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如果说人对死亡的焦虑是一个圆圈,那么对命运的焦虑就是在这个圈子里起作用。死亡对人的威胁就是绝对的,而命运对人的威胁却是相对的。命中的生死、贫富和一切遭遇,之所以要以一个“运”字跟着,就是因为从单个的人来说,具体的遭遇有着很大的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
正如P·蒂利希博士所言:人们可以指出我们时间性存在的偶然性这个事实,即我们存在感动此时而非彼时,始于某一偶然时刻,止于某一偶然时刻,具有在质上与量上都是偶然性的诸多体验。人们可以指出我们空间存在的偶然性(我们发现我们在此处而非彼处);指出我们自己和我们由观察周围世界的那个地点的偶然性;指出我们观照的现实即我们的世界的偶然性。两者(我们时间性存在的偶然性质与我们空间性存在的偶然性)也可以不是这样而是别样:这就是它们的偶然性与这偶然性产生出来的对于我们空间性存在的焦虑。
人们可以指出在原因上相互依赖的偶然性,其中,人只是一部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种偶然性都来自我们世界的变迁,来自我们自我深处那些隐匿的力量。偶然性并不意味着不受因果性制约,而只是意味着那决定我们存在的原因没有最终的必然性。这些原因是被给定的,不能按逻辑推导出来。
曾有这么一件事情:一个十岁的小孩,在一次同哥哥骑车去郊外的旅途中出了祸事。不过他并没有死,而且是完完整整地活了下来。
那天,他们把车子骑得飞快,在他们面前,道路却极窄,当他发现意外时,一切都已经晚了,根本来不及刹车。一大扇钉满钢钉的木板架横在窄窄的道路中央,那是附近一个农场拆掉的,来不及搬走的废料。当然,他并不知道,因为当时几乎来不及做任何反应,他的车便重重地撞在正面,一颗大钢钉刺穿了他的头颅。他的哥哥在后面刹住了车,不过哥哥吓坏了,不知所措……可不是吗?我们在生活中不是常常要面对突然而来的危机而恐惧和无奈吗?当我们被穷困潦倒压得喘不过气来时,当我们看到终于寻到一线曦光又被乌云吞噬时,当我们的命运被扼住了咽喉时……我们确实没有丝毫办法。我们被偶然地掷入整个因果关系的网罟。我们在每一刻都偶然地为这些关系所决定并在最后那一刻为他们所抛弃。
命运的这种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便是命运的不可穿透的神秘圈。在这不可穿透的神秘圈中,人们总会有许多无法解决的悲愁苦难,也总有一些无法超解的恶行不义,当然也总会有狂喜、有欢乐和令人膜拜的善行,命运就站在我们遭遇和体验这一切的后面。当他站在悲观苦难、恶行不义与偶然事故对于我们肉体和灵魂的存在之力所施加攻击的后面时,焦虑就会通过它们紧紧地攫住我们。
我们将如何才能摆脱命运对我们的威胁呢?宗教给我们揭示的“悲智双修”襟怀,使我们能够体悟到人间不幸苦难的集体性,进而了悟人类命运的共同性,得出人类必须借着同情共感相互结合,且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化解人间的不幸苦难。
大凡上世纪上半叶出生而又有过算命经验的人都知道,那些“算命师”,总会千遍一律地重复着这样一句话:小时候,你一定很苦……到了中年以后,时来运转……这是一种集体性的苦难,不过是被“算命师”钻了空子。让去算命的人敬服地点着头:可不是,我小时候确实苦。然而关心历史的人就会知道,那一代人,又有谁小时候能不苦呢?
