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你可以学着打理政事(1 / 1)

战国终结者 杨雪舞 1450 字 1个月前

第二天一早,神清气爽的吕不韦从梦欢的卧房出来,炯炯有神的双眼远眺北面的九嵕山。喜爱登山的吕不韦,曾不止一次地登上岚浮翠涌、奇石参差的九嵕山,静静地看着苍鹰在峰顶翱翔,听着百鸟在林间歌唱。这时,他望着众山环绕、突兀而起、刺破青天的主峰,心中倍感兴奋。他正颇有兴趣地观赏着,韩兴来了,说:“有个韩国人求见。”

吕不韦听了,鹰眼转动了一转,说:“让他在堂前候着。”

韩兴去了,吕不韦闭上双眼养了一会神,然后才缓缓地走到堂前。来人是个三十岁左右精瘦的男子,见了吕不韦,立刻双手一揖施礼道:“郑国拜见吕相邦。”

“你叫郑国?”

“正是。”

吕不韦听了不说话,只把一双鹰眼一动不动地瞅着他,那意思分明在说:有什么话,就快说罢。

“小人久慕相邦英明,今日特来投奔门下效劳。”

“你有什么长处?”

“小人精通水利工程。”

吕不韦听了,心中一亮。吃的问题,一直是秦国发展的一个大障碍。这么些年来,秦国连年征战,粮食是越来越吃紧。吕不韦实际地代行王权后,除了开疆扩土,他一直也正在考虑,如何解决水利问题,使秦国关中的田土能够旱涝保收,把秦国的粮食生产搞上去。吕不韦顿时来了兴趣,立即问道:“你既然精通水利工程,对秦国的水利情况是不是了解,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郑国对秦国的水利情况,有一定了解,也带来一个建议。”

“哦,快说说看。”

郑国听了,微微一笑,从怀里掏出一张秦国地图,指着上面的泾河说:“相邦请看,这是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出来,流往礼泉,然后再流进关中平原。你再看看,这关中平原,东西有数百里、南北有数十里,都是肥地,只是由于缺水,收成并不那么理想,遇上大旱之年,有时甚至颗粒无收,真是太可惜,也太让人心痛了。”郑国说到这里,惋惜地叹息一声,去望吕不韦。

吕不韦正把一双鹰眼罩住他,分明在说:不要叹息,快说你有什么想法。郑国见了,深解其意,于是接着说:“这问题,其实可以解决。你看这广阔的平原,正好是西北略高、东南略低的。如果你们秦国能利用这一有利地形,在礼泉县东北的谷口这里,修一条渠道,使这条渠道沿着北面的山脚向东伸展。这样一来,就可以形成一个自流的灌溉水系,灌溉着关中平原许多田土。”

“可以灌溉多少田土?”

“我粗粗地算了一下,起码也可灌田四万余顷。”

是这样啊!吕不韦在心里喊道,他简直高兴极了。这是怎么啦,事情都这么顺利,我刚解决了太后的纠缠,这水利的问题就又解决了!如真象这个郑国说得这样,秦国六十万大军的粮食就不用愁了,秦国一统天下的目标,就更有把握实现了。吕不韦这么想着,表面却不动半点声色,审慎地看了看郑国,然后肃然地说道:“不错,你想得很好。此事关系重大,待我想想,到时候再议。你既然有这样的特长,就留下来吧。”说到这儿,吕不韦大喝一声:“来人!”两侍从应声进来。

“给我把这位郑国先生安排好,不得有半点怠慢。”

送走郑国,吕不韦在大堂中慢慢地踱着步,想了很久,也想了很多。当他把这郑国的建议想得很透了时,还没来得及高兴,不知为什么,眼前竟突然浮出秦王那狠狠地一瞥来,心里由不得一惊。知子莫若父啊!我这个儿子,够狠、够毒、够聪明、也够手段,我让他恨上了,可不是好事情。可是,这又有什么呢?他不正是我一手造就出来的吗?作为一个君王,如果不狠、不毒、不够聪明、没有手段,又怎么能君临天下呢?“君临天下!”吕不韦在心里重复这四个字,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笑毕,自言自语地说:“我大商人吕不韦的儿子,将要君临天下!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事情?这普天之下的商人,有谁比得上我,又有谁能做出如我一般的这么一笔天大的生意?这么成功的生意!

