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娘,找一个你愿懂的人嫁(1 / 1)

历史深处的美丽 沈念 885 字 1个月前

进入新时代后,这段婚姻面对着更大的困境。

沈从文偏执地爱着他的所有的收藏,即使是新的世界来了,也不愿意打开窗子,接受新事物;而张兆和虽是一介女流,却冷静强大,积极地热衷着新时代的一切。

一个顽固执守,一个积极进取,日子怎能不拧巴。

特别当我们想要改变别人的本性发作时,争吵在所难免。不知你发现没,人都喜欢用自己的三观去衡量一切,评判别人,当有人跟你三观不合,你往往很想说服对方。

在沈从文的作品被批评为“桃红色文艺”后,他过了一段真正孤立无援的岁月。在外,他被大学生贴大字报,被老友们孤立,残酷的打压令他的精神一度崩溃,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内,张兆和无法理解他,就连两个孩子也都排斥他,甚至,他们都认为他得了神经病。

那几年,她连吃饭都要跟他分开进行。难以想象,面对共同生活了几十年,又一起孕育了子女的丈夫,当他有天受精神刺激变得崩溃,张兆和作为妻子,第一想法竟不是尽全力去帮助他……可能是痛久了,沈从文在某一年的寒冬里自愈,他一个人就着冷饭馒头,拿出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学术。

但同时他也没完全扔下他作为诗人的浪漫。写信这件事,支撑着他,安慰着他,熬过了那几年被孤立的艰辛。

或许,他心中最爱的,是那个虚幻的、只活在文学作品中的三三。而现实里,他的妻子张兆和有着三三应有的容貌,却没有他想要的三三的个性与活力,且永远不会有。

没关系,对他来说,能写信,已是安慰。

生性浪漫的人,务实的人大抵永远不懂他的执着。但终得承认,人与人,是不同的。很多时候,可能你觉得不太重要的东西,却正是别人的**。

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不了解背后的故事,不了解说这句话的人的性情,你永远不会懂这个句子。

沈从文珍爱他想象里的三三,珍爱那些用心写给三三的信件。

1969年,他已经快70岁,下放前夕,整理房间。站在乱糟糟的房间里,他小心翼翼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封皱巴巴的信,像个孩子似的又哭又笑地对前来看他的二姐张允和说:“这是三姐给我的第一封信。”他把信举起来,脸上早已爬满泪水。

也许,张兆和,还不如她的二姐更懂他。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去世,临别前,他对张兆和说:“三姐,我对不起你。”说者有心,听者亦有心。或许直到这一刻,张兆和内心才有了一丝触动,她开始认真考虑自己与沈从文的这段婚姻。

此后,张兆和开始整理沈从文遗留下的文字作品,联系出版。那些曾经她不愿多看一眼的文字,成了这段感情最后的见证。从中选出一些信件和文字,不舍昼日,她十分用心地编成《从文家书》。

在《后记》里,她诚实地向世人透露内心:“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答案。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

等到整理他的遗作,认真研读他的文字,这才明白他的思想,他的苦恼,他的热情。“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只是“太晚了!为什么在他有生之年,不能发掘他,理解他,从各方面去帮助他,反而有那么多的矛盾得不到解决……”

悔之晚矣。

我们总习惯在彻底失去以后,才懂得拥有时的美好。当再一次流下忏悔的眼泪,未来就难道真的不会重蹈覆辙吗?

终于懂了沈从文的张兆和,晚年已经不认识他。有人拿着沈从文的画像给她看,她痴痴地盯了半天,说,她认识,但是想不起来这是谁。

她终究是顽固地不爱他。

或许这段感情,连同沈从文写给张兆和的那些情话,永远只能放在书信里,去供人幻想,供人评叹。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多美的诗句,给任何一个女孩子看,也难保不会打动。爱情是一场瞬间,可婚姻却需要长长的一生去维系。

当年,她追求者无数,却最终嫁给了对自己死缠烂打的沈从文,她嫁给了爱情,却没嫁给懂得。

她以“三三”的名义活在他的文字王国,却没活在他的现实世界。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而张兆和对沈从文却是,“因为不懂,所以不堪”。

怎么也不敢相信能写出如此优美词句的沈从文,自己的婚姻却是如此令人惋惜。

最好的爱情,是你们相爱,又互相懂得。

所以,姑娘。

从今天开始,愿你爱一个人,亦能懂一个人;愿你被人爱,更能被人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