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爱的家庭出身,偏偏渴望真情(1 / 1)

历史深处的美丽 沈念 1271 字 1个月前

其实,张爱玲是不信婚姻的。她少年老成,惯于独来独往。喜欢将一切心事付诸笔端,大千世界在眼前,而非心间。哪怕处于闹市人群,她生活的地方,常年只有一个自我。

这样不善甚至是不喜与人交际的秉性,是拜她的家庭背景所赐。

张爱玲出生在身世显赫的官宦家族,提起祖父的名讳,但凡有一点历史知识的人,都要惊掉下巴。张佩纶,清朝末年鼎鼎有名的翰林讲师、左副都御史。而其曾外公则是影响了近代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

张佩纶其人刚正不阿,平常除了喜欢弹劾贪官污吏,有事没事就爱评议朝政。李鸿章则更是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为促进大清发展,直追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真可谓功在社稷。

“求本溯源”,张爱玲的性格里,继承了祖上人的固执、坚定与果敢。

张佩纶因与法国人交战失利,迫于舆论压力躲到黑龙江热河。原本以为官场之路至此断送,孰料李鸿章慧眼识英豪,从众位优秀青年里挑中他,并做主将二女儿嫁给他。时年,张佩纶已年过四旬,且系三婚,而李菊藕刚满二十二岁。

婚后,两人生育一子一女,即是张志沂(张爱玲父亲)与张茂渊(张爱玲姑姑)。

也许是夫妻二人的教育没有做到位,生于官宦世家与书香门第的张志沂,并没长成一个大人们盼望的才华与胆识并重,对待工作和生活足够认真的年轻人。

19岁,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张志沂与来自南京黄军门的贵小姐喜结连理。提到张志沂就不得不重提他的母亲李菊藕。

李菊藕出身尊贵,自小家风严训,受李鸿章熏陶,她自幼酷爱读书批文,很有一套独特的思想,是个敢于质疑、勇立新说的新女性。

光绪十五年己丑五月二十一日,张李夫妇阅宋人笔记《清波杂志》,在翻到北宋理学家胡瑗的“嫁娶说”时,李菊藕大不以为然。

胡瑗的观点是“嫁女须胜吾家,娶妇须不若吾家”。李菊藕在书的空白处,立批之曰:

“此矫世之言也,非圣贤之言也。夫其所见似与世之求援系者稍异,然充类尽致则贵家之女将无可嫁之士,而贫士可以乞丐之女为妻矣,岂理也哉!夫嫁女须胜吾家,娶妇须不若吾家,第以防其骄而亡。其妇女平日若教以三从四德,何至入门而骄其尊,傲其夫婿哉!不清其源,治其本,而于姻戚之家斤斤计较其贫富贵贱,所以似高而实陋耳。”

她认为,若将“三从四德”改为“读书明理”,这段话读起来就宽宏大量得多,放之四海皆准。

张佩纶晚年官场失意,最后沦落到不惜借酗酒消磨残生,使李菊藕有所不快。李鸿章心疼女儿的处境,频频写信给予宽慰,无奈并不奏效。

1902年前后,李鸿章与张佩纶先后离世,偌大的家庭瞬间只剩李菊藕一个女子在支撑。更可叹当时两个年幼的孩子,一个7岁,一个才2岁。李菊藕37岁守寡,心有戚戚,终日致力于闭门教子。

一个妇人带着两个小儿,苦挨岁月已属不易,奈何她内心倔强,偏咽不下一口恶气。她把振兴家族的希望,全数寄托在两个孩儿身上,特别是对儿子张志沂寄予厚望。曾在家中做工的老女仆回忆说,“打小就盯着儿子张志沂背书,三爷背不出书,打呃!罚跪。”

她的严厉多少取得了些成绩,最显而易见的是,成年后的张志沂还非常擅于古文的背诵,甚至可以倒背如流,毫无压力。闲来无事,他就会在家里绕室咏哦,末尾处拖了长腔,一唱三叹地作结。

除了学问,在穿衣打扮上,李菊藕对他也有着近乎苛刻的坚持。她不允许儿子作纨绔子弟的打扮,鲜衣怒马明显不是她的风格,她要求儿子庄重朴实、穿着得体,因此,从小到大,张志沂常穿颜色娇嫩的老式衣服,满帮绣的花鞋,丝毫不时尚。

强势的母亲,往往只能培养出一个性格软弱的孩子。大概是童年太过苛刻,没有得到应有的快乐。成年后的张志沂,并没像父母希望的那样,成为一个振兴家族的栋梁。

自从娶了张爱玲的母亲,他逐渐意识到:这位出身名门,思想作风西化的小姐,根本不是他感情的归宿。

这位小姐打扮时尚,热衷西洋文化,对封建守旧的东西很是排斥,就连住所都必须是自带花园的洋房。

儿时的张爱玲,对母亲黄逸梵没有太多的印象。最熟悉的场景就是母亲身穿时髦的洋装,坐在钢琴旁翻着乐谱,或者在一个天气晴好的下午,对着静物一画就是一天。

日子一天天流逝,她或许是忽然觉察出这并非自己想过的生活,于是,在张爱玲4岁的时候,便同张茂源(张爱玲姑姑)一起登上了去欧洲的轮船。这位新时代女性不肯为了孩子,放弃自己想过的生活。

年仅4岁的张爱玲,便失去了母爱。

1928年,张爱玲已经8岁了,母亲和姑姑才从欧洲游学回来。当时,迫于战事,张家已从天津搬到了上海。或许此时张志沂对黄逸梵仍有眷恋,他们的新家位于上海市一条干净的街道,按照妻子的意愿,是一栋自带花园的洋房。

虽4年没有再见,但母女之间的血缘关系难以割舍,8岁的张爱玲重新拥有了母爱。经过先进的西洋文化的熏陶,她觉得母亲整个人越发别致起来。

张爱玲在母亲的引导下,开始每天学习英文、绘画和钢琴。黄逸梵要把一个新女性的做派,根植到张爱玲的身上,把她培养成一位骄傲的、有着鲜明个性的洋派小姐。

对一个家庭来说,不管任何时候,孩子的教育问题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倘若父母双方教育方针一致,则大人孩子都不必受罪,家庭也能维持应有的秩序与和睦;若二人意见不同,且呈两极分化态势,就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家庭矛盾,双方会为谁有资格做出决定,以事实证明自己的家庭地位而争辩。

非常不凑巧,张爱玲的父母属于后者。不过想想也是,黄逸梵是出国游学、深受五四新潮影响的新时代女性,张志沂却是封建遗少,满脑子守旧思想。两个人合不来,似乎是意料之中。

父母争吵,遭殃的是孩子。1930年,因为张爱玲上小学的事,夫妻俩又一次大动干戈。黄逸梵坚持要女儿进入当地教育最先进的小学——黄氏小学,而张志沂则坚持认为,小孩子嘛,进什么学校无所谓。

最终,这场战役以黄逸梵的胜利宣告结束。吃了败仗的张志沂,纵然不情愿,也只好由着妻子去。但是从这件事里,黄逸梵察觉到——她与丈夫明显是两个世界的人,没有共同语言,思想也不一致,真的没必要再共同生活下去。

很快地,她就向张志沂提出离婚,并且坚决不顾及对方好言好语地挽留,执意分开。也是在这一年,她根据女儿的英文名字Eileen,为她正式改名——“张爱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