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的本分(1 / 1)

《世说新语》“德行门”中记录了一则殷仲堪的故事,今天读来仍然会让人感慨系之。故事说殷仲堪刚刚做了荆州刺史的时候,正赶上水涝灾害,庄稼欠收,他吃饭常常用的只是五碗盘,此外别无菜肴。饭粒掉在盘间席上,就马上捡起来吃掉。这样做,虽然是有意为他人做表率,但也是自然朴素的本性使然。他经常对晚辈们说:“你们不要以为我受命担任了一州之长,就认为会丢弃平素的志向,现在我坚守此志,是不会改变的。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怎么能登上高枝就舍弃根本呢?你们要记住这一点。”

殷仲堪是东晋末年的重要将领,要以历史坐标来定位,在辈分上,大致和王羲之的子侄辈们在一起玩。《世说新语》中关于他的故事有二十二条之多,有些故事也很著名。就说他任职荆州刺史这件事,在“识鉴门”中就有记录说,这应算是破格提拔。刺史王忱死了,朝中好多权贵都盯着这个岗位,殷仲堪这时,是黄门侍郎,整天在晋孝武帝司马曜身边行走,皇帝呢,也想用自己的心腹之人,于是就决定让殷仲堪出缺。而在外人眼里,殷仲堪虽居机要部门,但资历浅,名声小,朝廷怎么也不会让他任职这么重要的岗位。王珣也有这样的意向,就多次从他那里打探人选消息,殷仲堪却总是虚与委蛇,不交底与他。等诏书出来,王珣生气地对他身边的人说:“哪里有以黄门郎身份而接受如此重任的!仲堪这样被举用,是国家灭亡的征兆!”不过殷仲堪这人,还是有些清名的,房玄龄在《晋书》中说他“能清言,善属文”,也说他“素无戎略”、“多疑少决”,是典型的读书人性格。他的结局也不好,后来在朝臣内乱中,举兵被好朋友桓玄袭击,逼他自杀了。他的儿子殷简之把他的尸体运到京城,埋葬在丹徒,就居住在墓侧守孝。刘裕举起义旗讨伐桓玄,殷简之就带领家丁门客投入了义军,追杀桓玄。桓玄死了,殷简之生吃其肉方才解恨。

在文首引用的故事中,关键还在于殷仲堪最后说的那句话,“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不能因为环境或职位的改变,就把读书人的做人准则弄丢了,还是要守住底线。他对自己的定位是准确的,“士”。何谓“士”?在《论语·子路》篇中子贡曾经向孔子提出过类似的问题,孔子回答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既有道德品质方面的要求,又有处事能力方面的标准,才能成就一个“士”。不过这个词语,历来衍变较多,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凡九品以上官吏及得到中正品第者,皆为士,否则为庶。一般来说,士,就是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统称,是脱离了生产劳动的读书人。作为知识分子,作为官员,殷仲堪还是有着自我清醒的意识和人格操守定力。

这极容易让人想到方志敏烈士写的《清贫》一文,“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是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如殷仲堪所谓的“贫者士之常”,都应该是同样的道理。但翻开史书,观照时下,我们看到这样的句子,何尝不像是在听人说着梦话,可见梦话是多么的珍贵。

斯大林曾经对他新提拔的官员说,不要以为你们的职务提高了,你们的智慧就增加了。显而易见,随着职务和环境的改变,在历朝历代,官员们能够坚守平素的志向,守住读书人固有的甘于清贫的本分,不利令智昏、仰慕浮华,就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了。

原文

【德行1·40】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闲,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识鉴7·28】王忱死,西镇未定,朝贵人人有望。时殷仲堪在门下,虽居机要,资名轻小,人情未以方岳相许。晋孝武欲拔亲近腹心,遂以殷为荆州。事定,诏未出。王珣问殷曰:“陕西何故未有处分?”殷曰:“已有人。”王历问公卿,咸云:“非。”王自计才地,必应在己,复问:“非我邪?”殷曰:“亦似非。”其夜,诏出用殷。王语所亲曰:“岂有黄门郎而受如此任?仲堪此举,乃是国之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