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的理念(1 / 1)

与书为徒 理洵 485 字 4个月前

一九九七年三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有一套学术随笔文丛,第一辑收录了胡绳、苏星、戴逸、董乐山、钱伯城、黄裳、张岂之、冯其庸、金性尧等九位学人的学术随笔集子,我只购得黄裳的《妆台杂记》以及金性尧的《饮河录》。最近在读黄著,翻看该社的《出版前言》,觉得编辑的理念,于世道人心还是大有裨益的,仅抄一部分如下:

“《文丛》的篇幅,每本大致在15—20万字之间,以免篇幅过大。这样既促作者慎重选文,以保证该书的质量和特色,同时也便于读者阅读并减轻购书时的负担。

《文丛》各集所收文稿,以散见于报刊上发表过,既有价值而读者又难寻觅,以及未曾发表过的文稿为主。对已结集出版过的文章,尽可能不选。此乃针对时下某些结集出版过的同类读物,同一作者相同的文章,刚编入此书,旋又编入彼书,读者对此已深为不满,《文丛》将尽量避免这种重复出版的现象。”

看新近由海豚出版社出版的钟叔河《记得青山那一边》的小引,其中的文字似乎也有关乎编辑的理念的问题,且相互勾连,好在不长,也大部分抄写下来:

“二十多年前自己做出版,所出《凤凰丛书》、《风土丛书》和《人人文库》都是小开本;连《走向世界丛书》和周作人的书,原来印的也是薄本子,后来‘上头’要送展,要参评,才厚起来。我于此类活动向不热心,当了五年总编辑,从未参加过一回,‘上头’叫去也不去的。

如今书本越做越大,越做越厚,越做越华丽,恐怕与书的功能转换有关。过去的书是给人读的,轻便一些总比笨重一些好;如今的书渐变为礼品和摆设,外观和‘分量’就成‘首选’了。此虽只是社会文化嬗变现象之一端,却也关系世道人心,未可小视。吾侪小民却管不着,实在也无须多管。

现在还关心的是,自己的散文若能印成小开本,一只手可以久拿,卧读就比较方便了。当然装订还得讲究,无论翻开哪一页,都要能伏伏贴贴,不要一松手就自动合拢来。如果读时得一直使劲按住书页,指头儿告了消乏,读书之乐便真的只能‘何处寻’,寻也寻不到了。”

书籍的出版,作者是重要的,而编辑,似乎就更重要了,只有高水平的作者和编辑才能做出高质量的书籍。编辑的理念中,总是须把自己也当做读者一般而去编书,去坚守编辑应有的艺术水准和原则,而不是要从读者和社会索取什么,才能把事情做好。从抄录的文字中,是能看出一些精神的,要再去说,真是画蛇添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