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仇隙门”中有一则故事说:
王羲之一贯看不起王述。王述晚年在社会上的声誉越来越高,王羲之更是愤愤不平。王述在会稽郡时母亲亡故,就住在山阴县料理丧事,王羲之当时取代他成为会稽内史,多次说要去吊丧,却就是一天天拖着没有结果。后来登门自相通报,主人已经哭了起来,他却不进去会面就走了,以此来凌辱王述。从此二人深结仇怨。再后来王述出任扬州刺史,王羲之还在会稽内史任上,王述却成了他的顶头上司。起初得到这一消息时,王羲之曾派一名参军到朝廷去,请求把会稽郡从扬州分化出来,成立越州,结果派去的人领会错了他的意图,深被当时的名流所讥笑。王述密令部属数说会稽郡诸多不法行为,因为原有仇怨,让他自己采取相宜的办法处置。王羲之于是称病辞去郡守之职,因愤慨竟至命终。
这段故事虽短,但基本上把王羲之的晚年生活,特别是晚年的职场生活情况交代清楚了。可以看到,因为王羲之的嫉妒之心以及无礼行径,再加上造化弄人,所导致的“二王交恶” 事件直接改变了书圣晚年的生活轨迹和心情,他是“以愤慨致终”的。不过,这段时间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必须关注,那就是发生在晋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之初,王羲之在会稽内史任上主导组织谢安、孙綽等四十余人参加的兰亭雅集,成就了被后人称之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述服母丧结束以后代替因北伐失败而被废为庶人的殷浩担任扬州刺史是在永和十年,这时他们已经交恶,而天下第一行书业已产生,王羲之在文章中所发出的人生感喟倘以当时他自己所处的环境来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王羲之晚年的称疾辞职,是在永和十一年三月,在《晋书·王羲之传》中还记载说,他专就此事到父母墓前起誓,以表明自己的决心和痛楚之情,还有就是埋怨自己的儿子们不如王述的儿子王坦之有出息,所以才导致自己和王述有了很大的差距。可见他的内心是非常痛苦的。
王羲之辞职之后的生活在《晋书·王羲之传》中亦有较大篇幅的记载。他那时和吏部郎谢万关系很好,有事无事就会写手札与他,实在也像今天的人们喜欢发微信通报自己的生活情况一样,选录两条可以看看。“顷东游还,修植桑果,今盛敷荣,率诸子,抱弱孙,游观其间,有一味之甘,割而分之,以娱目前。虽植德无殊邈,犹欲教养子孙以敦厚退让。或以轻薄,庶令举策数马,仿佛万石之风。君谓此何如?”“比当与安石东游山海,并行田视地利,颐养闲暇。衣食之余,欲与亲知时共欢宴,虽不能兴言高咏,衔杯引满,语田里所行,故以为抚掌之资,其为得意,可胜言邪!常依陆贾、班嗣、杨王孙之处世,甚欲希风数子,老夫志愿尽于此也。”大致也就是和儿子王操之从会稽蕺山搬家到了金庭,和许询、支遁等名士游山玩水,修服药石,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这样的生活大致有六年之久,他就死了,活了五十九岁。在他死后,朝廷赠他金紫光禄大夫爵位,儿子们遵其遗嘱,还是拒绝了。
王羲之在当时的声名,虽然显赫,但并不如后世予他的耀眼与炽烈。就说他写的《兰亭集序》,在《世说新语》“企羡门”中有记载说,当他得知有人以之与石崇的《金谷诗序》相比,他就流露出非常欣喜的颜色。《金谷诗序》早它半个世纪,我们现在几乎就不知道还有这样一个伟大的作品。再说他“书圣”的得名,大多是来自于梁武帝与唐太宗等人的极力推崇才有的,最早亦应该是唐以后的称誉。尽管如此,从客观上讲,以王羲之为代表人物的魏晋帖学行草流美书风至今仍然是中国书法史上抒情尚韵文人书法的高峰和典范,从笔墨技法到神采意韵都达到了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王羲之已然是不朽了。
原文
【仇隙36·5】王右军素轻蓝田,蓝田晚节论誉转重,右军尤不平。蓝田于会稽丁艰,停山阴治丧。右军代为郡,屡言出吊,连日不果。后诣门自通,主人既哭,不前而去,以陵辱之。于是彼此嫌隙大构。后蓝田临扬州,右军尚在郡,初得消息,遣一参军诣朝廷,求分会稽为越州,使人受意失旨,大为时贤所笑。蓝田密令从事数其郡诸不法,以先有隙,令自为其宜。右军遂称疾去郡,以愤慨致终。
【仇隙16·3】王右军得人以《兰亭集序》方《金谷诗序》,又以己敌石崇,甚有欣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