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自己的欲望达成,必须自己先忍一忍,让以他人,而后自己才能成功。
——涩泽荣一
人既生于世,无论如何都必须有个目的,否则会无所适从。可那目的到底是什么?应该如何完成?这恐怕也和人们的面貌不同一样,各自的意见也会迥然不同。也许有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既然自己长有手腕,身怀技术,只要竭尽全力充分发挥,就能对君父尽忠孝或救济社会。但光有这种想法而不力求行动,是没有什么用的。这需要用某种形式具体表现才行。因此,要依靠自己平日所学到的才能,尽力发挥各自的学问、技术。如:学者尽学者的本分,宗教家履行自己的职责,政治家明确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军人需要完成军人的任务;依照各人的专长,各尽其力地从事其职。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的心情与用意,与其说他们是为自己,不如说他们为君父、为社会的观念占了上位,而把自己退到宾客立场去做事。我把这种做法称之为“客观的人生观”。
与前述相反,也存在只考虑自己,对社会或他人之事完全置之不理的人。按照这样的人的想法很冷静地来观察社会的话,这种人的想法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自己毕竟是为自己而生,不是为他人而生,又为何为他人和社会而牺牲自己呢?如果是为自己而生的自我,那么一切当然都为自己考虑,对于社会上所出现的诸事,就尽量以利己的方式去应付。例如,借钱是为自己而借,当然就有偿还的义务。租税也是出于自己生存需要而由国家征收的费用,当然也有纳税的义务。村里的经费也一样。要是为了拯救他人或者公共事业而捐款,他就一概不负责。因为他觉得这是为他人、为社会而为,并不是为自己。总之,以自己为主,视他人和社会为宾,凡事以满足自己为本能,只要将自我主义贯彻到底,就算尽到了责任。我对这种人的做法,称之为“主观的人生观”。
在这两种人生观当中,哪一种观点可取呢?在事实之上来考察一番,我的看法是这样的,假使都像后者那样,国家社会将日趋于鄙陋、粗野,最终陷入不可挽救的衰退中。反之,如取前者,国家社会必定日臻于兴隆、理想。因此,我提倡“客观的人生观”而排斥“主观的人生观”。孔子曾教导我们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认为在社会和人生处事上,都要按照这个教导去做。所谓“欲己立则先立人,欲己达则先达人”,听起来有些买卖交换的意味在内,好像是说,为了使自己的欲望达成,必须自己先忍一忍,让以他人,而后自己才能成功。其实,孔子的本意绝对没有那样卑鄙。他是要人先完成立人之目的,然后达成立己的目标,再付之于行动表现。这是孔子所教导我们的行为榜样,君子的行为必须遵守这个顺序。换言之,这是孔子在为人处世上的觉悟,我也认为人生如此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