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 1)

她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也是最瘦弱和病痛最多的孩子,需要比别的孩子更多的关心和宠爱。她认定自己应该就是家里最得宠的孩子,除非她做得太过分,以至于打破了生活应有的规律(它跟她的所有行为严重不相容),否则这种状态会一直贯穿她的一生。她不时地遭受焦虑不安的困扰,而且这种焦虑表现得如此明显,以至于没有人会怀疑她是否是假装。但这种焦虑揭露出她早已深陷自负感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任何摆脱这种状态的方法都不是完全有效的,因为单凭她个人的意志力实在是难以让自己认同并参与社会生活。最终,她解决问题失败所带来的深深痛苦驱使他寻求医生的帮助。

现在,我们非常有必要慢慢剥离她在过去多年生活中小心翼翼地构造的整个上层生活结构。我们虽然会遭受巨大的阻力——因为虽然从外表上看,她是在向医生寻求帮助,但是,实际上她并不准备改变自己,她所希望做的事情仍然是一如既往地控制家人,却不必忍受站在大街上所产生的痛苦焦虑。但我们还忽略了另外一点!她也在表明自己如何成为无意识行为的受害者,只想享乐,而不愿意承认缺点。

这个例子显然告诉我们,每一个有意义的自负行为都会对个人造成严重的终生影响,阻碍着人类的全面发展,并最终引起思想崩溃。但病人们不会意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如何享受自负感所带来的好处上。从这个意义来讲,许多人坚信胸怀远大志向——或许被称作“自负”更为恰当,是一种珍贵的性格特征。他们想不到,这种性格特征通常是造成对生活不满的根源,剥夺了他们的休息和睡眠时间。

请允许我再举一个例子来证明我的观点。一名二十六岁的年轻小伙子本该参加期末考试,但却没有出现在考场上,因为他突然对所有考试科目都失去了兴趣。他深感苦恼,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猜想自己可能没有足够的能力参加这场考试。提起童年的记忆时,他口中不停地咒骂自己的父母,认为他们对孩子缺乏理解,从而阻碍了他的发展。每次他生气的时候,还会想所有人都是没用的,一点儿都不关心他。最后,他变得与世隔绝。

自负是驱使他一直找借口避免参加考试的动力,在开始期末考试之前,他就变得多疑,毫无学习动力,认为自己绝对不是“那块料”。其原因在于,如果他在考试之前就已经选择了放弃,那么他那所谓的自我价值就不会受到贬损。他一直都离不开这件“救生衣”!他终于觉得安全了,将一切失败归结为疾病和不幸,借以安慰自己。

这种行为向我们表明了一种自负新形式,即个体不敢接受考验,正是自负让他们在能力考验面前选择绕道而行。他们担心自己要是失败了就可能失去目前的荣誉,因而不敢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们似乎已经掌握了解决所有事情的奥秘,那就是永远都不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实际上,从这位患者对自己的描述中,我们发现他正是属于这种犹豫不决的人,每次需要做出决定的时候他就会开始变得迟疑,装出弱小的样子。如果我们观察他的动作和行为方式的话就会发现,他想要停下来,再也不想前进了。

他是家里五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唯一的男孩,而且他还是家里唯一一个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他是家里最有希望的孩子,被赋予了许多期望。他的父亲从来都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以刺激他产生远大理想的机会,一遍又一遍地说他可以做很多伟大的事情。一直以来,他的唯一目标就是要做第一名。但在即将考试之前,他的内心开始充满了怀疑和焦虑,不确信自己是否真的可以符合他人的期待。这时,自负感驱使他选择逃避考试。

这种现象向我们表明,雄心壮志掩盖下的自负感一旦形成,个体的行为就已经固化,不可改变。自负感通常跟社会感相冲突,而且这种冲突不可避免。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自负的人从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违背团队精神,试着一意孤行。他们自己幻想出空中楼阁,沿着虚构的路线寻找他们确信存在的城市。他们当然不会找到脑海中的所想!他们还责怪现实太残酷了!这正是那些自私的人企图依靠权力、诡计或背叛来算计同伴,从而达到自己目的的人的真实写照。他们时刻准备着证明他人的错误和低劣,一旦比其他人更聪明或者过得更好,他们就会得意忘形。但实际上,周围的人并不会关注他们,只会反感他们所取得的成绩。自负的人要么被打败,要么胜利,但无论在哪种情况下,他们都坚信自己是正确的,而且高人一等。

