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 / 1)

在此,我们的禁欲派的明智又怎么办呢?它不将说把自己的命运和脆弱的人的命运连接得如是密切是发疯么?蒙丹也岂非不愿把人家的事情放在“肺肝之中”么?是啊,可是蒙丹自己也将痛苦,如果那个牺牲者是他的好友鲍哀茜的话。不应当否认冲突,冲突确是有的。基督教的明智所以比禁欲派的更深刻者,即因为它承认冲突之存在。唯一的完满的解决,只有单去依恋绝对不变之物,真诚的宗教徒能有微妙的、持久的幸福,也是如此。但人的本能把我们联系于人的一切。在真正的爱情没有被视作儿戏的一切情形中,明智总不会丧失它的价值。它驱除虚妄的灾祸,祛除疯狂的预测,令人不信那些徒为空言的不幸。

因为阻止你达到幸福的最严重的障碍之一,是现代人士中了主义与抽象的公式的毒,不知和真实的情操重复亲接。动物与粗犷的人更为幸福,因为他们的愿欲更真实。洛朗斯曾言:“一头母牛便是一头母牛。”它不会自以为水牛或野牛。但文明人,有如鹦鹉受了自己的嚼舌的束缚一般,老是染着无谓的爱憎病。

在蕴藏着多少的“幻想的不幸”的精神狂乱中,艺术家比哲学家更能帮助我们重获明显的现实。学者应当是相对论者,因为他在摸索中探寻灵效的秘诀与近似的假设。唯有神秘的认识,或是艺术,或是爱,或是宗教,才能触及对象本体,唯有这认识,方能产生心灵的平和与自信,方能产生真正幸福。画家玩味着一幅风景,努力想确定它的美点,目光直注着的对象好似要飞跃出来一般去抓住全部的美,当他如是工作的时候,他感到绝对的幸福。狄更斯[172]在《圣诞颂歌》(Cantique de Noёl)中,描写一个自私而不幸的老人怎样突然遇到了幸福,于他一向是不可思议的幸福,因为那时他爱恋着几个人物,而这种爱恋使他摆脱了抽象的恶念。当我们在一霎间窥到了宇宙的神秘的统一性时,当浑噩的山岗、摇曳的丛树、云间的飞燕、窗下的虫蚁,突然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而我们的生命又成为世界生命之一部分时,我们由于迅速的直觉,认识了宇宙之爱,不复徒是乐天安命的态度而达到了《欢乐颂歌》[173]所表白的境界。

“你愿知道幸福的秘密么?”这是数月前伦敦《泰晤士报》在“苦闷栏”内刊布的奇异告白。凡写信去的人都收到一封回信,内面写着圣者玛蒂安[174]的两句名言:

“你要求罢,人家会给你;寻找罢,你会获得;叩门罢,人家会来开启。因为无论何人,要求必有所得,寻找必有所获,而人家在你叩门时必开启。”

这的确是幸福的秘密,古人亦有同样的思想,只是用另一种方式罢了,他们说邦陶尔匣子[175]里的一切灾祸飞尽之后,底下剩有“希望”。求爱的人得爱,舍身友谊的人有朋友,殚精竭虑要创造幸福的人便有幸福。

但只限于此种人而已。我们少年时,我们在无从置答的方式下提出问题,我们问:“在一切观点上都值得爱慕的男人或女人,我怎么能找到呢?我怎样能找到一个毫无瑕疵的朋友值得我信任呢?何种才是能永远保障我国的完满的法律?在何种场合、何种技艺中才能遇到幸福?”这样提出的人生问题是没有一个明智之士能够解答的。

然则何者方为真正的问题?我希望在这次检讨之后,我们对于此问题能有较为明白的观察。何处我能找到一个与我同样残缺的人,能以共同的志愿,在宇宙间、在变幻中造成一个托庇之所?何者才是难能而必需的德性,能使国家在残缺的制度之下生存?凭借了纪律,忘记了我的恐惧与遗憾,我的精力与时间可以奉献给何种事业?我能造就的是何种幸福,用何种爱去造成这幸福?

