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改历法和服色(1 / 1)

汉武帝 胡元斌 2345 字 3个月前

西汉建立初始,因为天下初定,诸事草创,各类典章制度都来不及制定,所以袭用秦代的历法,也就是《颛顼历》。以亥月——也就是后来所说的阴历十月——为“正”。

从秦始皇当政至汉武帝元封(前110―前105 年)年间,历经一百余年,误差积累已很明显,出现朔晦月见等实际月象超前历谱的现象。

历法的错乱,不仅不利于民众的生产、生活,而且有损代行天道的天子的威望。所以,要求改正朔的呼声愈来愈高。

于是,在元封七年(前104 年),太中大夫公孙卿、壶遂和太史令司马迁上书汉武帝:“现行的历法纪年都已坏废,与实际的天道运行不符,应当更改正朔。”

汉武帝自然对这件事情很是看重。于是,召见了他们。

“皇上,历法必须改了,颛顼历本来与实际月份就有误差,现在从秦始皇到如今已百余年,如不更改,差距只会越来越大,这样对农业生产也不利。”

提到农业生产,有雄才大略的汉武帝马上严肃起来,便问:“朕问你,颛顼历为何误差大?”

“回皇上,因为秦始皇时候的颛顼历是以十月为岁首,这与春夏秋冬不太相符,微臣以为应以正月为岁首,这样与季节才相符合,与季节相符的历法方适用于农业。皇上不是要大力发展农桑吗?那就必须有正确的历法。”

“好,讲下去!”汉武帝的一双大眼兴奋得闪闪发光。

“皇上,为了使历法与季节相扣,微臣还建议将二十四节气扣上。”

“那该如何做呢?”汉武帝追问。

司马迁回道:“春、夏、秋、冬四季,应从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开始,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应固定在二、五、八、十一月之中。”

“好。”汉武帝站了起来赞道,“爱卿还有什么好的建议,继续说下去!”

“闰月不在岁末置闰,应改为在有中气的月份置闰。”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吗?”

“可以不必考虑多少年置多少闰了!”他接着说道,“皇上,臣下经过推算,发现元封七年(前104 年)十一月甲子日夜半正好是合朔、冬至,这是改历法的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望皇上不要错过。”

汉武帝听了异常兴奋,捋着黑长的胡须说:“你太聪明了,没想到你一个史学家居然精通天文,朕赞同你的建议,不过改历建元,这可是朝廷大事,明日早朝时让大臣们议一议,朕再颁旨改历。”

第二天早朝,汉武帝对众人说:“昨天,太史令司马迁建议改历法,众大臣可以提出意见,司马迁你把你的建议向大家说说。”

司马迁出列,然后说道:“微臣鉴于晦月见,弦望满月现象增多,且月相与历法不符,考虑到秦朝沿用下来的历法应改变了,否则与四季不合,与农业生产不适应。建议以正月为岁首,并纳入二十四节气。”

大臣们听了都非常赞同。

这时,太中大夫壶遂出列奏道:“皇上,太史令所言极是,老臣极为赞同,秦朝的颛顼历已沿用百年,误差太大,历纪已坏废,宜改正朔。”

太中大夫公孙卿也出列奏道:“启禀皇上,臣也以为历法早该改了,太史令的建议非常好。”

其他大臣们也都表示赞同,于是汉武帝宣布:“朕同意改正朔,制新历,着太史令司马迁主持改历,太中大夫壶遂、公孙卿加入协助,并诏告全国郡守推举天文、历数学者参与改历,宰相及各卿要多支持。”

众大臣高呼:“皇上圣明。”

从此,司马迁进入了紧张的改历工作之中。编制历法,是一项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细致地观测天象、计算、核验以及制造仪器等,由于人力不足,于是募选通晓天文历法的治历官邓平、长乐司马可、酒泉侯宜君以及民间治历者方士唐都、巴郡落下闳等二十余人加盟,重新议造历法。

在专家中,历数学家落下闳是主要的造历者。落下闳是阆中人。

从小他就醉心于天象观察,并且在家乡小有名气,后来经同乡、太常令谯隆和太史令司马迁推荐,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与当时的官家天文学家唐都、邓平一起研制历法。

