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节、君臣知心
148、
“朕很小很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弓箭,”李世民回忆着说:“朕的这个爱好,二十多年来,一直都没有变过。因为这份喜爱,朕一直非常热衷于对弓箭的研究和收藏,学习了许多有关方面的知识,自以为已经深解弓箭的奥妙。可是,就在前不久,朕的这份自信给打破了。”说到这儿,李世民停了下来,摇摇头,叹了口气,接着说:
“一次偶然的机会,朕将多年来收集得到的十余张朕非常喜欢的良弓,拿出来给宫中的弓匠看。朕以为可以让他们开开眼界,长长见识,知道天底下什么是良弓。没想到,朕做梦也没有想到啊!这弓匠,一一认真地看过朕的这十余张弓之后,竟然说:‘陛下的这些弓,都不是良弓。’朕听了,大吃一惊!”李世民说到这儿,再次一停,放眼去看群臣,只见他们差不多也都是大吃一惊的样子,于是得意的接着说道:
“朕急问其故,弓匠说:‘陛下的这些弓,都不是质地优良的材料所造。’说着他指着弓背告诉朕,说:‘皇上你看,这些弓的木心都不正,心不正则脉理斜。脉理斜的弓,虽刚劲有力,却发箭不直,所以不能算是良弓。’朕闻后大开眼界,感受颇深:这么些年来,朕凭武力来平定四方,所用的弓,多得数也数不清,朕也花了许多时间来研究弓,到头却还是不认识弓,得不到木心正、脉理直的弓。现如今,朕登基时间还这么短,想得到心正理直的意见,肯定还不及于弓。朕对弓的看法都这么不准确,何况对于治理天下的道理呢?可是,得不到木心正、脉理直的弓,对朕的影响只有这么大;而得不到心正理直的意见,对朕的影响就比天还大。而今百废待新,作为天子,朕有许多大事要决策,朕的决策一旦有误,后果不堪设想。这些天来,朕反复地思考这个问题,终于想到了一个解决的办法,今天特别在这里说给众爱卿听听,看可不可行?”
李世民说到这儿,把目光再次投向群臣,见他们一个个屏息静听,等待下文,满意地一笑,这才又接着说:
“为了避免朕决策的失误,朕决定召开一次有关‘自古理政得失’的讨论。就是让众爱卿都来总结一下自秦以来,特别是隋以来理政得失的经验。为朕的大唐王朝,找一条实现‘天下大治’最好的途径。此事,不知众爱卿以为如何?”
李世民的声音刚落,下面一片哗然,称颂之声,此起彼伏,人人都不甘落后,争相表达对皇上此举的由衷赞扬。特别是魏征,听后大喜过望,激动地拜倒于地,长跪不起,大声喊道:
“皇上圣明,臣逢如此英主,定当肝脑涂地,竭尽全力,准备‘自古理政得失’讨论的发言。”
众人听了,也都纷纷长跪表态,有的甚至感动得泣不成声。大家在用词上虽然各有不同,但意思都与魏征说的不相上下。李世民听了,心里也非常感动,当即宣布散朝,让群臣好好回去准备一月,到时候,再到朝堂之上来各叙己见,为大唐王朝找到一条天下大治的途径。
149、
自从那天下朝以后,魏征猫在自己窄小的书斋里,已经有三天都没有出来了。每日,妻子王氏都会按他的吩咐送来两顿饭和一大壶水。饿了,魏征吃些饭,渴了喝口水,困了就打会儿盹,余下的时间,魏征都在读书和书写。他第一次这么有劲,来为一个国家的大治提一些建议。
妻子王氏,虽然读书不多,却非常心疼自己的丈夫,看着魏征一天天瘦下去,不由得满脸带泪地问他:“夫君,皇上的差事要办好,自己的身体也要保住啊!”魏征听了,放下手中的书,来到妻子面前,伸手帮她擦去脸上的泪珠,动情地说:
“你不知,为夫现在完成的已不再仅仅是件差事,还是一种使命。为夫少时家贫,几经碾转为原太子洗马,后得其赏识而成为坐上宾客,能常提些建议给他。可是,因那时原太子一直在与当今皇上暗斗,为夫所提建议,也都是些尔虞我诈的阴谋罢了。”说到这儿,魏征淡然地一笑,叹一口气说:“原太子对我固然也好,可现如今,国家统一,民心思定,皇上又顺应民心,还让臣等为其谋一大治途径。这样贤明的君主,多少谋臣,一生一世都难遇到。魏征有幸遇到了,魏征不能再顾自己……”说道这里,魏征已经是满脸泪流了。王氏见了,忙伸出手来,替魏征擦去脸上的泪水,理解地点点头说:“你忙大事,妾自去照顾阿满。”
“阿满是魏征唯一的儿子,今年七岁了,差不多全由其母王氏教他读书写字。魏征听妻子提到阿满,眼前一亮,问道:“这几日阿满的学业,可有长进?”