在多少抑扬顿挫式的曲折之后,还须学着贝多芬的坚持固执的格调,如在一阕交响乐之终,反复不厌地奏着圆满的和音一般,还得把幸福的题旨重说一遍么?永续的平衡状态在人事中是不存在的。信仰、明智、艺术,能令人达到迅暂的平衡状态。随后,世界的运行、心灵的动乱,破坏了这均衡,而人类又当以同样的方法攀登绝顶,永远不已。在固定的一点的周围,循环往复,嬗变无已,人生云者,如是而已。确信有此固定的中心点时,即是幸福。最美的爱情,分析起来只是无数细微的冲突,与永远靠着忠诚的媾和。同样,若将幸福分析成基本原子时,亦可见它是由斗争与苦恼形成的,唯此斗争与苦恼永远被希望所挽救而已。

[1] 柏拉图(Plato),古希腊哲学家。

[2] 奚特(André Gide),现译纪德,法国作家。

[3] 即无人性的,不近人情的。

[4] 拜仑(George Gordon Byron),现译拜伦,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5] 拉勃莱(Fran·ois Rabelais),现译拉伯雷,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法国人文主义作家。

[6] 巴奴越(Panurge),现译巴汝奇,讽刺小说《巨人传》中人物。

[7] 邦太葛吕哀(Pantagruel),现译庞大固埃,讽刺小说《巨人传》中的人物。

[8] 苏罗门(Solomon),现译所罗门,古代以色列王国第三位国王。

[9] 雪莱(Percy Bysshe Shelley),英国浪漫主义诗人。

[10] 萧伯讷(George Bernard Shaw),现译萧伯纳,爱尔兰剧作家。

[11] 《邓·璜》(Don Juan),现译《唐·璜》,萧伯纳代表作。

[12] 指婚姻。

[13] 吉伯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现译吉卜林,英国作家。

[14] 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19世纪法国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

[15] 白里安(Aristide Briand),法国政治家。

[16] 参看孔德著:Politique Positive(《实证政治体系》,卷二、卷三):Théorie Positive de la Famille(《积极家庭论》)。孔德(Auguste Comte),19世纪法国实证主义哲学家。

[17] 见D. H.劳伦斯著:Fantaisie de l'Incoseient(《无意识幻想曲》)。D. H.劳伦斯(D. H. Lawrence),20世纪英国作家。

[18] 本文所言愿欲大抵皆指性本能。

[19] 迦撒诺伐(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现译卡萨诺瓦,18世纪意大利冒险家,以风流好色著名。

[20] 见D.H.劳伦斯著:Femmes Amoureuses(《女人的爱情》)。

[21] 即男子对于女子不贞。

[22] 李兹(Franz Liszt),现译李斯特,19世纪匈牙利钢琴家。

[23] 亚果夫人(Mme d'Agoult),现译达高特夫人。

[24] 托尔斯泰代表作,现译《安娜·卡列尼娜》。托尔斯泰,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25] 现译渥伦斯基。

[26] 即她怕他不爱她。

[27] 阿隆语。阿隆(Raymond Aron),20世纪法国哲学家。

[28] 指对幸福的婚姻而言。

[29] 蒙丹朗(Henry de Montherlant),现译蒙泰朗,20世纪法国作家。

[30] 巴尔扎克(Honoré de Balzac),19世纪法国小说家。

[31] 史当达(Stendhal),现译司汤达,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心理分析著名。

[32] 洛弗贝(Gustave Flaubert),现译福楼拜,法国19世纪小说家。

[33] 普罗斯德(Marcel Proust),现译普鲁斯特,20世纪法国小说家。

[34] “英国三个最伟大的诗人,雪莱、伯莱克、弥尔顿,都曾愿望一夫多妻制。这虽奇怪,却并不见得是令人惊异的事。一种才具自有他的绝对的主见;一个艺术家不由自主地以为他的第一件责任是对于艺术的责任,如果他关心艺术以外的事,便是错误,除非这以外的事实在特别重要。”出自赫胥黎著:Textes et Prétextes(《目的和手段》)。赫胥黎(Aldous Leonard Huxley),20世纪英格兰作家。

[35] 见赫胥黎著:Proper Studies(《适当的研究》)。

[36] 指男女在结婚以后,在性的关系上、在结合的久暂上,各有相当的自由。

[37] 桑太耶那(George Santyanna),现译桑塔亚那,西班牙裔美国哲学家。

[38] 《两个少妇的回忆录》(Mémoires de deux jeunes mariées),现译《两个新嫁娘》,《人间喜剧》中的一部。

[39] 勒南(Renée de l'Estorade),现译勒内。

[40] 鲁意丝(Louise de Chaulieu),现译路易丝。

[41] 曼斐都番尔(Méphistophelès),现译靡菲斯特,《浮士德》剧中人物。《浮士德》(Faust)是歌德的代表作,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著名思想家、作家。