在改历过程中,他们经常发生激烈的争论。民间天文学家落下闳与邓平、唐都等二十多人以及官方的公孙卿、壶遂和司马迁都各有方案,相持不下,最后形成了十八家不同的历法。

经过一年的工作,汉武帝经过仔细对照比较,认为落下闳与邓平的历法优于其他17 家,就予采用。于元封七年(前104 年)颁行,并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因而新历又称为“太初历”。

太初历在行用后,受到包括司马迁、张寿王等人的反对,张寿王甚至提议改回到殷历。然而孰优孰劣,还要以实测为准。为此朝廷组织了一次为期三年的天文观测,同时校验太初历和古六历的数据,结果表明,太初历更为符合天象。从此太初历便站稳了脚跟,而且一直使用了187 年,也就是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 年)至汉章帝元和元年(84 年)。

为了表彰落下闳的功绩,汉武帝特授他以侍中之职,落下闳却坚辞不受,而邓平则被任命为太史丞。

太初历的公布,标志着汉王朝“受命改制”的完成。太初历每年是365.3851539 日,一朔望月等于29.4381 日,一昼夜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12 个时辰。这是我国历法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

易服色和改正朔一样,“易服色”即更易衣服、车马的颜色,是新王朝应天承运而改制的重要内容,源于“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创立的。

邹衍将“阴阳说”和“五行说”糅合在一起,借以说明天人感应和天道循环的理论。邹衍宣称,凡是人类的各项活动,都和阴阳五行相通,并互为影响,由此引起各种的变化。所说的“五行”,就是土、木、金、火、水五种物质,“五行相生相胜”。“相生”就是互相辅济,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胜”就是互相克损,如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

“五德”就是五行的德性,即土德、木德、金德、火德、水德。五德不仅是相生相克的,并且还是终而复始循环的。人间的每个王朝,都必定是得到五德中的一德,并由上天显示符应。这个王朝根据所得的五行之德的性质,制定本王朝的各种制度。

当一个王朝德衰之后,肯定被另一个克胜此德的新王朝取代。而新王朝兴起的时候,上天也要显示符应,某个君主认识到符应的含义,便要依据本王朝所受的五行之德的性质进行改制,是为“顺天承运”,成为受天命者。

邹衍的“五德终始说”深受各国统治者的推崇。秦始皇根据邹衍的学说,确认秦为“水德”。所以,依照水德之性进行改制。如改正朔,以建亥之月为岁首;颜色尚黑、衣服、旌旗均用黑色;与水德相应的数是六,所以符传长度、法冠高度各为6 寸,车轨宽6 尺;水德主阴,阴主刑杀,因而尚法严刑。

汉高祖刘邦出身于下层平民,不懂五德终始之说,加之匆忙建国,来不及制定新制,所以认为也是获水之德。承袭秦制,色尚黑。汉文帝时,汉建国已二十余年,新王朝的统治日益巩固。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秦朝的旧制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汉文帝前元年(前179 年),太中大夫贾谊向汉文帝上奏道:“请改正朔、易服色、定官名、兴礼乐、以立汉制,更秦法。”

十余年后,鲁人方士公孙臣根据五德循环的理论,上书汉文帝说:“汉朝获得的是土德,应该改用新的元年,根据土德改正朔,易服色。汉获土德,上天一定会示以符瑞,这种符瑞当是黄龙出现。”

汉文帝将这事交给丞相张苍办理。张苍精通乐律和历法,认为公孙臣是胡言乱语,不加理睬。

汉文帝十五年(前165 年),黄龙果然在成纪县出现,张苍因为失误而辞职。汉文帝任命公孙臣为博士,并任命他与其他一些饱学之士论证汉得土德的观点,主持草拟改正朔、易服色的方案。这时汉文帝正宠信方士新垣平,新垣平也积极主张改正朔、易服色、巡狩、封禅等事。

但是没多久,新垣平因其骗术暴露而被杀。从此,汉文帝对改正朔、易服色之事再不感兴趣。汉文帝虽然没有实行改正朔、易服色等改制之事,但却为汉武帝的改制奠定了思想和舆论的基础。