王氏点点头说:“他太聪明了,一教就会,千家诗就快读完,到时我怕是教不了他。”
“到时再给他请个老师就是。”
“你那点奉银,我父母又一直有病……”
“别说了。”魏征打断王氏的话:“不管怎么样,到时都要花钱给阿满请个老师。你去吧,我……”
望着王氏理解地离去,魏征的心平静下来,伸手又拿起了笔,可就在这时候,只见王氏慌慌张张地又进来说:“外面有齐国公来请你去。”魏征听了,忙放下手中的笔,往外要走。
李世民当了皇太子,任命长孙无忌为太子左庶子;李世民当了皇帝,又升长孙无忌为吏部尚书,晋封齐国公。魏征正要往外走,长孙列忌已跟在王氏身后进来。见了魏征,仔细地打量着他一张倦怠的脸,又看看他书桌上垒起的一摞翻开的书,再浏览了一下他书桌上正在写着的一叠稿子,然后将目光留在一碗米饭,一碟青菜上,许久,许久,这才抬起头来,望着破败的屋顶,伤感地摇了摇头。稍微停了停,长孙无忌对魏征说:
“请大人与本官同去见皇上。”
魏征此时虽说尚不知吏部尚书长孙无忌的来意,但却已分明地感觉到自己肯定是出了什么事,皇上这才可能派长孙无忌来查问自己。除此以外,魏征同时也感到,长孙无忌对自己充满善意。尽管如此,魏征的心中,还是有许多的疑问,却又不便于开口,就只好默默地跟在长孙无忌的后面。他俩从承天门入太极宫,走过“前朝”,来到了“内廷”。
在两仪殿前,长孙无忌站住,回头对魏征说:“魏征大人,请在此候着,容我禀报皇上,再来唤你。”完了也不等魏征回话,自己便进去了。
150、
李世民早在殿内等着长孙无忌地回话,见他进来,只把目光盯在他身上,催他快说。长孙无忌第一次看见李世民为一位臣子的事情这么着急,不由在心中暗自夸李世民好眼力。他微微一笑,说:“皇上,如果魏征都徇私受贿,恐怕臣也成为嫌疑人了。”
在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以后,李世民身边已经有了不少忠诚可信之人,但是在李世民心里的深处,却没有一个人比得上长孙无忌更为可靠。这不仅因为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亲哥哥,是他的妻兄;更主要的还是长孙无忌与他相处的最久,他们之间的友谊,以及长孙无忌的胆识、才能和对他的忠诚,都经历了诸多的考验。正因为如此,长孙无忌的话一出来,李世民就大大地松了口气。
原来,就在刚才,有大臣状告魏征徇私受贿。凭着直觉,李世民根本不信,但还是得让吏部尚书亲自去前去询问。
“臣没有问魏大人,也没有给他说有大臣状告他的事。”长孙无忌继续说。
“你没有问他?”李世民脸色严肃起来。
“请皇上恕罪。”长孙无忌双膝跪下。
“快起来,朕没有责怪你,只是要你讲明原因。”
“魏大人的家,就是四间平房,屋里除去平常百姓家都有的用具,再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他把最好的一间用作书房,可是屋顶已是破败不堪的。他吃的,就是一碗米饭和一碟青菜,还有书桌上摞起的书,正在写的稿子……”长孙无忌说到这儿,不由得摇了摇头,放低声音说:“等等这一些,都是我突然撞去,亲眼见到的。魏大人原在东宫,也是很受器重的,这么些年了,如他贪财,能是如此情景?因此,臣也就不问了。”
“不问了,好!也不用问了。”李世民听了,动了真情,他似乎是说给长孙无忌听,又象是说给自己听。稍稍一停又说:“他是在为朕的国策操劳,朕现在真想见见他。”
“想见他?”长孙无忌问。
“是的,只是今天不忍再劳烦你了。”
“不用劳烦,他就在门外。”
“你把他带来了?”
