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魔养成:张爱玲为何是如此的张爱玲(1 / 1)

历史深处的美丽 沈念 1190 字 3个月前

离了婚的母亲,雷厉风行地搬离了洋房,住到了法租界。而作为这段婚姻的附属品,张爱玲被母亲丢在了张家。

10岁的张爱玲,虽然还有母亲,却变成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

被离婚的张志沂,带着封建遗少的腐朽做派,一头扎进昏暗、慵懒的岁月里,再也没挺起来。

作为一个爱的结晶,张爱玲没有得到应有的温暖。她像是这个世界的不速之客,寂寞而狂妄的孤独感,不断侵蚀着那颗幼小的心灵。

12岁时,她写了第一篇小说,名字叫作《不幸的她》;13岁时,她发表第一篇散文——《迟暮》,那种压抑式、扭曲式、沉重式的文字风格,此时已颇见端倪。

原本以为生活就这样虚无缥缈地进行下去,直到1934年。

这一年,父亲再婚,张爱玲忽然有了继母。

继母像是这个家庭的继续破坏者,她一来,张爱玲原本就不光明的日子,更加凶险。

何况这位继母,同样是来自名门望族的大小姐,脾气暴躁、性格泼辣,以至于制服男人的手段,都不在她的母亲之下。

如果要她回忆,大概只有继母进门那天,全家的气氛还比较和谐。虽然她很不情愿多个母亲,但大人的事情,她一个小孩子能奈几何……

尔后,继母与父亲经常发生争吵,闹得厉害时,继母甚至会动手。有一次,两个人不知怎的又大吵起来,气到深处,继母对父亲大打出手,抡起一个痰盂就冲他的脑袋砸去。

可能因为她还是个小女孩,这样凶悍的继母竟没为难她。可是唯一让人烦恼的是,继母总拿些破旧的衣服要她穿。以至于多少年后,张爱玲还在文章里愤愤地写:“有一个时期在继母统治下生活着,拣她穿剩的衣服穿,永远不能忘记一件暗红的薄棉袍,碎牛肉的颜色,穿不完地穿着,就像浑身都生了冻疮;冬天已经过去了,还留着冻疮的疤——是那样的憎恶与羞耻。”

家道衰落,她却在上海最贵的圣玛利亚贵族学校就读,敏感自尊的少女,每日穿着破旧的衣服“招摇过市”,有一次,因为不守校规被校监毫不留情地把“破鞋子”放在走廊上示众——这一切,都成为张爱玲早期敏感内省、离群索居、孤僻性格形成的直接原因。

最糟糕的是,这个继母的出现,导致她与父亲之间有了更多裂痕。有一次,她与继母不小心发生摩擦,父亲见状,竟不问青红皂白,举起巴掌就打在她的脸上。那火辣辣的一股疼,使张爱玲知道——从此以后,这个家再也没有她说话的分量,继母,她更是惹不起的。

打过一巴掌,父亲震怒犹在。他把张爱玲关进小黑屋,叮嘱仆人不许放她出来,这无疑使她幼小的心灵,再度蒙上一层黑暗的阴影。生活和家庭几乎已经没有能令她感到开心的事情了,她唯一能获得满足感的地方,便是在课堂,在写作课上。

她把所有的能量与热情,都付诸写作,在文字里诉说着一片仇恨。在《童言无忌》中,她回忆一个少女复仇的故事:“我要报仇,有一天我要报仇。”

在《私语》里,张爱玲详细地记述了她从出生到中学时期的遭遇,把父亲形容是“黑暗”“恶”“魔”。

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她会语出惊人,叫世人“出名要趁早”,不趁早的话,生命便会在这团黑暗里窒息、沉沦。

被关押的一天夜晚。张爱玲终于忍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在佣人的帮助下,她趁着夜色逃离。

去哪里呢?一个十几岁的少女,身无分文。第一时间当然想到了母亲。可惜她再一次打错了算盘。她以为会在那里得到一些温暖,但换来的却是更现实的悲哀与凄凉。

受难、窘迫的张爱玲,狼狈地出现在母亲面前,给她的西式教育带来沉痛的打击。原来,她并没有按照她的意愿,成为一个贵族淑女。恰恰相反,她是那么窘迫,让人嫌弃。

在《天才梦》中,张爱玲倒尽苦水:“我母亲给我2年的时间学习适应环境,在待人接物方面,我显露出惊人的愚笨,我的两年计划是一个失败的实验。”

并且,母亲很反感张爱玲向她伸手要学费,大抵是因为她自己的生活也不算富裕,而张爱玲作为她曾付出心血培育的女儿,实在不该这么狼狈。

自卑的极端就是自负。为了给母亲减少负担,张爱玲在学习上加倍努力,获得过两次奖学金。但尽管如此,却改变不了她囊中羞涩的困境——这在贵族学校里,在一帮少爷小姐面前,她简直就是人群中的异类。

为此,她从小就知道金钱的重要。在还没看过这个世界的美好之前,她幼小的心灵已经被自私、物欲填满。

她是名门之后,却对外宣称只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话语之间,不无辛酸,讥讽。

她所有的骄傲,都全部倾注和体现在对文学的痴情上了。

我想,上作文课的张爱玲,才是一个少女应有的模样。从8岁开始阅读《三国演义》《七侠五义》等古典名著,即与书籍结下不浅的缘分。她最爱《红楼梦》,年少时曾写就《摩登红楼梦》,坐在父亲的腿上很开心地读给他听。

最喜欢小报上的鸳鸯派通俗小说,自小就迸发不俗的文学才华。十岁之前,受教于私塾,学古文。曾写过三首七绝,其中有一句“声如羯鼓催花发,带雨莲开第一枝”,颇得先生赏识,赞她是写文章的好苗子。

像这样的时候,还有很多。有次,她写了一篇名为《看云》的散文,行文流畅,辞藻华丽,很受先生赏识。先生喜爱她的文采,点名要她帮忙做《国光》。此后,她的很多文章刊登在校刊上。

阴郁的家世、沉闷的童年,写作就像是照进黑暗的一束光明,让张爱玲重新拥抱生活。1942年夏,她住进姑姑的公寓,正式开始写作。次年,张爱玲在月刊《紫罗兰》上发表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该文章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令张爱玲崭露头角。

6月,张爱玲持续发力,在该刊上发表续作《沉香屑·第二炉香》。此后张爱玲在《杂志》《万象》《古今》等刊物发表《茉莉香片》《到底是上海人》《心经》《倾城之恋》等一系列小说、散文,便开始走红。

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开始,张爱玲只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就迅速攻陷了上海文坛,在全国各地声名鹊起。

但此时沉浸在荣耀里的她还不知道,因为文学,她就要遇到这一生的冤家胡兰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