汉武帝在“改正朔”的同时,根据“五德终始说”,采纳了公孙臣的论断,认为汉获土德而受命。秦为水德,汉以土德克水德而代秦,乃是“应天承运”。这样就为汉代秦、改易秦制找到了理论根据。

汉既为土德,土黄色,所以易秦尚黑之色而尚黄,衣服、旌旗、车马均以黄色为最尊,这就是“易服色”。与土德相应的数是五,因此“数用五”,如官吏的印章刻文都用5 个字,丞相之印文为“丞相之印章”,诸卿及郡守、相印文不足5 字者,以“之”字补足。

汉武帝在改正朔、易服色之外,还定官名、协音律、定宗庙百官之仪等,作为国家的定制,永垂后世。置年号也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重大举措。自古帝王未有年号,凡记年皆以元、二、三……记数。如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二年、周平王五十一年,秦王政元年、秦王政二年……秦始皇帝二十六年、秦始皇帝二十七年,等等。

每个新帝王嗣统,要重新纪年,从元年开始,故称为“改元”。每个帝王的纪年,一贯到底,中间不改元。汉文帝受方士新垣平的迷惑,中间改元一次,称前元、后元,开帝王纪年改元的先河。汉景帝改元三次,史家称其纪年为前元、中元、后元作为区别。汉武帝即位以后,因袭父、祖纪年的方式,仍以元年、二年、三年……为数。

到了汉武帝第二十七年时(前114 年),主管纪年的官员向汉武帝建议道:“纪年应该根据上天赐降的祥瑞现象来命名年号。不应当以一、二、三累数计算。”

天子受命于天,在汉武帝统御天下之年,天不断降祥瑞,是对天子政绩的肯定。以祥瑞命名年号,正是“天人感应”的表现。汉武帝认为非常在理,欣然采纳了这一建议。

因为在汉武帝二十五年时(前116 年),汾阴出土了一个大铜鼎——鼎是王权的象征。汉武帝认为这是天降祥瑞,所以就将出鼎之年定为元鼎元年,汉武帝第二十七年则为元鼎三年(前114 年)。由后向前追,将即位以来的纪年,分别命以年号。因为自古以来帝王没有年号,初建年号,所以第一个年号曰“建”。

建元共6 年(前140―前135 年)。建元六年(前135 年),长星见于东方,光长竟天。所以第二年改元,二元曰“光”。元光共6 年(前134―前129 年)。

当时汉承秦制,从水德,水德之数为六,六数满则周而复始,因没有明显的“祥瑞”,因此三元曰“朔”。

朔者,始也,言更为初始。元朔共6 年(前128―前123 年)。次年(前122 年)冬十月,汉武帝巡幸雍,祭祀五帝,获得了一只独角兽,有人附会为“白麟”。麟为神兽,它的出现被视为天降祥瑞,所以此年改元,四元曰“狩”。

元狩共6 年(前122―前117 年)。五元则曰“鼎”,元鼎共6 年(前116―前111 年)。次年(前110 年)夏四月,汉武帝始登封泰山,所以此年改元,六元曰“封”。

元封共6 年(前110―前105 年)。次年(前104 年)夏五月,汉武帝改正朔,初用夏正,并以正月为岁首,所以此年为改元,七元就曰“太初”。

太初共4 年(前104―前101 年)。次年(前100 年)第八次改元曰“天汉”。时连年大旱。《诗经·大雅》有《云汉》一诗,赞美周宣王遇旱灾修德勤政而能致雨。所以改年号为“天汉”,以祈求甘雨。天汉共4 年(前100―前97 年)。

次年(前96 年)第九次改元,曰“太始”。言**涤天下,与民更始。

太始共4 年(前96―前93 年)。

次年(前92 年)第十次改元,曰“征和”。言征伐四夷而天下和平。

征和共4 年(前92―前89 年)。

次年(前88 年)第十一次改元,曰“后”。后元共2 年(前88―前87年)。后元二年二月,汉武帝死。汉武帝始创年号,为以后历代皇帝所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