[42] 海伦(Hélène),希腊神话中的美女,在譬喻中不啻我国的西施。

[43] 现译阿隆,详见16页。

[44] 史太埃夫人(Mme de Staёl),现译斯塔尔夫人,19世纪初法国浪漫派女作家。

[45] 华尔姬丽(Walkyrie),现译瓦尔基里,瓦格纳歌剧中之女英雄。瓦格纳(Wilhelm Richard Wagner),19世纪德国作曲家。

[46] 西葛弗烈特(Siegfried),现译西格弗里德,瓦格纳歌剧中之男英雄。

[47] 乔治·桑(George Sand),19世纪法国小说家。

[48] 现译勃朗特姊妹,19世纪英国女作家。

[49] 哀里奥(Eliot),现译艾略特,19世纪英国女作家玛丽·安·伊万斯(Mary Ann Evans)之笔名。

[50] 诺阿叶夫人(Mme de Noailles),法国女诗人。

[51] 曼殊斐儿(Katherine Manthfield),现译曼斯菲尔德,新西兰短篇小说家。

[52] 狄斯拉哀利(Benjamin Disraёli),现译迪斯雷利,第一代比肯斯菲尔德伯爵英国保守党领袖、三届内阁财政大臣,两度出任英国首相。

[53] 洛斯贝利(Rosbery),现译罗斯贝里,曾任英国首相,自由党人。

[54] 德皇威廉二世,系英后维多利亚之外孙。

[55] 现译劳伦斯,详见12页。

[56] 高更(Paul Gauguin),19世纪法国后印象派画家。

[57] 泰伊蒂岛(Tahiti),现译塔希堤岛。

[58] 白纳德(Arnold Bennett),现译本涅特,英国作家。

[59] 萨松(Samson),现译参孙,《圣经·士师记》中的犹太人士师,生于前11世纪的以色列,为希伯来法官,以勇力过人著名。相传其勇力皆藏于长发中,后参孙惑于一女,名达丽拉(Delilah)。达丽拉趁参孙熟睡,将其长发剃去,自此遂失其勇。

[60] 哀克尔(Hercules),现译赫拉克勒斯,为希腊神话中最有勇力之神,惑于吕底亚女王翁法勒。吕底亚女王翁法勒命赫拉克勒斯在膝下纺织为女工。赫拉克勒斯从之。

[61] 巴丽斯(Paris),希腊神话人物,以美貌著名,恋美女海伦,掳之以归,遂被希腊人围攻特洛伊城(Troie)。

[62] 安特洛玛克(Andromaque),现译安德罗玛克,赫克托耳的妻子。

[63] 哀克多(Hector),现译赫克托耳,古希腊英雄,特洛伊第一勇士。

[64] 《约翰·克里司朵夫》(Jean-Christophe),现译《约翰·克利斯朵夫》,罗曼·罗兰代表作。罗曼·罗兰(Romain Rolland),法国作家。

[65] 曼尔蒂(Meredith),现译梅雷迪思。

[66] 夏杜纳(Chardonne),现译沙尔多纳。

[67] 拉·洛希夫谷(La Rochefoucauld),现译拉·罗什富科,17世纪法国古典作家。

[68] 即热情的富于幻想的人。

[69] 梵莱梨(Paul Valéry),现译瓦雷里,法国象征派诗人。

[70] 葛里奥(Goriot),现译高老头。

[71] 克朗台(Grandet),现译葛朗台。

[72] 莫利亚克(Fran·ois Mauriac),现译莫里亚克,法国小说家。

[73] 译为《蝮蛇结》。

[74] 译为《弗隆特纳克家的秘密》。

[75] 见阿隆著:Les Sentiments Familiaux(《家庭情感》)。

[76] 缪塞(Alfred de Musset),19世纪法国作家。

[77] 晓邦(F.F.Chopin),现译肖邦,19世纪波兰作曲家。

[78] 华伦斯夫人(Mme de Warens),现译华恩丝夫人,卢梭早年时的保护者兼情妇。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8世纪法国思想家。

[79] 贝尼夫人(Mme de Berny),现译伯尔尼夫人,巴尔扎克年轻时的情人。

[80] 译为《念珠菌》。

[81] 译为《巧克力战士》。

[82] 《家庭圈》(Le Cercle de Famille),莫洛亚所著小说。

[83] Familier一词,作“亲密”“熟悉”解,但其语源,出于“家庭”(Famille)一词。

[84] 班琪(Charles Péguy),现译夏尔·佩吉,法国诗人。

[85] 见阿隆著:Propos sur le Bonheur(《论幸福》)。

[86] 赛维尼夫人(Mme de Sévigné),17世纪法国作家。

[87] 拉斐德夫人(Mme de La Fayette),17世纪法国作家。

[88] 《尘世的食粮》(Les Nourritures Terrestres),现译《人间的粮食》。

[89] 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9世纪德国哲学家。

[90] 玛克·奥莱尔 (Marc-Aurèle),现译马可·奥勒留,2世纪罗马皇帝。

[91] 阿特莱先生(Dr.Adler),现译阿德勒医生,奥地利心理学家。

[92] 见阿德勒医生著:《儿童教育》。

[93] 见伯特兰·罗素著:On Education(《论教育》)。伯特兰·罗素(BertrandRussell),20世纪英国哲学家。

[94] 杜哈曼(Georges Duhamel),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95] 见阿隆著:Les Sentiments Familiaux。