苍天啊!我满足了,我应该满足了!纵然现在让我死去,我也绝对是心满意足了。我的政儿大了,正在努力学习,我还应该让他进入实践,学习打理国事。对,应该这样!我这就去与他讨论郑国的建议。这么做,可真是一箭双雕,他不是一直想自己打理国事吗?我遂了他的心愿,也可减缓他对我的恨,还遂了我的心愿。真爽、真爽啊!怎么就全是遇上爽快的事呢?吕不韦想到这里,满脸的欢喜,差不多是迈着舞步,往秦王宫走去。途中,他又想到秦王那狠狠地一瞥,不由也瞪大了眼睛说:“不要这样看我了,一切都已解决。要恨、要杀,你去杀嫪毐吧。我虽然尽了力把他整得够呛,可心里还是不舒服。”吕不韦一路这么想着,来到秦王的书房。秦王正在读书,见吕不韦进来,起身叫了他一声“仲父”。吕不韦听着,心中非常暖和,深情地望着秦王,待他坐好后,这才在他的下首坐下来,真诚地说道:“我今天来看你,是想与你商量一下韩国人郑国的一个建议。”

吕不韦说完,关切地注视着秦王。没想到,秦王的脸上却露出一种异样的神情。自从秦王登基后,吕不韦曾担心秦王少不更事,要想插手国事,把事情弄糟,因此多次扎嘱赵太后与秦王说清这个问题,让他一心用于学习。现在,秦王正在这么做了,吕不韦却来与他谈什么郑国的建议,因此有些不解。吕不韦很快明白了秦王的心情,笑了笑,说:“你现在知识已经学了很多,可以学着打理政事了。管理的学问,一边学圣贤的书,一边做一些决策的事,这样更可以事半功倍。”

秦王脸上闪出惊喜,兴奋地问道:“是吗?”

吕不韦认真地点点头,说:“是的。”

“我怎么来做一些决策的事呢?”

“我现在就把有关韩国人郑国的建议说给你听,你拿出一个处理的办法来。”

吕不韦缓缓地说着郑国的建议,秦王饶有兴趣、聚精会神地听着,完了吕不韦问道:“你认为这个建议可取吗?”

“我还不知道,我想先弄弄清楚,韩国人郑国为什么要跑来给你提这个建议。”

“你问得实在太好了!凡事要弄清缘由,这是做君王的品德。我先问一下,你知道韩国的情况吗?”

“知道一些。”

“说来听听。”

“韩国是我们秦国的东邻,孱弱不堪一击,我们大军东征,它又首当其冲。我想,它随时都有可能被我们秦国并吞。”

“说得好,说得太好了!”吕不韦兴奋地说:“秦王对韩国,真是了如指掌。你已经很了解韩国,对于这条修渠的好处你了解吗?”

“刚才仲父不是说过,这条渠修成,引泾水东注洛水,可灌田四万余顷田土,我关中为沃野,秦国再无凶年、得以富强。”

“是这样,说得非常好。可是,修这渠的耗费,你知道吗?”

秦王摇摇头。

“我告诉你,要修成这条渠,需要十多年时间,得耗费秦国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这样一来,不是影响秦国眼前的发展、尤其是东征六国。”

“秦王,你真了不起。这事你看的很准,韩桓王就是担心秦国力强,大举攻秦,才派郑国来献策。”

“仲父是说,郑国是韩国派来的。”

“是的,他一定是韩桓王派来搞‘疲秦’策略的间谍。事实一定是这样。你说,我们这条渠还修吗?”

秦王听了,低下头来,想了一会,抬起头来说:“修,我认为还是要修。”

吕不韦听了,惊喜地望着秦王。

经过一年的准备,第二年,水渠开始动工,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吕不韦命名为郑国渠。两千多年过去,直到今天,郑国渠还在灌溉着渭水北面的几万亩农田。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