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如果张家肯像重视男儿一样重视女孩,给张幼仪很好的教育,她这样倔强的女孩会不会早早成熟,成为一个更有见地的人。倘若如此,不知当年的张幼仪,在明知对方似乎不看重自己的情况下,还会不会选择听从命运的安排,嫁给徐志摩。
嫁给这个人,她半生没有得到过垂怜与爱,却从命运的逆境中爬起,战胜了怯懦。可是这样的崛起,看得我心惊胆战,为她着急——试问天底下的女孩,如若有枝可依,谁愿颠沛流离?
曾看过不少描写爱情的文章,印象最深刻的是这一句:幸运的女孩,会找到一个宠她爱她,令她一辈子没机会成熟的男人。
外面的风雨,倘若能自己扛起来,固然值得尊敬,可这背后,得要付出多少心血与努力。张幼仪的崛起之路,充满艰辛,也带着一股自强。
1949年,张幼仪离开大陆,在儿子的支持下,在香港与一名苏姓中医结婚。我不是刻意看这个时间,可能真的是她遇到这个合适的人,就正是在这一年。而这个时间,是徐志摩去世十多年后的时间。
在她离婚后,徐志摩在世时,她没急着踏入婚姻。很多女人会拿婚姻作为报复男人的手段,潜台词通常如此:哼,你不是不要我吗?我马上就找个比你好一百倍的人嫁,我要让你知道,喜欢我的人不差你这一个。但张幼仪身上,没有这种无脑的幼稚。
她真的认真地开始了一个人的时光。
而她50岁时选择的这位苏医生,为人敦厚老实,待她诚恳体贴,是可以与她“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人。两个人在香港生活了18年,直到丈夫病故,张幼仪才前往美国,同爱子团聚。
如果没有徐志摩,张幼仪或许和其他女人没什么不同,相夫教子,日子平平淡淡,直到生命结束;
如果徐志摩不出国,没有吸收西洋文化、开阔眼界,没有遇到林徽因、陆小曼式的女子,也许会和张幼仪凑凑合合地过一辈子,纵然起初总是两不相合,日子久了,也不排除日久生情,老而弥笃;
如果张幼仪没有轰轰烈烈地进行绝地反击,而是任由命运的轮船将她带离港口,抛至大海,她或许会成为另一个朱安。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功成名就,被别人施以崇敬目光的背后,那风光的生活,是不是她真心想要的?
如果能选择最好的,我一万次相信她会选择徐志摩;但因为他的薄情,她只能够退而求其次,把本应对婚姻和家庭释放的能量,全部释放在个人事业里,以燃烧热情,成就自我。可有谁敢说,这不是一种悲凉呢?
自始至终,她都憋着一口气,想与命运较出高低。
命运最终投降了,深深伤害她的徐志摩也去世了,她的世界一片荒芜。过去的那些,都不再有意义。人生,此刻,才是真的重新走向开始。
晚年的张幼仪说过这样一句话:“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女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听过他们故事的人,对这句话无不给予最多的赞同。
有人给出别的解释,这源自于张幼仪经世之后的豁达,她不是那种小心眼的女子,也不爱耍小孩子脾气。她大度,面对一切,早已云淡风轻。
我的理解是,或许有性格成因,但能够在离婚后还会对徐家父母孝敬如初,做到随叫随到,对徐志摩也全然不去悔恨,甚至在他去世后还主动接济陆小曼,这显然不只是因为胸怀大度就能做得到的。
我们来分析一下徐志摩对三个女人的情感:
徐志摩对陆小曼,爱得最深,只是对方后来的表现,让他深深地失望,乃至陷入绝望;
对林徽因,他一直是深爱着,或许正因为无法得到,才令这份爱变得深沉而神圣;
而对张幼仪,他从来没有分给过她一分的爱慕,从一开始的鄙弃,到她有所改变后的敬佩,始终是场面上的客套,没有私情。
而她,到死都爱着徐志摩。她多次成功地反抗过命运,唯独在爱这件事上,始终是个彻底的失败者。
或许最终,她能放开一切,但没人敢说,在她的内心深处,徐志摩已经化作往事,烟消云散。如果一个女人可以大度成张幼仪这般,那我不禁要说,她不是真爱,也胜似真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