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生意人最忌买书、看书,甚至叫小孩读书不叫“去读书”,而叫成“翻课本去”,何故?细究起来,书者,通“输”也,试问输本的生意,谁人想做?何人敢做?然翻遍了古文通假辞典也没能找到“书通输”的渊源,惜哉,惜哉。
可是,即便辞典上有“书通输”的影子又如何呢?生活中碰书便意味着生意千疮百孔、出血倒霉了?由此断定,生意人在搞迷信无疑了,其甘当红娘,自作多情地为“书”与“输”牵线,生意场上尽可高谈阔论,私底下对书籍却敬而远之,殊不知,当初不念书,后来如何识字、如何懂得商道、如何有高谈阔论的资本?故谓之曰:过河拆书、翻脸不认书也。
当然,传说毕竟是传说,我们有理由相信精明强干的当代商家是信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
作为思想、知识的载体,书一来到世上注定会影响个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赞成书之内容的有之,反对书之内容的有之,既不赞成且不反对的也有之,其赞成或不赞成、反对或不反对的态度,都有可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力量!君不见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本《黑奴啸天录》(后译《汤姆大伯的小屋》)批判农奴制度、唤醒国人民主平等意识、促进国家大一统乎?
多读书吧,读好书!
为人师者,对他讲“多读书读好书”似乎多此一举,盖师者对书再熟悉不过了,其日常备课、上课、再备课、再上课……,焉逃得开书之“魔爪”?教师自己不读书,怎去教学生读书?书便是他们的武器,书便是他们的饭碗!然则教师可曾自问:我的专业知识是否够深?除了“语文数学”我还懂其它的么?我的精神视野宽阔么、丰富么?整日围着“语文数学”打转能保我不头晕么?业余时间打扑克能比看书获益更多么?
嗟夫,专业书固须深研,“闲杂书”亦不可不究!
“闲杂书”不似专业书,它不直接同工作挂钩、不直接指导工作,但它以其丰硕的知识储备、宽厚的人文关怀,给专业工作予有效支援,弥补了“专而不博”、“庄而无趣”的缺陷。从这点意义上说,“闲杂书”杂而不闲!
那么,何谓“闲杂书”?这恐要因人而异了——因人的兴趣而异。君不见有人崇古,有人拜今,有人喜天文,有人爱地理,有人重文史,有人攻哲理,有人阅小说,有人读散文,有人弄琴棋书画,有人搞诗酒花茶……邱先生总结曰:能扩充知识、陶冶情操,直教人心情愉悦、怡然自得的即是“闲杂书”。
然则生命有限,书海无涯,人不可能也没必要啥书都看,我们须在参差不齐、良莠不一的书海中取精弃粕。对此,鄙人坚持“两不看”:没真情的不看,没幽默的不看!盖作者不动真情便无从切实体验生活、无从关心民间疾苦、无从由衷折射心声,充其量只能做些表面文章、做些浮夸文章、做些拐弯抹角的软骨头的娘娘腔文章!而作者不懂幽默,则好比做菜不懂添油加醋,使得该菜平淡无味,丝毫吃不出个酸甜苦辣来——即便有慷慨激昂入木三分的观点,倘无通过幽默的手法表达,而道貌岸然地弄作一本正经,谁人爱看呢?谁敢保证看后不会落得个理解不深或误解的下场?呜呼,好好的文题糟蹋了也,浪费了也!
已故作家巴金在其《随想录》中反复倡导“讲真话”,关于这点,鄙人纵使掉光了牙白满了发也要拄着拐杖战战兢兢地支持!然鄙人又认为,尽责的作者在把话讲真的基础上,还当把话讲活、讲风趣——唯有如此,读者才能在漫漫书海中品尝出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