我们可以指责宗教其它方面的虚伪性和欺骗性,但从这一点来说,他揭示了人摆脱不受命运威胁的途径,这就是必须把自己置于集体之中。当然,这个集体外延可大可小,可以是团体,可以是国家,可以是整个人类。很明显,他的外延越大,层次便越高,就越不容易受到命运的威胁。
搞桥梁工程的人都知道同济大学校长李国豪那三本很有价值的科学专着,却很少人知道,这三本专着是李老身陷阴暗的隔离室写的。本来就在研究桥梁工程,突遭恶运(“文革”来了),却不能一心去做自己的事。国家需要好的桥梁,入狱也要研究。不把自己置身于国家集体之中,实在是不可能办到的事。
许多自以为有些小聪明的人,一听到国家、集体这些个词就嗤之以鼻,感到在新世纪来谈这事有些可笑。殊不知,大的勇者,只有心里装了这些词才成其为勇,所谓怯于公战勇于私斗的“勇”,实际上是勇不了的。勇字的背后是需要精神来支撑的,这精神的底蕴便是一腔的正义,明确的目的,崇高的理想,否则勇是来不了气的,结果便也没有了勇。
至于来至于命运的威胁,要与命运的威胁来斗争,更是离不开“集体”、“国家”及至“人类”、“世界”这些词儿。
宗教了悟人类命运的共同性,寻到了耶稣的“受难”精神。勇者了悟人类命运的共同性,寻到了迎战命运的力量。结果:
勇者一方面能极端地藐视命运对自己的威胁,在恶运面前仍干自己认为该干的事,二方面能随时感到自己力量的强大而拥有正义,坚定战胜命运的信心。
命运相对的威胁之所以存在,原因是有死亡这个绝对的威胁做它的背景,没有死亡伫立在其后,命运就不会产生不可逃避的威胁。
将自己置身于集体、国家乃至人类的人,在生命观上,同将自己置身于家族、民族的人一样,认定自己强大而拥有正义,所以能藐视死亡,在集体、国家,直到全人类中看到自己生命的延续,因为自己拥有正义而在心灵上享受着无比的优越感而能笑对死亡。在现实生活中,这方面的例子实在不少。
对大多数人来说,死亡是令人惧怕的,当我们遇到偶然的厄运而又根本无法应对的时候,我们只能“认命”,只是因为又不甘于死亡,所以又要去求生,在认命中求生,在认命中与命运抗争。
6、
生活对大多数人是不平等的。在这个世界上,命运好的人,毕竟只是少数。所以,是认命还是与命运抗争,是一个人生存的意义所在,也是一个人的成败之所在。
明太祖朱元璋早年应该是属于命运极不好的人。他出生在安徽乡下最穷的一个村寨,连学前班也没上过。更有甚者,伴随他长大的:是一路下来的天灾、人祸、瘟疫,刚满十七岁,他的父亲、母亲、兄弟都一一死光光。
生活对身陷困境而又没有什么特长的人总是格外残酷,没有人理他,没有人帮他,当然更没有人尊他敬他。无依无靠、孤苦零丁的他,只好背井离乡、四处漂流,希望能找份工作,能挣点钱,能有个好的发展,有朝一日,有人搭理自己、帮助自己、尊敬自己。可是,在那天灾人祸齐头并进的年头,许多初中、小学生都找不到工作,况且他一个乡下来的近乎文盲的农民工?到处流浪、辛酸又凄凉,工作还是无望。一个大小伙子,总不能活活饿死吧?见一座寺庙,朱元璋双眼一亮,暂时无奈,且去先当回和尚。
从古到今,满世界的主儿们都要求你得有利用价值。也就是说,除了你的花销,还要帮他赚到钱,不然他又靠什么维系主儿的身份?为此,你必须替主儿提供超出你花销的工作绩效。方丈也是个主儿,也得维系自己主儿的身份,和尚们当然也得有绩效。方丈给他一个职务,叫化缘僧又叫游方和尚;朱元璋就得四处去讨钱讨饭,创造效益来奉献“佛祖”。这份工作好象有点苦、有点累、有点窝囊、有点没意思也有点太没前途。可是, 苦累却能锤炼人的坚强意志,太没意思的生活往往会给你以后最有意义的事业提供宝贵的经验。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自古英雄多磨难”更是这么来的。问题是你能否“吃”得下这苦,经得住这磨难?因为苦难总是象烂泥,对陷进去的人从来就毫不留情,它会不断地吞噬你,一直要把你完全淹死为止。
天下那么多好工作,都没朱元璋的份。这还不算,一场大火又将皇觉寺烧了。可怜的朱元璋,连个讨饭的差事也做不成。人到了这个地步,当然还是有许多路可以走的。
朱元璋思之再三,从普渡众生的和尚走向大开杀戒的士兵。从这以后,朱元璋要面对的,便不再是什么苦、累、没意思,而是得去搏击、去拼命、去出生、去入死。这是一种最无奈的人生,也是一种最经典的人生。无奈因为随时可能死,经典因为随时可能赢,就象现在商机最大的风险投资。投资者很可能一夜暴富,也可能赔光血本跳楼成仁。茫茫人生几万年,时代的主流商机随着各个不同的时间段在不断地变换。在朱元璋刚长成人的那个阶段,对穷人来说,恰恰只有投军的商机无限,既可以不要分文资本,也没人看你的学历、职称或者是身份地位以及过去的表现。只是大凡入门容易的事情,你进去后其竞争的惨烈也当属空前。自然而然,在这无奈与经典之间,必然要冤死无数鲜嫩可爱的生命,让他们的鲜血染红极少数赢家荣誉的桂冠。
朱元璋,便是这极少数赢家中之一。打他闯进军营的第一天起,就象一股汹涌的波涛,突破一切阻挠,勇敢地、顽强地、坚定地一直向前。他做梦也不会想到要当什么皇帝,可他终于做成了皇帝。这除了他智慧地选择了时代的主流商机,具有勇敢、顽强、坚定的精神,也还要感谢生活最初给他的非常不平等的、万般困窘的、随时要置他于死的厄运的磨练。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与厄运抗争的结果:你吃得苦有多大,你的成功就有多大!关键是你能不能“吃”得下这苦?!