长孙无忌点点头。
“快,令他进来见朕。”
魏征进来,李世民首先看到的是一张消瘦了许多的脸。“爱卿是不是身体不适?”李世民问。
“谢皇上关爱,魏征身体很好。”魏征打起精神回答。
“坐,这儿没有外人,爱卿不必拘礼。”待魏征坐下,李世民又说:“爱卿可知道,朕为何让吏部尚书去见你?”
“魏征愚钝,魏征不知,只是猜想魏征恐怕是哪里做错什么?”
“那你就好好想一想,究竟做错了什么。”
“臣沿途已经细想了一遍,没有做错什么。”
“哦!那么朕就告诉你,有人状告你徇私受贿!可有此事?”
“臣从未有过徇私受贿之事,君子固穷……”
“好啦!”李世民打断魏征的话,说:“不管你怎么说,可还是有人状告你徇私受贿。朕只好令吏部尚书亲自去查,可这个吏部尚书……”李世民说到这儿停下来,手指指一旁的长孙无忌,“他到你那里一看,连问也没问,就回来告诉朕说,他敢替你担保,你没有徇私受贿,朕也就相信你了。”
“谢皇上隆恩,谢尚书大人信任。”魏征拜过李世民,又拜长孙无忌。
“只是,你知道为什么有人要告你吗?”李世民问。
“臣不知。”
“那么朕告诉你,是因为你的傲气,有人看不惯。”
“多谢皇上指点。可是臣以为,人之不同,各如其面,人的个性,大相径庭,皇上用人,只择良臣用之,个性理当不论。”魏征回答说。
“众臣都劝朕用忠臣,独尔劝朕择良臣用之,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
“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李世民听了魏征的回答,一面点着头,一面脱口问道:“臣有忠良、奸佞;君有明君、昏君。爱卿说说,何为明君,何为昏君?”
魏征听后,也冲口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昏。一个君王,能够广泛地听取各方意见,就是一位明君;反之,君王如果只相信某个讨好他的人的说法,那就是昏君。昔日尧帝经常咨询下民的意见,所以有苗的恶行他才能了解;而舜帝则善于听取四面八方的声音,故共、鲧、欢兜这些奸臣,都不能蒙蔽他的视听。反之,秦二世只相信赵高,最终导致亡国;梁武帝任用朱异一人,才引发侯景之乱;隋炀帝偏听虞世基之言,天下大乱而不自知。这些正反面的例子都说明:君王只要兼听广纳,就能充分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不受蒙蔽,成为明君。”
李世民听了,频频点头。心想:“若不是魏征这样有傲气、有个性的臣子,朕又怎么能听到这样披肝沥胆的话呢?”第二天,李世民升任魏征为尚书左丞。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从此更加不以一己之生死、得失为然,竭诚辅佐李世民,知无不言,言无不尽。