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道德的真正精髓对国家,乃至世界都有直接重大的影响,如何阐扬“信”的威力,全是我等企业家的责任。
——涩泽荣一
以日本魂与武士道精神为荣的日本工商业者,竟然被说成缺乏道德观念,实在令人感到可悲,如果探寻其由来,我想是由于因袭的日本教育的弊病所致。
我不是历史学家,也不是学者,不能深远地追其根源。不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朱子派儒教的主张,在明治维新之前被掌握着文教大权的林家一派赋予了浓厚的色彩,并且进一步加以发扬光大。结果是:把属于被统治阶级的农、工、商生产界置于道德的规范之外,同时他们也自认为不必受到道义的束缚。
林家学派的宗师朱子,只是一介大学者而已,并不是一个躬行实践,既能口述道德又能身行仁义的人物,因此,林家的学风继其传统,主张儒者只讲述圣人的学说。实际上俗人才是实践圣人学识的人,这就产生了说和行的区别。其结果是,孔孟所谓的民,即被统治阶级,他们只要唯命是从,只要做到不玩忽一乡一镇的公共事务就好,以致渐渐养成卑屈的性情。如此一来,仁义道德是统治者的事,百姓只要把政府所委托的田地耕好就好,商人只要拨拨算盘,就是尽到了责任。如此因循苟且、习以为常,结果成了习惯,最终导致社会爱国家、重道德等观念完全阙如。
正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像这样数百年来所养成的恶习,若要教化、陶冶,使其成为卓越有道的君子,本来就不是件易事,加上欧美的新文明又乘虚而入,翕然使人们趋向功利主义,更助长了这一恶习的发展。
欧美的伦理学发达,品行修养的呼声亦很高。不过,他们的出发点是宗教,很难和我国的国民性取得一致。因此,最受欢迎,又能成为最大势力的不是道德观念,而是在生产致富方面有立竿见影效果的科学知识,即所谓的功利学说。
富贵可以说是人类最原始的欲求,可是对缺乏道义观念的人,一开始就教以功利学说,就犹如火上加油般地煽动其本能之欲,其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有不少人,过去曾是下层的生产者,经过非凡的努力,终于立身兴家,扬名于世,拥有显赫的地位。但这些人真的都是一直立足于仁义道德,行正路,依公理,俯仰天地毫无愧色的吗?
为了发展和自己有关的公司、银行等等事业,昼夜不停地尽心尽力,的确是一位卓越的、令人佩服的实业家,对其股东来说,也不可谓不忠。但是,这种为公司、银行尽心尽力的精神,不过因以图利,所谓止于一己之念而已,增加股东的分红也只是为了充实自己的金库。万一公司、银行破产,则因股东的亏损而自己的利益反多,孟子所谈的“不夺不餍”就是指这种事。
另外,像侍候富商巨贾的人,一心一意为其主家尽瘁,从其行迹看来,所作所为都可称之忠于职守。但是,这种忠义的行为,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得失在打算,原因就是雇主富裕就是自己富裕。虽然说,身为令人瞧不起的掌柜并不痛快,但如果其实际收入远远优于一般企业家的话,他们同样还是很乐意侍候富商巨贾的。所以看似忠义的做法追根究底只是“利益问题”四个字而已。
然而,世人却往往把这种人作为成功者而尊敬之,羡慕之,青年之辈也把这当作目标,想尽办法、摩拳擦掌以接近这些人的水准。因此,坏风气盛行,没有止境。
照这样说来,那我们从事商业的人就全都是不诚实、不道德的丑陋之人。当然实际并不是这样,孟子说“人性,善也”,善恶之心人皆有之,其中商场中人亦有不少君子深深地慨叹商业道德的颓废,想努力挽救。但是由于过去数百年来的积弊,再加上功利学说的熏陶,就很难使有道君子在一朝一夕之中,将急功近利之辈,教化为有道君子,得到所期望的改善结果。虽然不容易达成,但仍放任自流的话,则等于要使无根之枝叶繁,无干之树开花。这样一来,无论是培养国本还是扩张商权,都是无可指望了。
商业道德的真正精髓对国家,乃至世界都有直接、重大的影响,如何阐扬“信”的威力,全是我等企业家的责任。让我们全体企业家都能了解“信”是万事之本,理解“信”能敌万事的力量,以“信”来强固经济界的根干,是紧要事中的首要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