[96] 玛特里(Madrid),现译马德里,西班牙首都。

[97] 在比利时北部。

[98] 波罗尼斯(Polonius),现译波洛尼厄斯,莎士比亚悲剧《哈姆雷特》中的人物,他对儿女们的劝告是以高贵著名的。

[99] 伏佛那葛(Vauvenargues),现译沃维纳格,18世纪法国伦理学家。

[100] 格罗台(Paul Claudel),现译克洛代尔,法国诗人,与瓦雷里齐名。

[101] 巴脱摩(Coventry Patmore),现译帕特莫尔,19世纪英国作家。

[102] 劳伦斯语。

[103] 见阿隆著:Idées。

[104] 《堂兄弟邦》(Le Cousin Pons),现译《邦斯舅舅》。

[105] 名剧Roméo et Juliette(《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朱丽叶(Juliette)见罗密欧(Roméo)后与乳母语。

[106] 蒂太妮亚(Titania),现译泰坦尼亚。

[107] 鲍东(Botton),现译博顿。莎士比亚《仲夏夜之梦》(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中的人物。

[108] 亚倍·鲍那(Abel Bonnard),现译阿贝尔·博纳尔,法国作家。

[109] 蒙丹(Michel Eyquem de Montaigne),现译蒙田,16世纪法国人文主义思想家。

[110] 鲍哀茜(Etienne de la Boétie),现译鲍埃西,16世纪法国作家。

[111] 拉·风丹纳(Jean de La Fontaine),现译拉·封丹,17世纪法国古典文学作家。

[112] 蒲伊莱(Louis Bouilhert),现译路易·布耶,19世纪法国巴那派诗人。

[113] 柏斯格(Blaise Pascal),现译帕斯卡尔,17世纪法国思想家。

[114] 于利安(Julien),现译于连,司汤达著《红与黑》(Le Rouge et le Noir)中的主角。

[115] 姚贝(Joseph Jourbet),现译儒贝尔,18世纪法国作家。

[116] 亚米哀(Henri Frédéric Amiel),现译阿米耶尔,19世纪瑞士作家。

[117] 雷加弥爱夫人(Mme Récamier),现译雷卡米埃夫人。

[118] 杨格(Carl Gustav Jung),现译荣格,瑞士心理学家。

[119] 格勒诺勃尔(Grenoble),法国东南名城。

[120] 夏多勃里安(Fran·ois-René de Chateaubriand),现译夏多布里昂,法国浪漫主义作家。

[121] 李渥蒂(Louis-Hubert-Gonzalve Lyautey),现译利奥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名将之一。

[122] 罗斯福(Franklin D.Roosevelt),美国第32任总统。

[123] 麦考莱(Macauley),19世纪英国政治家。

[124] 孟德斯鸠(Baron de Montesquieu),法国启蒙时期思想家。

[125] 里昂(Lyon),法国东南部城市。

[126] 罗贝(Roubaix),现译鲁贝,法国北部织造业中心。

[127] 诺尔曼堤(Normandie),现译诺曼底,法国西北部区城。

[128] 慕索里尼(Benito Mussolini),现译墨索里尼,法西斯主义的创始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主战人之一。

[129] 现译华尔街。

[130] 克莱葛(Ivar Kreuger),现译克鲁格,瑞典“火柴大王”,以破产自杀。

[131] 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英国小说家。

[132] 英语democracy的音译,意为“民主”。

[133] 玛希阿凡(Niccolò Machiavelli),现译马基亚维利,15世纪意大利政治思想家。

[134] 鲍罗葛(Marlborough),现译马尔巴罗,19世纪英国名将。

[135] 洛克(John Locke),英国哲学家。

[136] 英语dictator的音译,意为“独裁者”。

[137] 路易十四(Louis-Dieudonne),波旁王朝的法国国王和纳瓦拉国王,以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法兰西王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国家,是有确切记录在欧洲历史中在位最久的独立主权君主。

