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编《经史百家简编》
具有通史性质的古文选本,本来就很多,再加上历朝历代所编的具有断代性质的古文选本,用汗牛充栋来形容,也并不为过。仅就前者而论,读书人心目中觉得好的,《昭明文选》、《古文辞类纂》、《古文观止》三种,应该说都过了历史这一关,而曾国藩选编的《经史百家简编》,也应该为我们所熟悉。
这部书的形成,我翻阅了曾氏在咸丰十年、十一年(公元一八六零、一八六一年)的日记,基本上弄清楚了。他最初选编的书,主要参阅了李申耆所选的《骈体文钞》,称《经史百家杂钞》,收文八百篇上下,分为三门十一类,即著述门三类,告语门四类,记载门四类。选编的原则,在咸丰十年三月十七日日记中云:“吾尝取姚姬传先生之说,文章之道,分阳刚之美、阴柔之美二种。大抵阳刚者,气势浩瀚;阴柔者,韵味深美。浩瀚者,喷薄出之;深美者,吞吐而出之。就吾所分十一类言之,论著类、词赋类宜喷薄;序跋类宜吞吐;奏议类、哀祭类宜喷薄;诏令类、书牍类宜吞吐;传志类、叙记类宜喷薄;典志类、杂记类宜吞吐。其一类中微有区别者,如哀祭类虽宜喷薄,而祭郊社祖宗则宜吞吐。诏令类虽宜吞吐,而摄文则宜喷薄,书牍类虽宜吞吐,而论事则宜喷薄。此外各类,皆可以是意推之。”编成之后,朝夕校阅,又觉得八百篇未免太多,不足备简练揣摩之用,于是每类选“经”一篇,“史”及百家文三篇,凡十二类,共四十八篇,辑录成册,这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史百家简编》了。这部书,成了其弟曾国荃及子侄们的家庭教育速成教材。曾氏为此书倾注了大量心力,日记中的文字,有相当部分是和这部书相关的。
这本《经史百家简编》,广西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八年五月第一版,由梅季译注,插页有周谷城先生题字:“经史百家简编注译”,看来最初的书名也应加上“注译”二字的。梅季在《前言》中总结这部《简编》的特点说是文体全,内容广,约而精,经世致用。这是很中肯的。尤其是“经世致用”四字,真是说到了曾氏的痛痒之处;至于内容,以曾氏之雄才大略和眼光,政治、哲学、军事、经济、法律、科技、文化、教育、文学、历史和地理等,皆所涉及,是不奇怪的。其实和《古文观止》相比,最大的区别还在于《简编》是以文体编排的,而《古文观止》是以历史分期为序编排的。
毛泽东主席一九一七年八月廿三日致黎锦熙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这种“服”,更多的是军事上的、政治上的,是政治家的心有灵犀。而蒋介石对于曾氏的推崇,则是天底下人都知道的事情了。读全本的《曾国藩日记》,常让人生钦敬心、恐惧心。曾氏的外示儒术,内用黄老的一套,真是千古一人了。他终生都在苦行僧般地实践着他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术。他的眼光关注的是经邦治国的大事,因而他也曾讥笑明归有光的文章没有大题目。他的《简编》,说实话,读起来是有些“闷”的,因为他是以政治家的眼光来编这部书的。作为政治家,他是缺乏毛泽东主席那种能够写出“寂寞嫦娥舒广袖”的浪漫的诗人气质的,“闷”一点,也是不奇怪的。
但不读读这部《简编》,又怎么能感受到它的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