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富”与“为仁”相斥之风(1 / 1)

论语与算盘 涩泽荣一 494 字 1个月前

凡要做武士者,必须修习所谓仁义孝悌忠信之道。

——涩泽荣一

任何行业都有竞争,其中最激烈的要算是赛马、划船。此外像早上几点起床也有竞争,读书也有竞争,乃至于德高望重之人受到晚辈的尊重亦各有竞争。只是后面的那些竞争不那么激烈,赛马、划船则不然,几乎是拼命也在所不惜。同样的道理,在增加自己的财产这点上也是这样,竞争也很激烈。其极端就是把道义观念忘得一干二净,也就是说,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即:误同事、毁他人或大大地腐蚀自己。

古语说的“为富不仁”,也可以用来解释这个道理。亚里士多德也说:“凡商业都是罪恶的。”但由于当时是人文尚未开化的时代,虽然这些话是出自大哲学家之口,同样还是没有被人们真正理解,这和孟子说的“为富不仁,为仁不富”一样,都值得玩味。所以,造成这种误解,就不能不说是一般人的习惯所使然。

元和元年(1615),丰臣氏①灭亡,德川家取代天皇统一天下,从此偃旗息鼓,国内不再争战。从此以后,政治方针似乎都出自孔子之教。以前,日本和中国或是西方各国尚有相当的接触,但曾因少数的基督徒对日本怀有不良企图,可能是因为从荷兰来的文书上说,有人想用宗教来征服日本国,故当时日本完全断绝了与海外的接触,仅允许长崎港和特定的某些国家来往。至于对内,则全以武力治国。而这位以武力治国的人,他所遵奉的其实就是孔子之道。因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种治国的道理,就成了幕府的方针。所以,凡要做武士者,必须修习所谓仁义孝悌忠信之道。而以仁义道德治理老百姓的人,则同生产谋利不发生关系。如此一来,所谓“为仁不富,为富不仁”就使之见诸实际。

治人者一方是消费者,并不从事生产,而从事生产营利的人则与治人、教人者的身份刚好相反。因而“武士甘守清贫”的风尚就这样流传下来。再者,治人者被人所养。所以,食人之食者死于人之事,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这就是他们的本分。生产殖利是那些和仁义道德无关之人的分内事,结果就成了与过去“凡商业都是罪恶的”相同的状态。此风几乎流传了三百年之久。初期尚可应付时代的要求,后来因为闭关政策,知识逐渐落后,活力衰退,形式繁多,以致武士精神也颓废了,而商人日益卑下,最终形成尔虞我诈、虚伪横行的局面。

①丰臣氏:即丰臣秀赖(1593—1615),日本战国时期武将、公卿,太阁丰臣秀吉第三子。1615年夏,在大阪之战中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