[138] 马克·马洪(Mac-Mahon),现译麦克马洪,19世纪法国元帅,后成为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第二任总统,曾滥用解散议会权,铸成大错。

[139] 泰勒朗(Charles 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现译塔列朗,法国大革命时期政治人物。

[140] 克莱芒梭(Georges Clémenceau),现译克列孟梭,法国政治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理。

[141] 斯宾诺莎(Baruch de Spinoza),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

[142] 比利时荷兰境。

[143] 彭维尔(John Bainville),现译班维尔,爱尔兰作家。

[144] 黑格尔(G. W. F. Hegel),19世纪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

[145] 方登纳(Bernard Le Bovier de Fontenelle),现译丰特奈尔,法国哲学家。

[146] 即《安娜小史》。

[147] 邦陶尔(Pandore),现译潘多拉。希腊神话中,她是人类中第一个女子,赋有一切美德。丘比特将其嫁给人类中第一个男子埃庇米修斯(Epimétée)时赠予一盒,把一切灾祸、疾病、死亡、贫穷、嫉妒……禁锢在内。埃庇米修斯不听嘱咐,偷偷地把盒子打开了,于是人间满布着灾祸的种子。此项神话与基督教传说中的亚当与夏娃含有同样的意义。

[148] 狄奥也纳(Diogenēs),现译狄奥根尼,公元前4世纪希腊禁欲主义哲学家,主张自然生活,排斥财富。他终年跣足,夜间睡在庙堂阶前的一只木桶中,他所有的衣服只有一袭大氅。

[149] 于勒·洛曼(Jules Romains),法国作家。

[150] 鲍尔多(Bordeaux),现译波尔多,法国西南部大商埠。

[151] 空费心思之意。

[152] 伊虐斯(Ignacio de Loyola),现译圣依纳爵,西班牙人,是罗马天主教耶稣会的创始人。

[153] 现译赫胥黎,详见17页。

[154] 苏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思想家。

[155] 地坦尼克(Titanic),现译泰坦尼克,世界著名巨船――英国邮船――1912年4月14日在大西洋中为冰山撞沉。

[156] 即具有独立生活之人。

[157] 枫丹白露(Fontainebleau),巴黎东南名城,有大森林,有宫殿等。

[158] 桑里(Senlis),现译桑利斯,法国北部城名。

[159] 凡尔赛(Versailles),法国巴黎卫星城,为艺术城市。

[160] 见《D.H.Lawrence书信》卷二。

[161] 罗素语。

[162] 玛拉美(Stéphane Mallarmé),现译马拉梅,19世纪法国象征派诗人。

[163] 见切斯特顿著:Orthodoxie(《友好的敌人》)。切斯特顿(G. K. Chesterton),英国作家。

[164] 萨摩斯(Samos),现译萨莫斯,为爱琴海东岸一小岛,昔属土耳其,今归希腊。公元前7世纪至前6世纪中,有王克拉斯特,安享荣华,垂四十年。唯古训对于幸运时期过长的人,素视为不吉;故将其最心爱之指环投入海中,祭献神明,冀邀神佑,俾获善终。但指环在鱼腹中复得,为神明拒受之兆。不久,敌军攻入,克拉斯特被钉死十字架上。

[165] 玛克·奥莱尔(Marc-Aurèle Fortin),美国画家。

[166] 玛洛(André Malraux),现译马尔罗,20世纪法国小说家。

[167] 柏洛曼德(Prométhée),现译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中,火神普罗米修斯代表人类最初的文明。他用泥土造了人以后,又从天上偷了火来使他活动。丘比特把潘多拉带的一只致命的匣子给他的弟弟埃庇米修斯,把普罗米修斯锁在高加索山巅,让鹰鸷啄食他的肝,啄食完了,明天再生出来给它们啄食。

[168] 伊克孙(Ixion's whee),现译伊克西翁,亦神话中的英雄,被罚入地狱推动火轮。

[169] 邓谷(Fabrice del Dongo),现译东戈,《巴马修道院》中男主人公。

[170] 克莱丽婀(Clélia),现译克莱利亚。

[171] 此处以萨莫斯王之故事为隐喻,可参阅前面注释。

[172] 狄更斯(Charles John Huffam Dickens),19世纪英国作家。

[173] 《欢乐颂歌》(Hymne à La Joie),是席勒著名的诗篇,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末段大合唱歌词,即采用此诗。席勒(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18世纪德国诗人。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德国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

[174] 玛蒂安(Saint Matthien),现译圣马蒂厄。

[175] 即潘多拉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