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之初,必须慎重考虑。也就是说要头脑冷静,详细比较、考察自己的长处及短处,最后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面立下志向。——涩泽荣一
除天生为圣人者,自应另当别论,我等凡人在立志的时候,往往会遭遇各种困惑。或者是被当前社会风潮所鼓动,或者是受到周围事情的影响,使许多人不考虑自己的能力,贸然向自己本领以外的领域迈进。这不能说是真正的立志者。
尤其在如今这个秩序井然的社会,一旦立志,再想转变方向,是非常不利的,故立志之初,必须慎重考虑。也就是说要头脑冷静,详细比较、考察自己的长处及短处,最后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方面立下志向。同时有必要深入考虑自己的境遇,看它能否成全你的志向。例如身体强壮,头脑清晰,所以立志想要一生追求学问。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财力,那就很难完成心愿。
因此,要把确实有可能把它当作一生的事业,且有希望成功的方面作为自己的志向。然后才可以确定方针,计划下一个步骤。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深思熟虑、细密考察,只是追赶社会一时的风气,轻易决定自己的志向,最终必然无法完成大业。
如果已经确立了根本的大志向之后,接下来便须日日思量如何立成其枝叶的小志了。任何人随时都会因为接触到某些事物而激起一种希望。假如他有实现这希望的信念,这也是一种立志,也就是我所说的立小志。举个例子:一个人由于某一件事而受到社会的尊敬,这使其他人也激起一种希望,希望自己能够像他一样,这也就是一种立小志。然而在想办法实践这个小志向之前,应该注意的是:无论如何,你的小志向都必须在绝对不动摇贯穿一生的大志向的范围内去着手。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由于小志向在性质上常常会有所变动,但不管如何变动迁移,必须注意不要动摇了你的根本大志。也就是说,小志向和大志向二者之间不能产生矛盾,应该时常调和使其一致。
以上所述,主要是如何在立志上下工夫,下面让我们以孔子的立志来看看古人是如何立志的。
我平常是以《论语》作为自己处世的行为规范的,我们可以透过这本书来看孔子是如何立志的。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来推测,孔子在十五岁时,就已经立下了志向。但是他所说的“志于学”,是不是指自己以追求学问作为一生的志向,尚有疑问。但他必定是大力追求学问的,这应该没有疑义。
进而所说的“三十而立”,可能是指孔子此时已成为卓然独立的人物了,自信能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从“四十而不惑”一句来想,可知孔子已进入一旦立志,绝不再因外界的刺激而有所动摇的境地。一切作为都是有信心的行动,到了这地步,立大志也大约有了结果,而且已经很坚定了。
由此可知,孔子的立志是在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有志于学的时候,立志还未坚定,尚有点犹疑不定;到了三十岁时,已略见其决心;及至四十岁时,立志才算是大功告成。总之,立大志是人生建筑的架构,立小志只是其修饰。一开始就要充分考虑配合,然后动手,否则难保所立的志向日后不会毁于半途。
对于每个人来说,立志是人生重要的出发点,任何人都不得轻视它。立志的要领首先在于了解自己,其次要考虑周遭的人与事,最后再树立与此相适应的方针。我相信,一个人假如能依此步骤量力而行的话,就不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发生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