自负的人通过各种小把戏让自己沉溺于妄想中。正如在以上讨论的案例中发生的那样,类似人群在阅读那些充满智慧的书或参与真正能够测验他们能力的考试时,就会被一些通过错误思考得来的自身评价所吓倒。他们对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相信他们的所有生活乐趣和成功都危在旦夕。结果,他们把自己置身于一种没有人能够忍受的高强度压力之下。

对这些人来说,每一次人际交往都具有重要意义,每一个动作和词语都事关成败。无休止的生活迫使那些满怀自负、野心和错误想法的人不得不面对新的难题,剥夺了他们真正的快乐。他们认为,只有在过上舒适的生活后才能拥有快乐。然而,在过上舒适的生活后他们又说,这些必需的生活条件并不重要,进而将自己一切通往幸福和快乐的道路都阻断,同时也不能给他人带来一丝的满足或欢乐。他们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终日幻想着自己比别人更优越,并可以控制他人。但事实上,他们并没有通过实际行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退一万步来讲,即便他们真的拥有了优越感,也会很容易地发现有不少人正在满心愉悦地与自己竞争。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没有人能够胁迫他人承认自己的优越感,个体对自己的评价是神秘而不确定的,在意识到这样的一种生活态度后,我们可能很难再跟同伴建立任何交往,或取得任何其他实质上的成功。这对谁都不利!自负的人一直都会暴露在各种攻击和破坏中,他们可怜的义务就是不断地向他人证明自己的聪明和优越!

如果我们根据一个人对他人的服务多寡来评判他的声誉大小,那么情况将会变得大为不同。所有的荣誉都来得如此自然,即使有人对某些荣誉提出质疑,这些质疑也是微不足道的。他可以安静地保有自己的名声,因为他并没有将所有的赌注都放到自负上。他跟自负的人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拥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总是在找机会抬高自己的人格,只关心如何满足他人的期待并获得某种东西。如果将一名自负的人跟一名具有良好社会感的人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具有社会感的人总是在问:“我可以奉献什么?”你应该立即就会看到两者之间性格和价值观的巨大差异。

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得以证实,数千年前人们就早已熟知的《圣经》名言:“施比受有福。”它是数千年人性观察的结晶。细细地品味它我们发现,它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让人们拥有一种付出的态度和感觉。那种给予、服务和帮助的态度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满足感和精神上的和谐,就像《圣经》里所讲述的那样,那个赠送黄金的人在上帝的帮助下最终还是重新得到了黄金。

此外,那些贪婪的人总是难以得到满足的,他们一心想着自己还需要做些什么或者拥有什么才能获得内心的愉悦。他们从来都不会考虑他人的需要,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他们的心中没有任何地方接纳生活,跟生活达成和解。他们坚决要求别人服从自己自私的命令,要求自己的世界跟别人的不一样,希望思考和感受方式也和他人不一样,他们的不满情绪和自负态度就像他们身上其他的性格特征一样都受到大家的批评。

从一些穿着醒目衣服、态度盛气凌人或打扮得十分华丽的人身上,我们还可以发现自负的其他更为原始的表达形式。他们看起来就像是原始人为了表达某种自负和荣誉而将一根特别长的羽毛插在头发里一样,不少人常常从华丽和时髦的穿着中获得内心最大的满足感。他们所穿戴的各式各样的装饰就像是他们用来满足自负感的工具,有时候这种自负感表现为佩戴色情徽标或刺有纹身。

从以上的种种案例来看,我们会觉得自负的人总是尽力争取给别人留下某种印象,唯一的实现途径就是做一些无耻的事情。无耻的行为确实可以在某些程度上满足个人的自我膨胀感和优越感,有的人还通过强硬、粗暴、固执或孤立自我的方式来满足个人的优越感。事实上,这些人的内心可能充满了爱意而非各种恶劣想法,他们外表上的粗鲁都是装出来的,我们似乎在某些人身上看到了他们对社会感的厌恶。具有这种类型自负感的人总是希望看到自己成功,他人失败,他们觉得任何想让他们变得更优秀的人都是在侮辱他。别人的用心良苦只会让自负的人把态度变得更加强硬。我们也曾经看到过,在一些案例中,父母靠近孩子,承认他们的不当行为曾经给孩子带来了伤害;而在另外一些案例中,孩子实际上是通过表达疼痛来获得优越感。

