可以多方面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再次,孩子喜欢玩游戏,家长不应该全部禁止,而是要给孩子机会,让他学会自己控制玩游戏的时间。如果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不是太强,则应该帮助孩子设置游戏的时间。最后,家长不要给孩子施加过重的学习压力,跟孩子认真对待每一次成绩的升降,一起总结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多和孩子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16—18岁的孩子:考试焦虑症很常见,容易患得患失
这个阶段的孩子性格基本成型,有了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知道自己的目标,并且懂得为了目标而奋斗。此时孩子的生活主要是以学习为主,因此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多是跟学习相关。
由于学业压力过大,很多孩子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对成绩排名过度关注,在生活中也患得患失。因此,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考试心态,确立合适的目标院校,尊重他的选择,不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更好地面对学习与生活。
爱孩子,就先去了解孩子。家长和孩子完全是不同的个体,不能用我们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想法,家长不能想当然地去应对。了解孩子的成长历程、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改变教育方法和策略,孩子才不会抵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