朱元璋出身卑微,又生不逢时,落到一个似乎不适于生存的困境,实在是比我们现在的求职或在职的人要悲惨万分,这困境使他饱受人世间的磨难。客观地讲,大千世界、营营众生中,似这般困境的人确实很多很多。问题是:这很多的人遭受了磨难就“忍”,而朱元璋却是将磨难“吃”下去。“忍”是非常痛苦的事,一个总在痛苦中的人,往往会对幸福中人产生不平、妒意,然后去诋毁、攻击。这一方面对改变自己的命运毫无益处,白白浪费了精力,另方面是增加了自己的痛苦,损害了自己的心智。
当年周瑜因不平诸葛亮事事优于自己,对天怒吼:“既生瑜,何生亮?”最后活活气死。大人物尚且如此下场,小人物后果更加不堪。朱元璋面对困境,遭受痛苦:他一方面乐于承受,二方面是尽力改变。朱元璋“吃”下了苦,将种种困苦皆藏于心里,心里有了底,明了人生世相,心就比较平和,对幸福中人,就只会倾慕、向往、看齐、加入,再无不平、妒意、困苦可言。譬如大家都看到贵极尊极威武之极的秦皇时:“彼可取而代之”,这不是朱元璋的意思;“大丈夫当如是耶!”这才是朱元璋心底的声音。
遥想当年,刘邦与项羽同见成功人士秦王出巡的侈华场面。项羽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话里充满豪气,明显露出不平与蔑视。“他秦王算个什么?我可以取代他。”而刘邦则是倾情赞叹:“大丈夫当如是耶!”话里有仰慕、尊敬,渴望也不乏豪气:“男子汉大丈夫,活在世上,就应该象他这样干番轰轰烈烈的事业,威震天下。”
这是个观念问题,也是个心胸问题,更是个智慧问题。中国最具智慧的圣人,强调智者要“见贤思齐”。遇见比你强的,比你好的,比你干出更大成绩的,你就要虚心向他学习,以他为榜样去努力,这才可以达到他那样的境地,取得他那样的成绩,争到他那样的“命运”。这就是朱元璋的为人处世,也是他功成名就的原因。当年,刘邦有这个观念,有这样的胸襟,有这样的智慧,结果,他成了最大的成功人士,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而项羽却只有满怀一腔怨气、怒气、豪气,自刎在金沙江畔。
朱元璋从不去忌恨那些佳境者,而是以成功的他们为目标去追求、去超越,从天差地别的境遇中吸取对自己发展有益的甘露,而扬弃一切与人与已有害的东西,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受”苦的人,因 “忍”的痛苦,在痛苦中萎缩了自己,瀛弱自己,憔悴了自己的心,终在内外煎熬中灭亡了自己;“吃”苦的人,因 “吃”的平和,在平和中壮大了自己,强雄了自己,滋润了自己的心,终在内外的滋补中升华了自己。
正因为这样,朱元璋的一切困苦经历,只是炼就了他适者生存,随风而起的能力。等等这些,原本是看不见出头之日的苦难,反使得朱元璋炼就了随遇而安、见机行事、从长计议、随风而起,这么一种战略家的修为。
朱元璋似乎一踏进人生就是这样:他没有现在,却懂得去创造未来!就这么,这个和尚为自己挣得一个成功的人生,争到了一个皇帝的名份。
大道理似乎人人都明白,关键是遇到具体的事又邪了道。这是因为:观念是心底感悟的积绽,改变起来很难很难;心胸更是一种见识和经验的长期拓展,非一日之寒;至于智慧,侧需要一种深刻的透视和灵性,需要正确的观念和广阔的心胸作铺垫,需要敢于抗争“命运”的勇气。
生活,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生活,欢迎成功者,尊重成功者,让成功者得到名誉和地位。只要我们懂得见其贤处思齐,见其不贤处弃之,能够正视命运,敢于挑战命运,将命运之剑握在自己的手中,凭了勇的智慧削去人生中的一切厄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