我们已经留意到,自负总爱带上伪装的面具。自负的人在支配他人之前必须首先接近他人,并慢慢地让他人跟自己紧密相连。因此,我们不要被他们表面的和蔼、友善或平易近人所欺骗,也不要受他们愚弄,以至于坚信他们绝不是那种为了维持自身优越感而征服他人的好战挑衅者。他们第一步就是让对手相信他们是友善的,利用哄骗的方式营造一种安全氛围,他们这时表现出的友好很容易就让我们轻信这些挑衅者的内心充满了社会感。在第二步中,他们揭开了面纱,事实证明我们是错误的,这些人总会让我们觉得失望。有的人可能会说,这些人具有两面性。但事实上他们只有一面,我们只是在最后才意识到,他们和蔼的外表都是假装的。

自负的人接近他人的方式有时看起来甚至像是在进行一种运动——钓鱼式交友。他们可能会释放出非常强烈的奉献的信号,这些人将人性说得极为好听,似乎也在通过他们的行动关心同伴。但他们通常是炫耀式地做这些事情,以至于任何掌握了一点儿关于人性的知识的人都不得不提高警惕。一位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曾经说过:“当一个人似乎完美无缺时,我们就应当提防他那夸张的博爱和人道精神。”对于这句话,我们当然应当慎重使用,但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绝对不是一种错误的观点。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能够轻易地识别出这种类型的人。对任何人而言,溜须拍马都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它很快就会让我们感到浑身不舒服,并提高警惕。我们需要提醒那些野心勃勃的人,千万别采用这种方式,你们最好能够选择其他途径和更顺利的技巧。

在本小节即将结尾时,我们一起看看最后一个案例,它将教导我们如何鉴别此前讨论的各种观点,同时让我们看到自负如何在新的状况下起到重要作用。本案例跟少年犯罪有关,主人公是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弟弟年纪较小,被大家认为毫无才华,而姐姐则被大家看作拥有超常能力。弟弟从小就被迫承认,姐姐总是可以轻而易举地克服所有的困难,而他只适合做一些无关要紧的事情。这时,人们只看到姐姐的优点,而认为弟弟先天不足——实际上并不存在。

弟弟带着沉重的心理负担,到了上学的年纪,他的性格中带有悲观的倾向,极力掩盖自己能力的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希望逐渐摆脱幼稚小孩的形象,变得跟成人一样。从十四岁开始,他经常跟成人混在一起,内心深深的自卑感总是刺痛着他,迫使他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变成“完整的”成人。

在迷茫中,他出入妓院,花光了所有的钱。但是希望变为成人的这种想法让他不想向父母要钱。他开始从父亲那里偷钱。他并不觉得这是偷窃,而是觉得自己理所应当。这种情况持续了很久,直至有一天他在学校遇到了一些挫折——这些挫折很明显地说明了他的能力低下,所以他从来都不会向别人提起。

于是,他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之中,良心受到极大的震撼。这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业,但却让他觉得心里有所慰藉,因为他即使考试不及格也有理由说是因为那段时间自己感到深深地自责,而任何一个处于自责状态下的人都不可能通过考试。一种强烈的力量在无形中分散了他的学习注意力,迫使他思考其他事情,一整天他都是这种状态。每天晚上临睡前,他都会暗示自己已经非常努力地学习了,但实际上他基本没学习。第二天的状态对他的这种情况继续影响。

他总是起得很早。结果却一整天都在打瞌睡,总是觉得疲惫不堪,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当然就没有人期望他跟姐姐竞争了!从客观上看,不是他缺少才能,而是他那致命的自责和良知上的觉醒让他不得安宁。最终,他将自己完全防备起来,好像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对他造成伤害。他的失败是情有可原的,没有人可以说是因为他没有能力。如果他成功了,这就说明他可以独自做一件事情,其他人先前的看法都是错的。

我们可以确信,他们所采取的这些手段的根基是他们的自负感。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一个人为了避免让别人发现自己所谓的(实际并不存在的)无能而做一些冒险的事情,或犯下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野心和自负引起这样一些后果——让某些人在生活中耍尽花招。这些人破坏了生活的所有真诚、愉悦、欢乐和幸福。但只要深入观察我们就能发现,其实这些人的做法都是荒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